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章 大雨沖重新整理的世界觀

第十八節、大雨沖重新整理的世界觀

若是其他人這麼和我聊天,我一定以為他是一個書呆子,但和我這麼聊天的可是教官呀,是軍人呀。那種執行力,決策力,責任擔當能力,領導指揮能力,任何一項都不可能讓人覺得眼前的人是書呆子。

這讓我覺得我就是一個花瓶,不對,連一個花瓶都算不上。

教官就像是一本精裝書,接觸之後,越發的感覺內涵豐富,細節精緻。有深度也有內涵,有沉穩處世風格和冷靜頭腦。無論跟教官談什麼都能從話語中找出幾句濃縮了的理論。

愛了,愛了,我想以身相許,不自覺的我竟然開小差了。

看著教官悠然的收拾著桌上的書籍(其實也就那麼幾本),好像很美好的樣子。

“教官你結婚了嗎?”

天知道是誰給了我這個膽子,我竟然問出了這麼一句話。

可能是因為我在想著以後生活中的場景導致的(羞)。

“我才高中畢業呀。”

“高中畢業就不能,呀,教官你是說你剛剛高中畢業?”哎呀,我滴個腦子啊,咋滴了,咋前言不搭後語了。

“對啊,我高中畢業就當兵去了,若是上學的話,我今年大二吧。”

比我大一歲耶,剛剛好耶。成熟穩重,風趣幽默,威武霸氣,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都有了。靠得住,非常可靠。

然而當我看向教官的時候,教官的眼睛裡有了其他東西,似乎是一種遺憾。

“那……”我想安慰教官的,可是實在沒有這個水平,也沒有這個信心。

那種遺憾的眼神只是一瞬間的事情,若不是教官沒有心理防備,肯定不會讓人看到的。

只見教官收起筆記本,似乎是要做中場休息一般。

整個桌面再次恢復乾淨整潔的狀態。

“你來了,我很高興,謝謝你的到來。”

額???

教官說的我有點不理解了。我來這裡好像也沒有說幾句話,不管了,反正我是開心的,教官是開心,這就挺好。

“今天下午下雨,我們在宿舍裡休息,大家難得清閒,都去打牌去了。”

“我看到了,他們都在206。”

“嗯,一開始是在這邊的,一連長,五排長和我,我們三個住在一起一玩牌,可二排長,三排長接連加入,我就讓給他們玩了,小玩一下可以,一直玩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那他們怎麼到206了?”

“這不,我在看書嗎?在這個吵鬧的環境裡,就我在看書,寫總結,他們不好意思打擾,所以就搬過去了。”

“哇,軍人的世界觀很不同耶,若是在我們宿舍,有一個人學習,那麼其他人一定會把她拉過來一起玩,然而教官你們的卻是有意的創造一個環境讓別人學習。”

“這應該是相互的吧,我對他們好,他們自然也會對我好啊。”

“不一樣的。”

“不過你這麼說,確實讓我舒服了一點。”

等等?我是說了什麼讓教官舒服了一點的?

“看書容易引人入勝,越看越是入神,總結也會寫的越來越深入,帶軍訓,你們成長的時候,我自己也不能落下了。”

“看著你們這些大學生,我常常會羨慕,因為你們有很多的資源,看書越是多,越是感覺自己的學識還不夠。思考的越是深入,越是感覺自己越有漏洞。反思的越多,越是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

讀書,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寶貴,杜絕浪費,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我突然想起了這句詩,這是教官在一開始聊天的時候說的詩句,是大文豪蘇軾的詩。

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哎呀,我滴個腦子啊,怎麼到現在才反應過來。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可不就是這個景色嗎?

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怎麼到現在才出現在腦海裡……

若是當時就反應過來,何至於像個小傻瓜一樣站在教官面前。

都怪教官,就是教官那麼帥才讓我智商歸零的!

時間過去這麼久,這腦瓜子才開機……

可是教官已經不談詩詞了呀……

淅瀝瀝的雨還在下著,教官也恢復了之前的樣子。

一本書在安靜的翻看著,我後悔了,我怎麼就不帶點書過來,若是在教官邊上學習那是多美的場面。

一才子,一佳人,任欄外風雨飄,步逍遙以自虞。

“教官,你覺得我適合看什麼書呢?”

“你才大一,你還有你的課程,在以後進修的路上,你會遇到很多書籍,一切隨緣吧,書籍是看不完的。”

其實我當時想問的是,教官你看的是什麼書,可是到了嘴邊卻是問教官我適合看什麼書。

“在這個知識積累的階段,最好是能夠掌握一些學習技巧,在有限的時間裡接觸學到更多的知識。”

“那教官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有。”

“頂級讀書法。”

“頂級讀書法?”

“這一個學習方式比較簡單,一共分為五步,基本上聽到之後就會了。”

“這麼簡單?”

“那你以為呢?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本來就是非常簡單的,只不過有時候我們沒有找打方法而已。”

“教官你的這番說辭,讓我感覺有點虛幻了,一直以來在我的思想裡都是那種挑燈夜讀,寒窗苦讀,什麼時候讀書成為簡單的了?”

“嗯,怎麼說呢?”

“這麼說吧,有這麼一段總結是這麼說的,說三流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學習成績,考的是名牌大學。二流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綜合素質,學習成績別太差就行。一流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是這樣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都是基礎,拼的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抱負,格局,膽略。”

“照教官這麼說的話,那我是三流家庭出來的了?”

“不要著急下結論,也不要著急給自己定型,聽聽後面的事。”

“哦。”

“然後一般的社會現象結果是,三流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多數人會懷才不遇,二流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多半會受人歡迎,會生活幸福安逸,一流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多半會有貴人相助,成就一番事業或者在某一領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我還是感覺我接受的是三流家庭的教育。從小認真學習,刻苦學習,然後考上一所大學。”

“彼此彼此。”

“不,我不這麼認為,像教官這樣的只是高中畢業,但學識程度遠超於我,包括涵養,還有各種修養。”

“那是因為我更刻苦,在別人休息的時候,我在學習,在別人娛樂的時候,我在提升自己。”

“我只是偶爾的放鬆一下啊。”

“沒說你不珍惜時間,我說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很難走出自己的認知範圍。”

“那教官是如何走出來的?”

“見的人多了,同行者都非常強,記得我和你們說過那些天才嗎?”

“老天爺追著餵飯的人?”

“對啊,很多東西,他們都是走在我們的前面的,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校園教育,他們就是比我們強,就是因為他們掌握著比我們更好的學習方式。”

“頂級讀書法?”

“只是其一,他們還有很多記憶方式,邏輯思維,這是我們常人所沒有接受過的教育方式。”

“那教官,什麼是頂級讀書法呢?”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方式,知道費曼學習法嗎?”

“不知道……”

“這都不知道?這讓我很意外呀……”

“教官你說嘛,我想聽聽。”

既然聊天聊到這裡了,我實在不想教官因為我的不知道而停止這個話題。

這會讓我感覺到遺憾的,哪怕現在不知道,我可以等會慢慢了解。

讓我失落了,教官沒有接著說,而是開啟了筆記本。

“連費曼學習法都不知道,我很難相信我說的話會對你有作用。”

“教官你說一下嘛,不知道我可以去試著瞭解啊。”

“費曼學習法核心就是透過用簡短的語言,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這件事。透過“以教促學”的方式讓人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並且快速吸收資訊。”

“快速吸收資訊?”

“你啊,你這是隻聽到一半?要透過用簡短的語言,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簡單來說就是老師講的內容,在你學習之後,你也可以自己講出來,就像軍訓的時候,我讓你們自己下口令,講解佇列動作一個道理。”

教官這麼說一下就讓我想起了之前的軍訓狀態,我也是想著去在大家面前進行動作講解的,而且那些動作要領好像只是在教官說了一次之後就記住的,也不全面,但在大家輪流講過之後,我確實記住了。那種記憶方式在當時我認為是複述,而此時卻有著另一種理解方式——以教促學。

“這就是頂級讀書法?”

“不是,頂級讀書法一共有五步,這只是其中一步。”

“第一步是要有臨城之勢。”

教官一邊說著,一邊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個詞。

“在很多時候,我們讀書總會這樣,拿到一本書,總會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要認真的讀,對吧。”

“嗯。”

“其實大可不必,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適用才是第一要義,就像打仗帶兵,我們要知道自己帶什麼兵,要打什麼仗,書中的知識就像是我們帶的兵,每一個兵不一定認識,但用到的兵一定要清楚,書中的每一個字不一定記得,但其表達的意思一定要準確。不要把書籍奉為圭臬,要做到六經注我,而非我注六經。”

“第二步是要有主題之眼,知道自己在學什麼,要學什麼,不要一鍋燴,看著桌上的書籍就混亂了,一通背記之後能理直氣壯地說林黛玉倒拔垂楊柳那多不像話。”

“對。嗯?林黛玉倒拔垂楊柳?那不是魯智深嗎?”

“張冠李戴,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理解不深,記憶混亂,像林黛玉怎麼可能倒拔垂楊柳呢?”

“也對哦,稍微多瞭解一些,就不會這麼說了。”

“第三步要有自己的知識晶體,也就是邏輯,what,why,how,知和行一定是合一的,如果不是,那麼說明你並不是真的知道。真的知道就是你必須同時掌握What、Why、How只知道What,卻不知道Why,就沒有動力。理解了Why,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但知道What,也知道Why,這也不夠,你還得知道How。How,就是做事的方法和步驟。”

“教官,你能把這一句也寫上嗎?我怕我記不住。”

“你是在惦記著我手中的筆記本?”

“我,可以嗎?”

“第四步就是建立共生之腦。”

教官沒有否定也沒有肯定,沒有說不可以不給我,也沒有說可以給我,這讓我有點走神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最後我肯定會要走這一頁的筆記。

“以主題之眼作為輸入,費曼學習法作為輸出,如果你能找到和你有共同話題的人,可以定期做一個討論,做一個主題,然後在月底進行總結探討,那麼你在原有的收穫的基礎上還能接收其他人的收穫,一舉多得。”

“第五步就是點燃動力之焰。”

“不管做什麼都要有動力的,至於動力從哪裡來,這個需要你自己去思考。”

“和你說這麼多,其實有點多餘了,畢竟這只是簡單的讀書方式。”

教官說這個話有點客氣了,因為一般來講有這巨大差距的兩個人是很少進行深刻交流的,哪怕是交流也只是淺顯的交流,至於更深刻的交流,一般都是戛然而止,因為理解能力的差距。

若不是教官和我的年紀相仿,有不少的共同點,我想教官是不會說這麼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