周興文當然不是要打顧燕,她只是長時間不見孩子加上週李氏的死受到衝擊太過,一時有些控制不住情緒。
周興文作為一個“純正”的周家人,她對周李氏的感情自然要比周興然對周李氏的感情要深。
更何況她雖然嫁給了顧正,但回老宅的次數並不少,與父母、奶奶的感情沒有淡一分。
顧燕也時常跟著周興文回來,和周李氏的感情深厚。
她與周興文抱著哭了一陣,然後互相擦乾眼淚,顧燕規規矩矩的給周李氏磕了頭、燒了紙。
因為這兩天家裡人多,周興然睡的並不安穩。
聽到堂屋的動靜,披衣出來檢視。
等他來到堂屋,看見夏成益正在給周李氏磕頭。
夏成益雖然比周興然大幾歲,可也屬於同一輩分,周李氏也算他的長輩。
不說他和周興然的私人感情,只論他和周興然的合作關係,給周李氏磕一個頭也是應該的。
夏成益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才親自護送顧燕回梨鄉溝。
不然以他現在的身份、身家,找一個人出來護送顧燕回來很輕鬆,何必親自來呢?
他也半年未歸家,也想父母親人。
周興然等夏成益起身後才喊了他一聲:“夏哥,多謝了。”
夏成益走近,在靈堂上不好露笑,只肅著面容道:“興然,節哀。”
時間已經很晚了不適合聊天,夏成益和顧燕連續奔波,肯定也非常疲累,讓周興文帶顧燕在老宅找張床睡下,他領著夏成益去二伯周富糧家安頓。
第二天一早吃完飯,由村人主持著葬禮最後一步。
由周富章帶頭摔盆哭靈。
周富章短短七天老了十歲,他或許不是一個好父親,但一定是個大孝子,每次守靈都是他哭的最大聲,流的眼淚最多。
而且因為周李氏的去世,他對待周王氏越發小心翼翼。
周王氏由於周李氏去世精神有些萎靡,但身體十分康健,一雙小腳拄著柺杖走起路來噹噹作響。
任誰看了都得心裡默唸一聲:“好一個有氣勢的老太太。”
偏偏周富章要過去扶住她,聲音悲慼:“娘~”
仿若周王氏病入膏肓,明日就要離世了。
往往會被周王氏拿柺杖敲小腿,周王氏知道周富章擔心自己才作此情狀,不然,柺杖敲的就是腦袋了。
也許是這幾天哭的太多了,周富章在這麼重要的時刻竟然哭不出來。
他摔盆後,跪在地上愣愣地看著破碎的盆和滿地的灰,表情難辨,反而是跪在他後面的周李氏的四個女兒哭聲悽慘。
一行人身披孝衣,按著血緣遠近、輩分高低、年紀大小排成兩列,跟在抬棺人後面,先圍村子繞了一圈,然後向著山上的墳地前進。
並不是一口氣走到墳地,中間需要停下來,每次停下來,都有人撒紙錢,後輩跪在地上哭泣,以示悲傷。
往復三次,終於到了周家的墳地。
周家的墳地在東山與西山的交界地,入口處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著周家起源以及立碑人的名字。
不過碑的右上角缺了一塊。
這塊碑並不是梨鄉溝的周家人立的,而是當年逃難時從族地帶過來的。
這塊缺角還有說法,周富章說是很久以前,周家有一支脈實力強勁,竟然考取功名、做了大官。
這個支脈原先在族群中並不顯眼,一朝發達難免得意洋洋,甚至威逼當時的周家族長。
族裡有難向他求助,他也不伸手幫扶,冷眼旁觀。
族長於是用他這支脈不得入周家祖墳威脅,時人宗族觀念重,不得入祖墳是一項大懲罰。
官員害怕了,但也生氣,不想受族長鉗制,想著既然你不待見我,不如我帶著我的族人遷走,另立一個周家好了。
又怕祖宗怪罪,半夜騎著馬偷偷砸下石碑一角,用布包著帶走了。
自官員走後,再也沒有回來過,連音信都少的可憐,石碑一角也無法找回,石碑就一直呈破損狀態。
周興然對這個故事持懷疑態度,這塊缺角是當年搬遷時不小心磕壞的也說不定。
修建石碑花費多,以前梨鄉溝的周家人窮,沒錢換新石碑。
石碑存世久遠,每次立碑都會刻上出資人的名字,族裡人自然都想在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所以即使隨著生活富裕,一些人重新提起立碑的事情,也會被另一夥沒錢的人阻止,他們想等自己有錢時再立碑。
好在,周興家建起罐頭廠後,村裡人的錢包都鼓了起來,聽說周家新碑一事已經提上議程,今年就能換上。
不但石碑換新,連整塊墳地都要修整一遍,該壘石的壘石,該種樹的種樹。
抬棺人將周李氏的棺材放在早就挖好的坑中,旁邊是周興然爺爺周安清的墳。
隨著揚土,眾人又開始跪地哭泣。
墳包做好,給墳頭門口燒紙、撒酒,葬禮到此算結束了。
回到老宅,眾人按照關係遠近一一告別。
一些打秋風的連告別都沒有,就悄悄的走了。
這些人關係遠到周興然從來都沒聽說過,他們的身份和夏成益差不多——和周家沒啥關係,誰知道他們口中的親緣是真是假?
甚至還不如夏成益,至少夏成益和周興然的關係不錯。
他們磕頭燒紙還能說是尊敬長輩,哭靈送靈則完全沒有必要,送葬時夏成益就沒有去。
這夥人之所人上趕著,圖的是周家給送靈人發的孝衣。
以前窮時,家裡死了人都湊不出一件孝衣,只能將白布剪成細條,在上衣衣襬和袖口處滾一道白邊。
情況稍好些,人們去參加葬禮,都是自帶孝衣,一件孝衣能穿十幾年,走遍各種葬禮。
有些人家族人多,孝衣不夠,還會向鄉鄰借。
孝衣雖然不太吉利,可也是一塊布,都吃不上飯,哪還管得上極不吉利?
今年是改革、開放第6年,萬元戶出了一個又一個,國民經濟也是一日好上一日,可這些和閉塞的農村沒多大關係。
一些村子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沒實行,窮的叮噹響,自帶孝衣依然是農村最普遍的情況。
建國前大戶人家,包來者孝衣、孝鞋,參加葬禮的人都樂呵呵的,因為參加完葬禮這些東西可以帶回去。
多好啊,他們都沒鞋穿,現在竟然免費得到了一雙鞋和一件衣服。
周家現在的情況在懷山縣都屬上乘,自然出得起白布錢。
參加葬禮的人的孝衣都是周家出的。
體貼的舉動,卻引來一夥佔便宜的人。
周家人清楚,但不打算追究,他們沒忘記貧窮的滋味,這夥人也實實在在又哭又跪。
就當花錢請他們哭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