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章 佛理與道理

既然女媧廟存在,那麼各位聖人也應該會有祭壇的存在。雖然它們可能不如女媧廟那樣宏偉莊嚴,但廟宇內應該會有祭壇。因為商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祭祀的時代,他們的甲骨文中多數都有與神靈祭祀相關的文字。此外,在考古學中也發現了很多關於人祭的骸骨。這些愚昧的行為必須得到制止和改變。廟宇內油燈依舊燃燒著,兩尊聖人塑像栩栩如生。我使用了最新研製的香燃燒後,誠心地手握著香進行祈禱。

與聖人溝通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創儒學才得功德加持。加上有新制造的香火,香火加持事半功倍。香火是溝通的橋樑。

不是架子問題祈禱也需要時候三束香燒到一半。終於有響應。塑像走下2位身影,是化身還是千里傳音就不知道了。現在奴性的跪禮還不流行。我做了是作為晚輩對前輩的一種禮節,不卑不亢。

分別在稍微低一點的蒲團坐下。三人都坐在蒲團上。

我說本王在夢中得聖賢教誨,偶得一段經文。

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全文: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即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這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完整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強調觀察事物的真實本質,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從而超越痛苦和迷惑,達到涅槃的境界。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典之一,對於修行者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背誦完畢後就靜坐一邊看他們反應,心中說。這還是皮毛呢。禪宗六祖慧能的和他師兄兩首佛揭語。還震得你們七葷八素。找不到北。

聖人的修煉極其艱難。為什麼聖人會奪氣運。就是他們的往上一層。是靠悟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段經文使他們有潛修數百載的精進。頓時欣喜若狂。也就是說。因為聖人修煉極難有一丁點進步。所以準提才到處遊歷尋找機緣。

準提還說要讓位於我,讓我做西方教教主。我婉拒了。

當然隱去作者這兩首偈語,這邊的偈語如果是單獨存在的話。少了一個貫通的感覺,所以兩個一起存在,存在一個遞進和對偶的關係,更能鮮明的說明禪宗的精髓。

先神秀的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這是神秀大師所作的一首詩偈,共四句二十字。前兩句以菩提樹與明鏡臺比喻身心之本性明淨純潔,後兩句表示要時時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種塵俗貪慾雜念。

慧能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是他創作的一首禪偈,它的意思是菩提本身並沒有樹,明鏡也不是臺。它表達了菩提(覺悟)的本質是無形無相的,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事物。菩提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不受塵埃的影響。這首禪詩強調了人們應當超越執著和妄想,直接覺悟自性,達到菩提境界。

六祖慧能是中國禪宗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禪詩以簡潔明瞭、直指人心見性而著稱。這首禪詩《菩提本無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禪宗中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一。

在震撼住兩位聖人後,先行離去。還有一大堆工作要做。

忽悠聖人,可不是那麼簡單。

先離開等他們醒悟過來,還需要時間。

現在的現狀是,雖然我並未要求那兩位西方聖人採取何種行動,但提出了西方教派朝向佛教的變革方向,以實現與商朝的友好互利。

對於如何改變這種氣候,我曾諮詢過那兩位西方聖人,然而他們並未直接回答。這使我認識到,聖人們也無法左右氣候,無法改變這種情況。雖然他們在協助管理世界方面發揮了作用,但對於氣候的改變卻是無能為力的。

鴻均老祖與天道在民間並沒有受到廟宇的祭祀。在正統的道教觀廟中,並不會供奉鴻均老祖,因為他並不是道教正統信奉的尊神。道士們對待鴻均老祖通常持有不看好的態度。如果在民間出現供奉鴻均老祖的廟宇,往往會被認為是一種野外的淫祀,不被道教所容忍。

道教對於祭祀有著嚴格的要求,只允許祭祀自己的祖先和國家認可的神明,不允許祭祀來歷不明的神明。這樣做是為了保護主流神明的正統地位,防止不明來歷的神明被濫用,同時也是為了防止邪教和邪術的傳播,以維護社會的穩定。鴻均老祖在道教中是虛構的人物,出自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並不是道教的正統信仰。因此,在民間並沒有專門供奉鴻均老祖的廟宇存在。

但這個世界確實有鴻均老祖存在,我可能是穿書了有這個可能。但是又那麼真實還是別想太多。

做實際的事情,交好了西方教,就不能厚此薄彼。三清可是盤古元神所化,也可以是一個人的三種狀態,青年、中年、老年。青年通天教主截天地一線生機。銳意進取。有教無類。為眾生開闢一線生機。還有聞仲在對通天教主天然的親善。但這是拜忋三清不能表露出來。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由老子創作。以下是《道德經》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原文表達了道的概念,指出道是無法用言語和名字來準確描述的,它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母親。透過無慾和有欲的觀察,可以領悟到道的奧妙。這兩者雖然來源相同,但名稱不同,被稱為玄。玄之又玄,是眾多奧妙的門徑。

請注意,以上是《道德經》第一章的原文,全書共有81章,每一章都有獨特的哲學思想和表達方式。

能背出一章己經不錯,其他80章還是他們三清慢慢創作吧。有一章可以帶來有利方向,這可是少了數百年悟道之情。這份提點之情。交好三清的一個態度。

道德經確實存在修改過的版本。由於道德經的版本眾多,不同版本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和改動。一些版本可能在翻譯、註釋或解釋上有所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這些修改可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傳達道德經的思想,或者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求和觀點。

然而,道德經的原版並沒有被完整地保留下來。由於歷史的原因,道德經的傳世文字存在一些差異和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漢墓出土的道德經帛書與傳世的道德經有很大不同,甚至有些觀點是完全相反的這也導致了一些人對於道德經的真正原意和內容的爭議。

總的來說,道德經的修改和版本眾多,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於道德經的重視和研究。不同版本的道德經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解讀,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