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章 平西(上)

張濬聞言,心中有些煩躁,朱全忠許諾了他不少好處,說是事成之後,願意把他老家河間,周圍一萬多畝良田作為酬謝。

屆時,自己收復太原,功勞足以彪炳史冊,少說也是能和李德裕、牛僧孺之流論高低的存在,再好不過。

高仁厚之言,實在有些滅心氣,張濬便道

“高將軍多慮了,代藩哪裡有如此厲害?再說了,不是還有朱全忠、李匡威他們嗎?”

高仁厚聞言,乃是解釋道

“相公,朱全忠正是因為自己打不過李克用,方才想拿朝廷做擋箭牌啊!如我們此時出兵,豈不是遂了人家願,當刀使了?”

“再說李克用父子紮根河東二十年,樹大根深,若是遠征而來,末將或許還有一兩分勝算,可如今卻是要朝廷兵馬主動打過去,在人家地盤上作戰,不是尋死嗎?”

張濬聞言,實在是難以忍耐,直接拍案肅容呵斥道

“夠了!豈能盡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陛下正在興頭上,乃是要以此戰,於天下藩鎮間,樹立起長安威望來,焉能退縮?”

“已經決定了,明年便動手,你今日便去招來神策、保大三軍諸將,分派好任務,仔細訓練,一定要在明年三月前,都能上陣!”

高仁厚一時啞然,可憐久經沙場的名將只得長嘆

雖說軍閥兵頭作風跋扈,實在可恨,但反過來說,如張濬之流,好高騖遠的廢物文官,何嘗又不是社稷之害呢?

張濬見狀,直到不能太委屈對方,還得倚靠,便安撫言

“高將軍放心,只要能忠心王事,日後少不得你的榮華富貴,如朱全忠、李業之流,朝廷都不惜異姓王,功成之後,讓你做個郭子儀般位極人臣,又如何?”

隨後臨別之際,張濬還專門讓人,從朱全忠送來的財貨中,挑了一斛珍珠,送到高仁厚府上。

高仁厚也只得硬著頭皮,把關中兵馬重新整合,儘可能的加緊訓練。

此時的神策左右兩軍,主要是楊復恭兩三年前重建的,不僅訓練程度不足,裝備也比以前的老神策軍差了。

當初田令孜時代的神策諸部,雖然戰力拉胯,但起碼手裡面傢伙事精良無比。

張濬雖然狂妄,好歹也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再加上河中府鹽池收回,蜀中財貨也開始重新供應,中樞的財政得以緩解。

他便委託韋昭度、孔緯二人,監督工部,在長安周邊重新設立工坊,打造器械軍備。

由於以前的官辦工坊匠人,大量都被某個軍閥,當初殺進長安時給搜刮走了,導致還得重新招募,另起爐灶。

整個關中都進入了緊張備戰狀態,同時皇帝又發旨意,申斥李克用。

要求代王立即退出滑州、鄆州、曹州北歸。

旨意傳到中原前線,李克用聽完,直接不願接旨,怒髮衝冠,抓過寫著旨意的絹帛,撕成碎片,怒道

“當年上源驛之難,孤屢發奏請,讓朝廷主持公道,長安置若罔聞。”

“如今孤自己興兵復仇,朱溫賊喊捉賊,長安反倒是聽得見了?”

“此等亂命,恕不奉詔!”

隨後命左右鴉兒軍兵士,直接把那宣旨的內侍和隨從,驅逐出營

當日便檢點大軍,猛攻曹州,於城外築臺放箭,令城內朱全忠疲於應付。

如此行為,傳回長安,便成為了李克用跋扈叛逆的鐵證,才享受了被人吹捧榮譽的李曄為之震怒,下定要征討代藩的決心。

-------------------------------------

光啟三年剛過,大順元年,中原河北局勢愈加緊張,李克用眼看就要變成眾矢之的,李匡威、赫連鐸都開始謀劃策應朱全忠和長安,共同征討代國。

而西北一隅的涼國,也開始有所動作。

涼州城外十里,便是河西軍校場

此時卻是旌旗獵獵,數千兵馬排列整齊,彙集於此,接受檢閱

李業倒是沒有刻意著甲,一襲自家王妃親手縫製的大紅蜀錦徵袍,胯下霜電馬,比尋常戰馬都高出半個頭,尤其顯眼,仔細打量著眼前,楊師厚訓練一年有餘的河西兵馬。

過去一年,涼國在武備上的建設頗有成效。

李業有限擴軍的政策,以及軍政學堂,老兵互調等制度,有效保證了擴軍過程中,軍隊戰力沒有大幅下滑。

與此同時,自各種官辦、民辦工坊、鐵匠鋪間,輸送出來的無數器械,進一步把涼軍將士武裝起來。

以河西軍為例,全軍八千五百餘,披甲率是百分百的,其中鐵甲軍士,達兩千餘。

當然,這些鐵甲並非全然都是唐軍制式的明光鎧,那未免太過奢侈,只有五六百領而已。

大多都是簡易的兩擋冷鍛札甲

從李業的目光看去,至少比起自己當初在咸陽、邠寧時,裝備好了許多

還有一個標誌,便是強弩

在張承業的施政下,涼國境內,對牛角、牛皮、牛筋、馬鬃等可以用於製作甲冑、弓弩的材料,都是官府統購,或者透過抵稅的方式徵收。

加上西北民間牲畜本來就養的多,所以製作弓弩並不缺乏原材料。

而李業又從長安掠來大量工匠,又積極擴張工坊,唯一的限制,也就是弓弩製作工期比較長。

多種元素影響之下,強弩從原先的少量特種裝備,在涼軍當中普及開來。

僅河西軍,就裝配了兩個都,一千八百具,從身側楊師厚的介紹中,李業知道,涼州武庫中,還有一千多具儲存。

“強弩乃是破陣利器,理當善用”

李業頷首讚揚

又詢問道

“騎兵如何?”

楊師厚回答

“軍中編有騎兵兩都,各千騎,馬四千,勉強做到了兩騎換乘。”

李業聞言,又專門打馬到騎兵方陣前,細細檢視,滿意點頭

馬政是長遠之計,此時的涼軍馬源,主要還是依靠邊市互貿,和蕃部貢稅,兩者相加也不是小數字,每年都能上萬數。

其中最好的一部分,選出充為涼軍騎兵所用,二等部分充為役馬,其餘才作為商品,可以流通內地。

今年涼軍又新設兩個騎兵都,如今全軍已有騎兵七都,也就是七千騎,以一士兩騎的標準,便是近一萬五千匹戰馬。

縱觀天下,只有河東、幽州能與之匹敵。

隨後,各陣列宛如“分列式”一般,行軍在李業面前,接受檢閱,其間也看到不少熟悉面孔,都是早年夏綏時跟隨自己的老弟兄,李業一一頷首致意。

檢閱後,李業對楊師厚嚴肅道

“戰力是一方面,但紀律更重要!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哪怕多削減些武藝操練,也要先把軍紀訓練做好。”

楊師厚當然懂得這個道理,直接道

“二哥放心,這八千多人,我已經收拾好幾次了,不會有刺頭的!”

隨即手持令旗,肅然出列指揮

果不其然,各陣列隨其命令,轉變佇列,甲冑碰撞之聲,森然作響,兵械曜日,步伐整齊。

列罷,三呼萬勝,寂然一片

從李業的角度看去,這些人馬的紀律性,大概也就和後世自己中學時,每日早操差不多,比起人民子弟兵,當然差了不知多少個十萬八千里。

但他知道,在這個時代,如此軍紀,已經冠絕天下

微微頷首,對楊師厚道

“如此,歸義軍瓜沙之事,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