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章 底蘊

第七節、底蘊

同樣的時間,教官和同學們之間是相互學習,相互提高。

相對於常規的軍訓,大家的訓練內容並沒有少,反而訓練內容不斷的增加,訓練強度也是不斷的加強。然而大家並沒有懈怠,反而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大家跟著教官訓練感覺很輕鬆。

這是教官運用的一招,思維轉變。就是把大家的訓練思維給改了。

大家原來的思維是,為了軍訓而參加軍訓。純粹是學院的要求,國防教育的必要。

但此刻,大家的思維是,為了強化自己,提高自己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能夠更加優秀,能夠更加出色是完成各個工作,能夠在各種場合下,泰然處之。能夠在平凡的人生中變的不再平凡。這是對於大家的思維進行的轉變。

說是洗腦也對。

讓大家從被動的接受訓練變成主動的參加訓練。

同時作為教官也要考慮到大家能承受的極限。畢竟身體素質擺在那裡。

更要注意讓大家轉移對對痛苦的關注。

忘了疼痛,自然也就不痛了。但這個過程,是動動嘴皮就能做到的?

不!

教官一邊訓練大家,一邊在思考著自己要做什麼。

“大家都是大學生了,我想問問這幾個字的含義。”

教官一邊說著,一邊指著周圍的橫幅。

“明德志誠,博學遠志。”教官嘴裡唸叨著。

“這好像也是你們的校訓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定靜安慮得,出自中國的四書五經中的大學。”

教官你要不要這樣?這也知道?教官你是什麼人啊?要知道這些東西,就連我們這些學生都不知道啊……

但教官不僅僅止步於此。臨場發揮,沒有任何提前彩排,隨性而為,借天地之時利,將一切變成可借用的元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下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也是出自中國的四書五經,與之前不一樣的是,它出自中庸,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中庸。”

現在所有人都驚訝了。能不驚訝嗎?軍人給人的是什麼一個形象?軍事能力過硬,體能素質強悍,什麼時候聽說軍人舞文弄墨的?

“而博學遠志,也是博學篤志,出自四書五經的論語,這個大家熟悉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至誠學院,有誰能夠翻譯一下這幾句話。”

安靜的訓練場依然沒有一個人說話。似乎大家都在等著接下來的話。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還是出自中庸。”

“這是你們的校訓啊,在以後的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要是遇到一些事,或者一些人,問大家這是什麼?大家要怎麼回答?或者說大家怎麼理解自己的校訓?”

是啊,教官說的太有道理了,一時間我竟然完全想不出什麼反駁的語言……

教官隨即開始在這一方面提點大家。

“記得我上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寧靜致遠,包括現在,我都能記得我的入學誓詞。”教官說著就自顧自的繼續說。

“無論何時何地,處在何種情況,都用誠實的心靈,自覺的行動,做一個行為規範的好人,在家做好兒女,在校做好學生,在社會做好公民。讓我因為有了致遠而茁壯成長,讓致遠因為我而倍感驕傲。”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包含了很多含義,就像你們的校訓,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蘊含了豐富的哲理。”

“在這裡我不解釋,大家回去可以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感悟。這是中國自古就流傳下來的大智慧。”

其實教官在這裡背書式的說這些,是在給大家難堪,也是在提高自己威嚴。同時更是給大家上課。轉移大家的注意力,軍訓很累,累的是肢體,但注意力轉移之後,這個累,基本就感受的少了。

而且軍訓簡單的就那麼點內容,隨便學學就會了。只是教官就是想給大家加點東西。

訓練的時候,感受不一樣的人生智慧。

在走進這所大學的時候,人生註定會與眾不同,在這個與眾不同的過程裡,教官想加點沉重的東西。思考!

每個人都必須要學會的東西。大格局的思考!思考的是大智慧!

如果在這個年紀就把校訓給研究透了,可以說比軍訓學到的東西要深遠的多。

“走神了,有人走神了,開始放鬆了。”

“我在這裡提醒大家,不管你在做什麼,或者想什麼,都不要放鬆此刻的訓練。”

“一心二用,可以,但希望大家能夠同時運用,在思考的時候,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控制好自己的肢體語言,那麼就不會被別人看穿你在想什麼。”

“就像對手兩個人狹路相逢的時候,都是保持的警惕的姿勢,然而現在這個時候,都在想辦法,你卻突然暴露出了缺點,那麼你將會面臨失敗,除非你道高一尺,故意露出了破綻,引誘別人犯大錯誤。”

“此刻,我希望你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訓練。一直保持好現在的訓練姿勢。”

“這是你們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教官一邊說著,一邊忽悠著。大家的表情有深沉,有濃重。

共同點是每個人的訓練表情更加嚴肅了。

不管大家是陷入了沉思,還是陷入了訓練,都是有好處的。

儘管不知道大家在想什麼,但教官依然在說。

因為別人在想什麼教官沒有辦法去猜測。或許在說教官嘮叨,或許在想著剛剛教官說的話,也或許在想著怎麼去把校訓研究透徹了,也或許在想著什麼時候結束訓練。

不管怎麼樣,就憑著幾句話,說服大家,教官自己是不相信的。大家肯定還會有自己的想法。教官只是大家的教官,不是大家的人生老師,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是社會的精英,肯定有自己的一套邏輯。

要是簡單的被教官這幾句話給套住了,那麼大家實在是太理想主義了。

也或者就是教官想多了。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止教官一個人想要進步。

大家也都想要進步,只不過在進步的路上,在這個里程上,遇到了教官。

教官的話,只不過是讓大家重新考慮了一下人生。在進步的過程中走的更加穩重了一點。

從前在家裡接受了父母的教育,在學校裡接受了老師的教育。

自然而然的教官肯定能夠想象到,大家懂的道理肯定不少。但道理的懂和感悟是兩回事。父母的教育,老師的教育會有這麼深刻的思考嗎?

似乎這樣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會很少。

大家此刻除了站著還是站著,思維除了遊蕩就是思考。

顯然遇到教官丟擲的問題,大家都在思考。至於思考的深度有多少,那就要看大家的積累有多少了。家庭有點文化背景的人,都會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理解起來,會很輕鬆,同時思考的深度也會更加深刻。

家庭教育只是簡單的口頭教育,學習成績都是靠自己在學校裡學來的,想要理解感悟這些文化內涵,似乎有點難度。

在這條線上,顯然會有差異,但這個差異並不能說明什麼。只能說前半生,學識有差距,但是以後努力的程度,誰也說不準。

不要忘了,能夠達到這裡的人,有誰是平常人?

沒有!

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高等院校的優秀學子,都是社會精英!

目前所有的狀態儘管可能會預示到未來,但依然代表不了以後!

可別忘了,這是哪裡?這是高等學府!是大學!

就連牆上的橫幅都蘊含著無盡的哲理。

每一棟樓,每一個名字。無不透露著文化底蘊!

即使社會上再多不明不白的言論,也無法否定這裡的底蘊。

底蘊是什麼?不僅僅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僅僅是人或群體所秉持的道德觀念。更是人生理唸的文化特徵。

更是人或群體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

這大學是溫床,一個培養未來棟樑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