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擁有的人口和所控制的地域是同樣的道理,也有一個從小到大的過程。吐蕃本土或者佔領區的人口,分佈是極為不平衡的。更多地域處於無人區,路途遙遠且險峻。然而,異常艱苦的地理環境條件,並沒有成為吐蕃調動千軍萬馬南征北戰的自然障礙,它與體制的軍事化有著重要關係。
這種軍事制度與吐蕃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條件相適應的。吐蕃實行的軍政一體化制度,軍政首腦平時主政,戰時統兵。其軍事組織自上而下,十分嚴密。在被征服地設立的軍事機構與吐蕃本土略有不同,但依然是以地域為單位劃分軍事區域,地方長官統領當地軍事。比如在赤松德贊時期,吐蕃就在河隴地區設立東境五道節度使,處理有關軍政事務。吐蕃的軍政體制是比較靈活的。即使在征服一個地方以後,吐蕃對於軍隊的管理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據當地部落人數來確定徵兵人數,這就充分表明了吐蕃軍事制度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不管是在吐蕃本土還是在軍事征服地都建立有固定的軍事指揮中心,以便於各種軍事活動的開展。
(一)人口。藏漢史書未見關於吐蕃人口問題的系統記述。成書於八世紀末的西藏早期史書《巴協》和後期的《賢者喜宴》中有一段記載稱,赤松德贊執政時期修建桑耶寺,為了給寺院供奉裝藏,天竺摩揭陀國王的七座宮門之內,有一名為達如孜託的塔內,藏有佛祖佛骨舍利一克,贊布赤松德贊為迎請這一佛骨舍利,遂決定:“凡吐蕃長鬃之馬全部立即備鞍,於桂之帕日集中待命。是時,阿闍黎擔任嚮導,荒涼吐蕃之騎兵啟程,在貝莫貝塘地方點兵,共有騎兵一千四百萬人,隨後進兵天竺邊地。”
赤松德贊時期吐蕃政局處於巔峰狀態,軍事行動時的人馬眾多是可信的,但一千四百萬的騎兵龐大資料還是難以置信。假如真的有那麼多男性青壯年從軍遠征,加上婦幼老弱,吐蕃人口可以達到幾千萬之巨。為此,引用此類史料必須加以甄別。但是,人們一直迷惑不解的是,吐蕃每次投入戰役的眾多兵力來源,由此聯想到吐蕃人口狀況。當今研究者大多依據吐蕃“每三戶出一士卒”的史料來估算,因而得出吐蕃人口約為三百萬的說法。德榮·澤仁鄧珠《西藏通史·吉祥寶瓶》、王克《藏族人口史考略》,朱月梅《吐蕃王朝人口研究》等較為系統研究了吐蕃時期人口狀況。吐蕃強盛時期統治下的民族人口有一個大致統計,認為時有漢族人口百萬、南詔人口四五百萬、門巴、珞巴人口十餘萬。此外,一度擁有河西回鶻及西域胡人的人口,吐蕃盛期統治下有近千萬人口。除去吐蕃統一高原後舊有人口三百萬左右外,吐蕃控制的異族人口當近七百萬。公元7~9世紀吐蕃盛期,先後統治過非吐蕃血統人口,在佔領區控制的人口數量相當龐大,但這個龐大的數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將這些數字簡單地相加顯然是不準確的。按照這樣的原則,吐蕃在佔領區的人口控制,在南部地區大致有三十萬,吐谷渾人口在三十萬左右,西洱河地區諸蠻部落人口二十萬左右,川康諸羌及唐劍南道北部人口數十萬,西域人口二十萬以上,隴右漢族人口六十萬以上,關內道擄掠人口數十萬,總計吐蕃佔領區控制的人口,保守估計要接近三百萬。這樣人口增至六百萬是可信而穩定的,而猛增至千萬只能是一個峰值。
(二)茹與東岱。松贊干布時期,吐蕃的軍政體制已趨於完善和規範化。《弟吳宗教源流》《五部遺教》《賢者喜宴》皆記載吐蕃本土劃分為五個茹的建制,每個茹又分為上下兩個分茹,每個茹轄若干東岱,共六十一個東岱。《吐蕃史稿》認為象雄也算一個茹,這樣實際上是六個茹的規模。得榮·澤仁鄧珠著《西藏通史·吉祥寶瓶》中記載較詳:“松贊干布為了適應當時形勢需要和便於管理指揮,把地方行政與軍事組織一致起來,全國實行軍事化。把全國劃為六個區域,每個區域下設十八個小區域,七十七個千戶,四個千戶警衛部落。”並對各級軍政長官職級與現代軍官做了比較:“全軍(全國)劃分為六個翼(大區域),相當於六個軍(省),各翼設正副翼長,相當於正副軍(省)長,授給大黃銅告身。六翼下設七十七個千部落,四個小千戶部落和四方警衛千部落。相當於現在的師。各千部落設正副部落長,相當於正副師長,授予小黃銅告身。各千戶部落下設節兒論、節兒都護,節兒中官,節兒小官四級,這四級節兒相當於團,為大赤銅告身。還有大中小內外守備長,它相當於千戶部落長和節兒中官之間的一種官銜,有大小黃銅告身和大小赤銅告身者。”
而傳統稱謂即“五茹六十一東岱”。每個茹設有茹本,元帥、副將等職,千戶設有千戶長,下設有五百戶長等。他們既是軍官,又是地方行政長官。
吐蕃五茹所轄區域,六十一東岱名稱、人口及兵力、正副官員姓名,分別是衛茹(中心翼),約茹(左翼),葉茹(右翼),茹拉(分支翼)
孫波茹(孫波翼)。
1.衛茹,其管轄地域是拉薩河流域,以小昭寺為中心,人口約為七十四萬。東至:沃卡秀巴本頓,南至:瑪拉山脈,西至:休·尼木,北至:扎·朗瑪古爾普,下轄十個東岱:島岱、岱倉,秋倉、昌倉,覺巴、支倉,吉堆、吉麥,葉熱小千戶,東部近衛千戶。衛茹又分為上下兩部,上部茹本為那囊傑幹,副將為弄番松。戰馬毛色為白鬃灰白,軍旗為花邊紅色旗。下部茹本為貝·傑桑達納,副將為薛普·奎贊。戰馬為赤色豹紋毛色,軍旗為吉祥紅色。衛茹兵馬陣容宛如湖面飛雪來襲。
2.約茹,在衛茹之南,以雅礱昌珠為中心。東至:工域哲那,南至:夏樓達果,西至:卡若崗孜,北至:瑪拉山脈相當於今天西藏山南地區,再加林芝部分地區。下轄十個東岱:
雅隆、強隆,雅倉、宇邦,達波、達尼,聶、洛扎,洛若小千戶、北部近衛隊,人口約為七十萬。約茹分為上下兩部,茹本分別為娘達斯尤贊、琳傑斯許仁,副將為葉芒熱和索凱年熱。戰馬毛色為棕黃花斑及白蹄赤色。軍旗為紅色獅子及白色黑心旗。兵馬陣容好似陣雨傾瀉湖中。
3.葉茹,在拉薩西北部。以香地雄巴園為中心。東至:扎地朗瑪古爾普,南至:聶拉那牙堡那,西至:傑瑪拉古,北至:麥地曲那,香地指香曲河流域,在西藏的南木林縣境內,包括今日喀則地區和那曲部分地區。 下轄十個東岱:東欽、香欽,朗米、泊噶爾,年噶、帳倉,波熱、松岱,香小千戶及西部近衛隊,人口約七十萬。葉茹分為上下部。上部茹本為瓊波達桑東副將為措熱再隆,戰馬毛色為赤色火花紋。軍旗黑色白心上畫鵬鳥及黃花斑紋。下部茹本為桂赤年揚卻,副將為朗巴功能袞乃。戰馬毛色為藍色青鬃馬。軍旗為黃綠色,另一說為黑色白衣頂旗。葉茹兵馬陣容如同冰雹入雪。
4.茹拉:都爾巴那為中心。東至:強木尼扎,南至:尼婆羅朗那,西至:拉金牙迷,北至:介瑪拉恩。下轄十個東岱:忙噶爾、赤旁,仲巴、拉孜, 娘熱、赤塘, 康薩、格衝。
措俄小千戶及南部近衛隊,所轄人口共計七十二萬。上下茹拉之茹本為沒盧氏傑岺桑格及囊岱古策,茹旗為白獅懸天旗及黑色吉祥旗,茹馬為鵝黃紅鬃馬及棕色黑鬃馬。騎兵走來宛如冰雹入雪。
5.孫波茹: 以倉甲雪大巴園為中心。東至:尼域包木那,南至:迷地區那,西至:葉爾夏卜丁保且,北至:那雪斯哲,下轄十個東岱:孜屯、普屯,郭倉上下,烔千上下,支千上下,卡諾、卡桑及那雪小千戶。
儘管史書上未發現象雄地區“茹”的建制,但也設定了十個東岱。上部象雄五個東岱位於吐蕃與突厥的邊界上,下部五個東岱位於吐蕃與孫波之間。
《西藏古近代軍事研究》認為,五茹六十一東岱屬於吐蕃本土的軍政編制,隨著一系列的征戰,佔領了遼闊的土地,為了對這些地區進行有效地管轄和統治,吐蕃推行了一種叫做“衝木”的軍事行政區,共設定了七大軍事行政區:黃河軍事行政區(衝木),雅莫堂軍事行政區,卡爾爭大軍事行政區,瓜州大軍事行政區,羅布泊大軍事行政區,吉爾吉特軍事行政區和設在於闐的一個不知名的軍事行政區。
按照四個茹的人口統計,共計為二百八十六萬。但當時吐蕃士兵的人數,藏漢文獻中都沒有確切記載。說:“在吐蕃早期,其所轄全境被劃分為五個茹,外加一個象雄共六個茹,這是地最高一級軍事行政機構。”並根據各茹所轄人口數,……兵力在五十萬~六十萬左右,相當於七至八個人養一個兵。但考慮到吐蕃實行的是軍事行政管理制度,士兵平時耕牧,戰時從軍。因此其實際兵力應該大於五十萬~六十萬,可能達到七十萬~八十萬。[]
軍旗式樣和軍馬顏色,史書記載不盡一致。各茹使用不同的茹旗並不難,但統一其編制內軍馬的顏色並非易事,在更廣的範圍內要進行選擇和調配。有點畜牧業常識的人都知道,青藏高原的馬匹毛色以黑、棗柳(黑紅)、青色居多,其他花裡胡哨神秘的毛色很少。據此,在一個茹內,部分戰馬統一其毛色是可行的。1985年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在青海海南地區視察講經期間,海南州在日月山東西兩邊組織了盛大的馬隊夾道歡迎,手執哈達、小旗以及花卉的馬隊毛色各異,蔚為壯觀。做到了各隊馬匹,毛色大致統一。國外影片《戰爭與和平》《羅馬帝國淪亡錄》都有統一軍馬毛色的片段,有興趣者可搜尋觀看。這種統一戰馬毛色的做法,在軍事上的用途是便於辨認和指揮,協調行動以及炫耀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