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染血,站在法場中央的徐平安表情淡漠,輕輕用力甩掉劍上的血水。
周圍計程車兵們個個都是心有餘悸不敢上前,前方都是死掉的同僚的屍體,這個人的武力簡直變態。
石亨的頭被徐平安提在手上,身後,于謙怔怔地看了眼天空,背手仰天長嘆道:“先生此舉又是何必。”
徐平安慘淡地一笑,娓娓說道:“我這一生都在靜靜地看著這個時代的跌宕起伏,可我始終只是個旁觀者,活在歷史的巨浪之下,即使想要做出什麼改變,也只會被歷史給淹沒。”
“我就像個想要抵達彼岸的船伕,駕駛著一艘破爛不堪的小船行駛在波瀾壯闊、巨浪滔天的大海上,大海一望無際,目光所到之處,還是一片海,對於大海來說,我渺小得不能再渺小,許多人如我一樣隨波逐流,但也有人乘風破浪,即使最後葬身於這天地之中。”
“多少人停留在原地,終生走不出一個圈,可能我也一樣,面對大海的廣闊而感到無力,最終選擇一切隨緣,但我確實想要看看那個不知是福是禍的彼岸,因為人生總是充滿太多的遺憾,同時又對未來有著些許希冀。”
“我想要改變這個世界。”
陰沉如墨的天空開始下起如銀絲般的細雨,沖淡了法場四周的血腥氣,徐平安慢慢說完,轉身對著于謙一笑,平靜地問道:“你真的甘心嗎?”
于謙苦澀地笑了笑,淡淡地說道:“先生這是要陷我於不忠不義啊。”
徐平安隨後一揮劍,周圍計程車兵立即被嚇得紛紛後退一步。
徐平安把劍丟到于謙手上,解下腰間黃色的酒葫蘆,抬頭看了眼天,就著雨水滿飲一口,這才笑著說道:“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那先生我直接告訴你,在此近兩百年後,這片大地上的人們依然會陷入戰火,民不聊生,大明的人們會被異族統治,淪為奴隸,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再到兩百多年後,千里之外的夷人會憑藉著堅船利炮開啟中國的大門,迎接我們的又將是近百年的屈辱歷史。”
說完,徐平安伸手將酒葫蘆遞到于謙面前,認真地看著于謙,繼續說道:“是要跟隨先生我一起改變之後又的大明,還是殺了先生我全了你的忠義,你隨心吧。”
于謙默默地接過酒葫蘆,滿飲了一口,任由雨水打在身上,最後說道:“我隨先生一起。”
自此,歷史改變。
............
............
1457年,天順元年,前兵部尚書,保衛北京的大英雄于謙於大人召集舊部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政變,史稱成化政變。
同年八月,皇帝朱祁鎮被迫宣佈身體抱恙,提前退位,重為太上皇,由太子朱見深繼皇帝位,定年號成化。
1458年,成化元年,百官以皇帝年幼無法理政,又引以東漢太監亂政為由,廢除司禮監,將批紅權收於內閣,自此,天下權力盡收內閣,內閣實際上成為明帝國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于謙於少保任成化第一任內閣首輔。
同年,大明各地藩王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竟有一半皆反。
天下大亂,于謙請出消際已久的輔成王領兵出征平亂。
1459年,成化二年,在肅清京師反抗勢力後,輔成王徐平安正式領兵出征。
1465年,成化八年,眾藩之亂終於被平定,挾平亂之威,輔成王徐平安任大明攝政王,掌管天下兵馬與于謙內閣共決國事。
1466年,成化九年,內閣首輔于謙與攝政王徐平安開展改革,徹底施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國策,史稱輔成改革。
1470年,成化十三年,七十二歲的內閣首輔于謙病逝,朝廷以親王之禮下葬,自此朝中大權盡歸攝政王徐平安。
1471年,成化十四年,徐平安拔升次輔李賢為新任內閣首輔,並於同年大開海禁,重新組織船隊五下西洋,六探東海。
1480年,成化二十三年,船隊發現北美大陸,並帶回許多新作物,徐平安為其命名為新亞洲。
1483年,成化二十六年,皇帝朱見深駕崩,貴妃萬氏購買民間嬰孩冒充皇嗣,並於企圖發動政變,被人告發,萬氏一族被徐平安下令滅族。
同年,徐平安擁立成化帝第三子朱佑樘繼皇帝位,年號弘治。
1484年,弘治元年,國庫充盈,攝政王徐平安結合民間商賈勢力在全國各地共建一千三百三十六所大中小學,在州縣城內施行義務教育,規定城鎮人口滿六歲至十二歲的孩童必須接受教育,優異者可升中大學繼續接受免費的國家教育。
1485年,弘治二年,攝政王徐平安開始治理大明九邊,裁撤邊鎮,並訓練新軍。
1486年,弘治三年,大明九邊皆反,但很快便被徐平安的新軍鎮壓。
1488年,弘治五年,徐平安採用現代制度改革軍制,大明新軍正式成立。
1490年,弘治七年,為應對北邊遊牧政權的威脅,大明新軍出征,同年一舉掃清大明北境遊牧政權的威脅,對草原進行羈縻統治,正式將蒙古納入大明版圖。
1500年,弘治十七年,科舉制度正式被廢除,義務教育制度全面鋪開,大明各地孩童必須接受基礎的教育。
1501年,弘治十八年,西藏叛亂,被鎮壓,朝廷設立駐藏大臣,金瓶摯籤等制度,加強對西藏的統治。
1502年,弘治十九年,由於新作物在大明的作用,大明的人口達到自洪武以來最高的水平,各地皆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史稱弘治盛世。
1503年,弘治二十年,新移民計劃開展,向雲貴遼東,以及新亞洲等地遷移的人口越來越多。
1505年,弘治二十二年,朱佑樘駕崩,太子朱厚照繼皇帝位,年號正德。
1506年,正德元年,新皇帝朱厚照意圖發動政變,奪回皇權,被人告發,隨遭圈禁。
1510年,徐平安廢除年號制度,改正德五年為新明十年,以後皆以新明為紀年,民間又稱新明歷,徐平安又被稱為新明王。
1520年,新明二十年,大明帝國憲法正式頒佈,明帝國政府進行大改革,正式確立以內閣為最高行政機構,大理寺為最高法院,併成立帝國議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施行君主立憲政體。
1521年,新明二十一年,朱厚照駕崩,由於其膝下無子,大明皇位空懸,一時間各地宗室為了爭奪皇位都在暗中謀劃。
經過長達數月的明爭暗鬥,朱厚熜被推舉上位,繼承大明皇帝位。
1521年,大明與荷蘭爆發海戰,攝政王徐平安當即派遣東海、南海艦隊共同出擊,趕走了意圖盤踞在臺灣的荷蘭人,統一臺灣。
1525年,新明二十五年,朝鮮爆發農民起義,同年八月,大明派軍入朝控制朝鮮八道。
1528年,新明二十八年,大明第一條鐵路建成。
1530年,新明三十年,大明正式告別冷兵器時代,全國軍佇列裝火器。
1531年,新明三十一年,西南地區叛亂,被鎮壓。
1532年,新明三十二年,明帝國以東南諸國支援帝國境內叛亂勢力為由發動戰爭。
1535年,新明三十五年,謝遷等官僚提出聯盟東南諸國共建華夏的決定,明帝國與東南諸國停戰,雙方簽訂協議,史稱乙未協定,東南諸國加入明帝國在亞洲建立的聯盟,認明帝國為盟主兼宗主,並割讓各大港口以及要地給明帝國軍隊駐軍,新明聯盟建立。
1542年,新明四十二年,壬寅宮變發生,攝政王徐平安以朱厚熜沉迷修仙不理國事,殘害百姓有傷天倫為由,廢掉其皇帝的身份,大明由此進入無帝時期。
1555年,新明五十五年,大明以東南沿海的倭亂為由正式向日本幕府發出警告。
1556年,新明五十六年,明日戰爭爆發。
1560年,新明六十年,本州島伊達家投降,日本最後一家大名投降,明日戰爭以明帝國勝利告終。
1603年,新明一百零三年,明帝國在新亞洲的殖民地與西班牙等西方殖民勢力爆發戰爭。
1605年,新明一百零五年,新亞洲殖民地請求宗主國救援。
1606年,新明一百零六年,長達百年的新亞戰爭爆發。
1707年,新明兩百零七年,新亞戰爭結束,以明帝國獲得整個北美殖民地而告終。
1733年,新明兩百三十三年,明帝在大西洋上擊敗英西法聯合艦隊,以明帝國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形成。
1801年,新明三百零一年,奧斯曼帝國宣告投降,明帝國開始進軍歐洲。
1805年,新明三百零五年,為對抗明帝國的擴張,以英法奧等國為主的歐羅巴聯盟成立。
1866年,新明三百六十六年,歐羅巴聯盟以加入明帝國為主的世界貨幣體系為條件,最終與明帝國達成停火協議。
1868年,新明三百六十八年,明帝國選舉新皇,朱靖堪被立為新帝,攝政王失蹤。
1899年,新明三百九十九年,明帝國陷入內亂,工人起義不斷。
1903年,新明四百零三年,明帝國分裂,海外藩國宣佈脫離明帝國統治,以新明聯邦(亞洲),新亞聯邦(美洲),歐羅巴聯邦(歐洲)為主體的三聯邦體系形成。
............
............
大明帝國首都,北京城的一家小酒館內。
一個身穿潮服,頭戴嘻哈小帽,脖上戴著金鍊,鬚髮皆白,嘴上rap著的老頭走了進來。
他推開玻璃門,徑直走到吧檯前,輕輕推了推一名趴在這兒的一名身穿白色T恤與黑色短褲的青年。
青年雙眼微微睜開,但一下子就被酒館內閃爍的霓虹燈晃到了眼睛,他下意識地伸手擋了擋,緩了一下,這才說道:“張老頭,你怎麼還沒死呢?”
老頭笑了笑,秀著自己的一口大金牙,笑嘻嘻地說道:“居士這不也還沒死嗎?”
青年沒有再理會老頭,而是向吧檯又要了一杯酒,喝完後才對著老頭說道:“你要不要也來一杯?”
老頭笑道:“你買單我就要,skr~”
青年大笑地擺了擺手說道:“我買單就我買單,不過,你如今咋成了這個樣子?你的仙風道骨呢?”
老頭端起酒杯,向青年表以致敬,笑著說道:“紅塵中來,紅塵中去,皆是修行的一種方式罷了。”
這時酒館內響起薩克斯的音樂聲,青年站起身來,看了看手上的表,揉了揉後腦勺,說道:“第二天了呀,走吧。”
說完,青年離開吧檯,推開酒館的玻璃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現代的高樓大廈,還有街上如流水般的車輛。
一陣清早的寒風吹來,青年打了個激靈,跳上老頭的敞篷跑車,說道:“快把暖氣開啟。”
老頭插上車鑰匙,笑了笑說道:“你也會怕冷?我的攝政王大人。”
青年自顧自地開啟車輛的暖氣,手動關上車的頂篷,這才說道:“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倒是越來越怕冷了。”
老頭還是笑了笑,沒再說什麼,在青年驚訝的目光中拎起駕駛位旁的威士忌,滿飲了一口,隨後便開著車,載著青年遠去。
……………………………………
……………………………………
先祝各位新年快樂,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援,讓我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費200塊錢,真是來之不易啊,哈哈。
結文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上的,我也與業界大佬聊過,絕大部分真正能靠此生活的作者基本上都得撲個兩三百萬字。
在家三天兩頭被催出去找工作,被嫌棄窩在家裡啃老,哎,只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吧。
所以有些劇情我寫得是真的有點快,甚至是略過了,因為人就比較焦急,之前還因為焦急導致故事偏離了大綱,一次就刪掉了好多存稿,導致每天都得重新琢磨。
過完年就得出去找份工作了,我學歷不高,就是喜歡研究個歷史,所以就寫了這本小說。
以後書還是會寫,但吃一塹長一智,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大綱會做得更詳細,更能迎合大眾的喜好。
總之不管怎麼說,在此都得說一句。
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諸君,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