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章 平西(下)

提到歸義軍之事,亦是有緣故的

自從建立了侍從右司的情報機關以後,歸義軍一直是袁襲頭號關注的物件之一,與長安同級別。

而且因為之前和張淮深的焉支山盟約,雙方互相派駐了官員,也利於侍從右司的偵查展開。

到了此時,對於整個歸義軍勢力,李業說不上了如指掌,但內裡一舉一動,卻皆有感知。

從袁襲最新總結而來的彙報,李業得知,歸義軍內部的矛盾已經相當激化了。

甚至說,李業的到來,更加激化了他們的矛盾。

本來,歸義軍內部,就存在以張淮深為首,與張淮鼎為首的李氏、宋氏等大族對峙情況。

張淮深雖然名義上,是歸義軍的領導人,可歸義軍畢竟是二十多年前,張議潮建立的武裝,其中許多遺留到現在的元老,論資歷和威望,絲毫不下於張淮深。

最典型的便是此時擔任瓜州刺史,並統領軍權的索勳,其人還是張議潮的女婿,與張淮鼎等人走得很近。

在李業納張淮深女兒為妾,雙方有了一定的姻親關係後,事情又發生了變化。

原本張淮鼎和李氏豪族,還想爭取李業對他們的支援,對付張淮深,可李業與張淮深的關係加深卻斷絕了他們的念想。

自古以來,內部政變,總是喜歡尋求外部勢力的幫助。

於是乎,張淮鼎他們便把目光投向了歸義軍周邊的另一股勢力,甘州以及高昌回鶻。

這就不是李業能夠容忍的了,歸義軍內部鬥爭如何他可以不管,但總的而言,李業是希望能接管一個,保持漢人政權的歸義軍,卻決不允許回鶻勢力任意染指的。

於是乎,在知曉了沙州刺史索勳,正在秘密策劃政變,並且積極聯絡甘州回鶻以後,李業便將干涉吞併歸義軍的議程,拋了出來。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早在來靈州之前,敬翔給李業的戰略謀劃中,就包括了歸義軍。

只是,人家畢竟不是党項、吐蕃,而是正兒八經朝廷任命,當年還為國家立下過殊勳的西北一柱。

所以李業不可能直接透過兼併戰爭,來達成目的,並且他對張淮深,也是有幾分尊敬的。

現在,既然歸義軍內部,已經把這個機會給了出來,李業就斷然沒有錯過的道理。

楊師厚事前,也已經知曉了具體情況,若此番動武,李業肯定是要親征的,但具體軍事指揮,卻是作為河西軍都指揮使的楊師厚負責。

他忍不住詢問道

“只是不知多久動手?我在軍中也好有所準備。”

李業稍頓思索,回覆道

“估計也就是三五月的光景,你先讓人以徵繳蕃部貢稅的名義,讓部分將士,往焉支山方向移動,切勿打草驚蛇。”

楊師厚頷首,按照之前幾人的決議,此次行動的主角便是河西軍,朔方、隴右、效節三軍都不介入。

李業緊接著檢閱完各陣軍士後,便按照常例,召見前些日子,于軍中例行比武中表現優異的將士,勉勵獎賞,隨後又向全軍宣佈犒賞。

引得眾人歡呼,此時藩鎮軍士沒有固定軍餉,全憑賞賜。

但李業主政靈州以後,就開始致力於把賞賜規範化,按照每年節日,定期頒發十次,加上臨戰時的加賞,逐漸把賞賜變得和軍餉差不多了。

當然,其餘三部也不是沒有任務,可以預見的是,在大順元年秋後,涼軍將開始進一步在軍事上,加緊對外擴張步伐。

除了西面河西軍對歸義軍的干涉外,北面,李業決定糾集朔方、效節兩軍,繼續向北用兵,把勢力推進到河套平原,並且越過長城和黃河,深入草原,打擊威懾回鶻勢力。

而南面,隴右軍將從河湟出發,沿著到蜀中的路線,進一步深入吐蕃,懾服當地雜蕃,從而打通從河隴到蜀中的交通線路,為日後入蜀做準備。

三個戰場,幾乎是同時進行,現有的近四萬野戰軍,均要參與戰鬥,對於財政後勤而言,不是個小負擔。

到光啟三年末,針對治下州縣的戶口估計工作,已經了結。

從張承業統計出來的資料看,整個涼國十五州,漢民約十八到二十萬戶,蕃民約十五至十七萬戶。

中間的誤差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年頭政權只能保持在縣一級,再往下,只能依靠宗族、鄉老這些地主統計上報了。

反而是蕃部,主要是靠軍隊進行,資料比較清晰。

總的而言,約三十七萬戶,養四萬兵,已經是極限了。

畢竟軍士的待遇很好,基本相當於養一個小地主,平均約十戶,就要養一個職業士兵,稱得上窮兵黷武。

尤其李業又不是尋常軍閥,不願意如秦宗權之輩那般,對百姓肆意搜掠壓榨。

最後結果就是,去年全年財政收入,超過九成都用在了軍費上,其中七成,都給士兵軍官發了賞賜。

導致州縣官僚機構,只好儘可能精簡。

雖說在涼國政權內部,文武官員基本能保持平衡,但文官機構的俸祿與經費,完全沒辦法和武夫們比,更不要說什麼民政支出了。

毫不過分的說,此時的涼國,還是個標準的軍閥政權。

所以,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李業倒是不太擔心軍隊的戰力,更多擔心的,還是財政和後勤是否能負擔。

為此,李業專門組建了一個,以張承業為主,敬翔為副,包括李愚、牛嶠、王鍇等人的臨時統籌組,督導糧稅工作。

-------------------------------------

自張淮深主政以後,詭異軍周邊形勢日益不利,導致勢力逐漸收縮,軍力也開始有所匱乏。

張議潮時期,“六郡山河,宛然而舊”的情景已經逝去。

敦煌的漢家戶口雖然不算少,但畢竟只有瓜沙兩州,攏共數萬戶而已。

僅憑藉漢人豪族武裝,是遠不能在西北紮下根來的。

於是乎,從張議潮時期開始,歸義軍政權就開始有意,與周邊回鶻、龍家等部族合作,容許他們在境內放牧,同時也出壯丁,參與歸義軍的武裝。

至此時,歸義軍約有漢蕃混雜的步騎大軍,約一萬四千。

這個數字不算小,放在中原,也是個中游藩鎮了。

其中,約四千人,為張淮深直屬,相當於衙軍,歸義軍由於一直孤懸西北,衙軍倒是沒有養成中原藩鎮那種壞習慣,都比較忠誠。

而其餘近萬人,都隸屬於瓜、沙、甘、伊等州的漢家豪族,與藩族部落,二者數量相當。

之所以能以不足十萬戶養一萬四千大軍,乃是由於處在諸多勢力交錯間,令歸義軍幾州養成了全民皆兵,家家出丁的習慣。

若是大動員,其實還能多出兩三萬來。

只是,這樣的軍隊,戰力和武備,肯定沒法和內地藩鎮比較。

瓜州晉昌縣,瓜州刺史衙門

說起瓜州一般人也許不知道,但說到玉門關,就比較知名了。

唐代玉門關便在瓜州

而晉昌縣,最開始就是為了壯大玉門關設立的州縣。

原本淪陷於吐蕃後,被廢除,為張議潮恢復

此時,這兼具唐人與西域風格的衙署籤廳內,一名身披甲冑,虎背熊腰的大鬍子中年人,沉聲向身前幾人道

“沙州那邊,恐怕已經有所察覺了!”

其人正是歸義軍瓜州刺史,張議潮女婿,索勳

索勳如今年歲已過五十,他的資歷相當老

乃是第一波跟隨張議潮,在敦煌發動了對吐蕃貴族起義的,本地豪族青年。

也正因如此,他對張議潮臨死前,讓張淮深繼承位置,相當不滿。

說起來,索勳現在是透過和張淮鼎、李氏等聯合,對付張淮深,但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索勳從來就沒打算把位置交給張淮鼎這個“嫡嗣”。

作為張議潮的女婿,又是現存歸義軍中資歷最高者,他要取而代之!

索勳之言,立即引起下首廳中數名將佐各自目視議論。

“莫非是張淮深知道我們和李氏......”

一名都將大著膽子問道

索勳沉著臉,微微頷首

“李明振那廝,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派去找伊州回鶻的人,半路被人給截了,聽說供出了不少。”

“我估計,恐怕要不了幾日,張淮深就要對我等下手。”

索勳之所以敢直接和張淮深分庭抗禮,靠的就是這些年積攢的兵馬舊部。

他家族在西北本地,不算豪族,故而才作為張議潮的女婿,參與軍中。

但張議潮當初收復河西時,索勳立功頗大,親自率眾,收復涼州,後來先後委任為刺史、遊奕使諸職,也就拉起了一支屬於自己的人馬。

其精銳程度,絲毫不下於張淮深掌握的衙軍。

缺點就是人數不及,瓜州遠沒有沙州富庶,養不了太多兵,他此時手下也不過五都,三千餘人,其中騎兵一千而已。

所以,在這種準備尚不充足的情況下,計劃暴露出來,是索勳不願見到的。

“如今各部弟兄狀況如何?”

索勳首先要搞清楚,麾下人馬是否可用

為首都將,二十出頭,喚作曹仁貴,乃是索勳女婿。

瓜州戶口不多,漢家豪族也少,曹氏算是一個,曹仁貴便是曹氏這一代最傑出者,被索勳招為婿。

曹仁貴拱手回覆道

“前兩端賞賜都發下去了,又專門讓各級將佐,對弟兄們許諾了諸多,大家士氣都很旺盛,可以一用。”

“回鶻那邊三百匹馬,前日到了後,盡數補進軍中,現在兩都一千騎,皆可一人兩馬,還多出兩百匹來,或可擴大斥候。”

“弓弩箭矢,按照泰山命令,均已檢備完畢,一萬五千羽,都是這兩年積攢下來的。”

索勳雖然並非什麼好鳥,但畢竟也是身經數十戰的沙場老將,對於治軍還是比張淮深要強的。

他這才放下心來

但曹仁貴也有些遲疑,問道

“泰山,咱們這點人手,怕是壓不過沙州那邊啊......”

索勳卻是笑道

“放心吧,雖然李家那邊,人被張淮深捉住了,但訊息卻是傳出去了。”

“僕固巴斤可汗已經允諾了,只要我們控制住沙州局勢,他願親領五千騎兵,南下與我們匯合!”

此言一出,眾將紛紛鼓舞。

所謂僕固巴斤可汗,便是高昌回鶻的首領,乃是此間西域一大勢力,連於闐國都為之忌憚。

擁眾十數萬戶,控弦三萬餘眾。

“屆時,李氏率部起事於城內,我等盡發精銳,從鳴沙山向內猛突,只要控制住府中衙門,和張淮深,事情就算成了!”

大順元年,西起高昌,東至平盧,風雲密佈

-------------------------------------

二月十四,在涼州度過了年節的李業,重新回到了大本營靈州。

此時的靈州,相較於三年多前,李業剛到時,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改變。

在李愚主持下,唐徠渠、漢渠修復工程基本結束

三百萬畝新開出來的肥沃良田,已經安置了超過三萬戶民眾。

哪怕是最保守的預計,今年秋收,涼國全境秋稅糧食,也會超過八十萬斛。

溫飽問題解決之後,市井經濟也開始復甦。

張承業讓人把靈州城內,圍繞著運河和池園,種植了數萬株果樹,一到秋天,卻見金黃一片,果香飄遠十里。

這些果園,讓位於西北邊塞,大漠孤煙的靈州城,多出了許多靈氣

從城內一直延伸到城外二十里,朝長安方向。

“此番一別,大哥務要保重。”

上千甲士軍馬肅立,李業和符存審並肩而行,卻是尊為涼王的李業,親自替符存審牽著戰馬。

對於符存審的東征,李業可謂是依依不捨。

不只是出於兄弟之義,符存審也是他的左膀右臂,光是空出來的隴右都指揮使位置,李業都還沒想好讓誰來接替。

符存審止住腳步,懇切對李業道

“子燁,隴右之事,我走之後,秦彥雖然是老弟兄,但能力還差些,我以為還是李唐賓合適。”

李業知道,對方這是在交代,沉默不言,只是一手握住馬韁,一手從腰間取下一物。

竟是一向隨身攜帶,當初鄭畋所贈的龍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