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嗣源去世的前後,吳國也舉起了喪事。原來是徐知誥的義父——徐溫,去世了,作為控制吳國權柄二十年的老將,將之比為司馬懿毫不遜色。他先是利用張顥作亂,接著他又殺了張顥,成功的控制住了吳國的局勢,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如果司馬懿再世,還不一定能夠玩的過他。
不過,就算是徐溫如何老奸巨猾,皇帝的位置終究還是落到了他人的手裡。徐知誥本是他收養的兒子,原本姓李,在一場戰役中,徐知誥的父親被殺,六歲的他就做了孤兒。不久之後,母親也去世了,少年的他遊蕩在濠州的開元寺。後來,吳國的開國皇帝楊行密在攻下濠州後,見到徐知誥面相驚人,知道不是凡人,於是將其收為養子。殊不知,正是這個樣子顛覆了他的吳國江山。可是,楊行密的兒子們卻不願與一個落魄的人為伍,於是楊行密只好忍痛割愛,將他讓給徐溫撫養,從而有了徐知誥這個名字。
後來徐溫利用一招一箭雙鵰,既剷除了政敵,又得到了朝廷的控制權。可是這一切,對於徐知誥來說,都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他是養子,從來沒有父親立養子為後的先例。當然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照樣當上了皇帝,可是他憑藉的除了養子的身份,還有手中的兵權,也就是說,要想獲得徐氏兄弟輕輕鬆鬆靠著名分就能得到的東西,徐知誥要付出多幾倍的努力。於是,徐知誥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使得他在徐溫的印象中越來越高大。儘管如此,徐溫還是立了長子徐知訓為接班人,可是他的運氣很不好,後來在朱瑾的叛變中被叛軍所殺。徐溫依然是想傳位給兒子,於是立了次子徐知詢做自己的接班人。徐知詢也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人,所以他一直在與徐知誥爭權。徐知誥雖然羽翼豐滿,可是依然無法對抗徐氏家族的整體實力。只好從感情方向出擊。他利用徐溫年老多病的特點,多次噓寒問暖。反倒是徐知詢不知收斂,多次口出狂言,說什麼徐溫一死,他就是吳國的老大了,巴不得徐溫早點死。聽了這些話,已經寒心的徐溫開始慢慢轉向徐知誥。徐知誥雖然不是親生,可是對待弟弟妹妹,尤其是對自己盡到了孝道。所有,有時候徐溫會覺得很對不起徐知誥。
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時間一長,徐溫就已經動了廢立之心了。恰好徐知詢不知收斂,在多次政事中處理的結果沒有讓徐溫滿意,而且也拒不接受徐溫的正確指導。徐溫一氣之下,一不做二不休,將徐知詢從金陵調到外地任鎮南節度使去了。這鎮南節度使位於贛州,管轄範圍與漢國、楚國、閩國交界,因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是,徐知詢到任之後,卻只顧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事。徐溫知道了,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徐知詢被調走,徐知誥自然就頂了上來,原本徐溫想讓自己的其他兒子接任,可是他們都已經被徐知誥的假面孔所打動,紛紛在二哥與義兄之間,選擇了義兄,並表示,如果不讓義兄接任,他們徐家怕是要塌了。徐溫也意識到自己兒子雖多,可是真正有能力的卻很少,於是,他只好無奈的將權力交給了徐知誥。
交接權力之後,徐溫漸漸病了,拖了半年之後,竟然沉重起來。不久之後,就駕鶴西去了。吳國的權力終於落到了徐知誥的手裡,徐知誥高興地說不出話來,沒想到自己一介農民之子,竟然能夠執掌一國權柄?此時的吳王依然是楊溥,聽聞李存勖和李嗣源兩大強人相繼去世,繼位的是一個不滿十九歲的公子哥。楊溥頓時就恢復了皇帝的稱號。並改元天柞。徐知誥對於這些表面上的東西不太追求,楊溥想當皇帝讓他當去,自己不摻和這熱鬧。
可是,這已經沒有了實權的吳國皇帝,難道還要繼續這樣存在嗎?徐知誥在每一個夜晚都在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經過一番思考之後,他認為,皇帝還是應當保留的,原因不在於他不忍心殺了楊溥,而是當時荊州的合約規定,一旦各國國內,有權臣弒君,天下諸侯共同討伐他。眼下李嗣源雖然去世,可是大唐未亡,一旦大唐呼籲,吳越國肯定發兵。這樣一來,為了自己的虛名讓百姓遭受實害,徐知誥認為很不值得。韓熙載多次勸說徐知誥多了鳥位,徐知誥卻多次表示慎重,也許就是忌諱大唐的盟主的地位。
不過,雖然不篡位,可是跟曹操一樣,封個王什麼的,還是可以的。於是,徐知誥先是繼承了徐溫的齊國公,接著又被封為齊王,管轄江南江北大片領地。吳都廣陵被包圍,正如同皇帝楊溥被徐知誥的親信左右包圍一般。徐知誥在金陵建造了王宮,規模宏大,比在廣陵的吳國皇宮大多了,不少人傳聞,徐知誥就是在為自己建造皇宮。得知訊息的楊溥想到,與其自己做傀儡,倒不如主動遜位來的痛快,免得坐的久了,引來徐知誥的猜忌。皇帝擔心大臣猜忌,主動讓位,看來這世界真是黑白顛倒了。
當韓熙載來向徐知誥傳達楊溥意思的時候,徐知誥卻保持了難得的理性,眼下大唐雖然風雨飄搖,只要大唐一天不倒,他就一天不能篡位。他是一個極有耐心的人,當初他從幾個義弟那裡奪來權勢,不就是耐心的結果嗎?
徐知誥不肯接受遜位,反倒是讓楊溥著了慌,難道這徐知誥要讓他死無葬身之地?可是,眼下的局面,除了不停地向徐知誥表達遜位的意思外,好像也別無他法。於是他安排使者親自遊說徐知誥。使者去的多了,徐知誥也煩了。明白說道:“不是不接受,時候未到。”楊溥無奈,只好靜靜等候那個時候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