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兵服現役超過三年,不願退伍者,可申請轉為志願兵,憑其表現和上級評估決定去留。
【與現代的不同,不要作比較】
古代許多朝代不願花錢養兵,實行兵農合一,自給自足,而傅雪鼓勵兵農合一,但不會剝奪從軍者的福利待遇,並且還有所提高,讓百姓貢獻家中勞動力服兵役的同時,還可以養家餬口。
使得百姓對服兵役不會那麼抗拒。
新《兵役法》頒佈後,便開始根據新法,整頓原各國之間的邊關駐軍,掀起了退伍熱潮,正好符合現階段不需要過多駐軍的國情。
除去申請了退伍的人數,剩下的將士,留取一部分原地駐兵,別一部分將士與火器則轉至外圍邊境,以防外敵入侵。
特別是傅雪擔心有倭寇的存在,還命人在各方境內及境外查探,歷時數年,製作出了大靖朝及周邊地圖。
如今因為武舉的緣故,朝廷不缺厲害的武將,邊關將領便實施輪流制,非戰期一年一換。
十分人性化。
如許淳義,還有宋辭、聞釗等邊關將領便因此次兵役改革得以重回帝京休養生息。
此時距離下令建造中央四省與上京已過去一年,中央四省與上京的府衙等官方行政機構無論是建造還是人員方面都已經配置完成。
原隸元上府舊址在無數匠人們與隸元上府眾人的幫助下,原隸元上府居民遷居已完成,原本不會這麼快,畢竟上京建設先是要根據風水進行細緻的規劃和設計,然後要挖掘地基、建設排水系統、鋪路,還要打造城牆、建造房屋等,才能將居民遷出來。
但席暮長承諾過提供勞力,於是隸元上府的數千江湖高手,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賣掉了,最開始還有些無奈,但好歹建設的是他們自已將來的住處,便越來越上心。
以他們的能力,在許多方面自然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搬運之類,就能以一抵十。
同時,新建立的地方官府將原隸元上府開具的地契全部進行了房屋產權更換,為什麼不是土地使用權,因為這些房屋是由國庫拿錢建造的,國家沒有錢建設的時候才會直接出讓土地使用權,由買方自行建造,但會限制其建造的是住宅還是其它。
對此,許多隸元上府的兄弟找上宿秋白專程進行了詢問,覺得本來是一塊地的契約,為何變成了是對房屋的契約,感覺好像受到了損失。
為此,宿秋白找來新建官府裡的官員來作解答,“地雖然不是你的,不能進行買賣,但這地上面的房屋卻是永久並可以買賣的,你若是要進行這塊地上的房屋買賣,那賣款是你個人的,國家要回收這塊地,或進行拆遷,會按市價對這塊地上面的房屋進行賠償,或直接補償你另外的、等價的房屋。若國家對這塊地沒有別的用途,你便可以無限期繼續使用,沒有任何影響,與從前其實沒有什麼變化,只不過是將土地從私有變成了國有,國家有權改變和限制這塊地的用途。”
隸元上府的兄弟們聽了半天,其實沒有聽得十分明白,但感覺好像也不是那麼吃虧了……
官員怕他們不相信,強調道“律法中有《土地法》,有閒暇時可以看一看。”
一提看書,他們可就不願意了。
……
隸元上府居民搬遷完畢後,如今要做的是對‘皇城’進行部分拆除和改建、加建。
而且用來安置世家權貴的筒子樓也已竣工,像現代的學生宿舍一般,但樓層不高,都是三層。
一棟一棟排列得十分整齊。
【“筒子樓”建築的特點為一條長走廊串連著許多個單間,因為長長的走廊兩端通風,狀如筒子,故名“筒子樓”。】
各國權貴世家被強制性遷徙至筒子樓後,果然是萬分嫌棄,只覺得日子沒法過了。
這些權貴世家攜家眷奴僕數百,珍寶箱奩無數,但官府只給他們一戶最多十間房,否則不夠分……
就這麼狹小的房間連放東西都不夠,到最後,半夜裡走廊裡都睡著人。
這怎麼讓人受得了?
第二日便派人開始在附近尋摸土地,想要自已建房,但卡在了買地這一環節,顯然是對土地使用權僅一百年很是不滿。
官府給出明確的回覆,“要麼買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權自行建造宅院,要麼就等我們不知哪一年建造好宅院之後,在我們這裡購買房屋產權才可以入住,這個房屋產權是無期限的。”
世家權貴們糾結了一會,“就不能我們自已先行建造,再給我們辦理房屋產權麼?”自已建造總是合心意一些。
官府的回答,“你們若是不計較我們不結算建造成本,也不是不可以,否則你這建造成本沒辦法精確計算。”
就這樣一來二回,拖了許多時日,各世家權貴的管家兩條腿都快跑折。
官府也不急,由得他們折騰了一段時日,畢竟擠在小房子裡遭罪的是他們自已。
而且面對重器兵甲,他們也不敢鬧得太過分。
到最後,大部分人都選擇了購買土地使用權,也有不計較建造成本的。
這些世家權貴一旦開始買地,就不僅僅是做幾房大宅子這麼簡單,他們不但要有許多商鋪,還要在鄉下備下莊子農田。
這樣一來,就大大填補了原隸元上府與原四國邊境之間的空缺,而且這個建設花費,也不用從國庫裡掏錢。
國家還靠出讓土地使用權得了一大筆錢,正好用來建設其他專案。
只是令這幫世家權貴們沒想到的是,從前造房子自行去山中砍的木料,居然被人搭建了許多瞭望臺給看管了起來,想砍要跟官府買……
雖然不貴,但是憋屈啊。
然後都加快了建造速度,生怕哪一日,打個水都要收錢。
官府顯然對這大筆的收入仍不滿意,還在各種籌資,按傅雪所教授的法子開始四處宣傳,拉贊助、買賣租賃土地、樹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