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章 嫉妒的開端

八王爺的眼中一直都是隻有他那最得意的嫡長子,此時在邢知禮的一番話之下,才終於想起了其他那些一直被他忽視的孩子們的樣子,他們可能不如褚倫聰慧,但也是聽話、孝順、各個都認為自己是他們最偉大的父王。

八王爺堪堪止住的淚水再一次潰堤--不過剛才是在心疼褚倫,這一次,是對其他孩子們的愧疚。

邢知禮將手帕塞到了八王爺的手中,“我一直都相信因果迴圈報應不爽,你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就不怕自己下輩子生兒子沒pi眼嗎?”

邢知禮一向心直口快,而八王爺此時也顧不上邢知禮說話難聽了。

牟和卿氣得要死。年輕時他就處處都被藺博延壓一頭,明明自己也是全縣的驕傲,打小背書就快,從學堂到書院都是被各個先生讚不絕口。後來懷揣著自信和抱負參加了科舉,誓要帶領著自己的家人一飛沖天,在朝堂之上大展拳腳,要讓全天下人都交口稱讚自己的才能。從鄉試到會試再到殿試,自己就沒有遇到過對手,那一年狀元的桂冠毫無疑問地落到了自己的懷裡。

然後順順當當地進了翰林院,他也是晉升得最快的那一個,因為他不僅能力強,還靈活懂變通,凡是對自己有用的人,他都能將那人的喜惡摸得一清二楚,然後投其所好對症下藥,就能讓其為自己所用。就算對有些人單單投其所好沒有用,那也無妨,只要自己也能針對那人所厭惡的人或事大加批判,再擺出一副同仇敵愾的樣子,用不了多久也就會被那人納入“自己人”的範疇了,那自己人幫自己人還不是理所應當的嘛。

雖然牟和卿升得快,但是因為他的能力確實不錯,所以倒也不至於無法服眾。牟和卿自認為自己已經無師自通了一套為官之道了,能力加上人情,定能讓自己在這朝堂之上所向披靡。

後來他入了閣,成為了當時年紀最小的閣臣,說一句風光無限風頭無兩也毫不為過。

可是入了閣之後,他就要與藺博延直接打交道了。這個只比牟和卿沒大幾歲的人,在當時已經是朝堂中的股肱之臣了。

雖然牟和卿接下來的仕途,基本上可以說就把握在藺博延的手心了,但牟和卿也是一點都不虛的。官員之間關於藺博延的傳聞有很多,牟和卿自然也是聽說過藺博延參加的那一屆科舉考試,藺博延打遍天下無敵手,探花雖然是第二名,但比起他這個狀元也還是遜色了太多,因此藺博延是欽點的閣臣,直接入閣。

牟和卿一向自傲,他覺得自己與藺博延在才能之上並沒有差多少。再加上由於牟和卿升遷得很快,身邊自然也是少不了願意對他溜鬚拍馬之人的,而在那些人的嘴裡,牟和卿完全就是第二個藺博延。其他人雖然說話並不那麼直接,但也都是對他大加讚賞,尤其在知道他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了閣臣之後,他們都認為牟和卿遲早有一天能爬到跟藺博延平起平坐的位子上去。

牟和卿自然知道藺博延權傾朝野,但先皇之所以敢這麼倚重這一個人,自然是對他的性格人品和能力都有著絕對的信任的。而牟和卿認為,自己之所以要從翰林院開始做起,也正是吃虧在了這一點上。

如果自己的家世也能像藺博延一樣,祖上三代忠良,全家都是大褚朝的忠臣良將的話,以自己的能力,別說直接入閣了,估計還能直接得到一個跟現在的藺博延差不多的官職呢!

雖然自覺的被家世拖累,但牟和卿也不氣餒--雖然他無法從一開始就站在祖輩的肩膀之上與藺博延平起平坐,但他在翰林院蹉跎了幾年之後,不也還是順利成為了閣臣了嘛?他與藺博延之間的較量,從現在起才算正式開始了,他要讓這個只會吃祖輩老本兒的少爺和以家世取人的皇帝知道,誰才是最厲害最有才能的!

雖然入了閣,但當時的牟和卿最年輕也資歷最淺,藺博延雖然也沒比他大幾歲,但人家已經是“閣老”了,就連那些一把年紀的老頭子也都對他點頭哈腰的。

牟和卿非常著急,因為自從他入閣之後,他的仕途就止步不前了。

牟和卿自然不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他認為是閣中的老臣太多,這些人一是很難接受新鮮事物,二是無法接受比他們年輕這麼多的人爬到他們的頭上去。藺博延也年輕,但他有三代忠良這個好底子,老臣們也能以此為藉口給自己找一個臺階下。但他牟和卿就不同了,沒家世沒背景的小年輕,自然就會被老臣們打壓。

而褚朝的官員制度十分完善,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每個官職上的人數都是有限的。牟和卿也是因為先前有個閣老告了丁憂,他這才有了頂上來的機會。可是入閣只是他實現野心的第一步,如果以後每一次的晉升都要等頭上的那些老頭子告老還鄉,那他要等到什麼時候去才能跟藺博延平起平坐啊?

牟和卿權衡利弊,決定還是得從藺博延下手。

藺博延如今是官員之首,大臣們都服他,皇上也聽他的。就算他不願意與自己平起平坐,但只要他點頭,自己再往上升個幾品那肯定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牟和卿鑽營了許久,他知道藺博延最喜好讀一些不常見的書,尤其是古書和孤本。書香世家的藺博延本就博覽群書,家中的藏書自然也是數不勝數,沒被藺博延讀過還要能被藺博延看上的書,那可真是不好找。

牟和卿千方百計,無論是官場還是市井,能用上的人脈都用上了,求爺爺告奶奶地腿都快跑斷了,才終於花重金買到了一本孤本,這孤本本身就是古物,更難得的是,這本書的內容還是抄錄的商朝時期的文獻。

既古老有價值,還不用拿著商朝時笨重的書寫道具,用來給藺博延送禮,簡直不能再合適了!

牟和卿還是一個十分細緻的人,他不僅給藺博延準備了舉世無雙的大禮,還打聽了藺博延的家裡人--知道了藺博延有一位青梅竹馬感情很好的夫人,於是他就給藺夫人準備了名貴的珠寶頭面和絲綢;知道了藺博延還有三個千挑萬選才選中的門生,他就也給這三個門生準備了精美的文房四寶、扇面、名畫和書籍。

這樣用心的籌備,這樣精美的大禮,當牟和卿誠心誠意地呈到藺博延的面前的時候,沒想到卻被藺博延嚴詞拒絕了。

不僅藺博延自己拒絕了,他還嚴禁自己的家人乃至隨從小廝們,絕對不許從牟和卿的手中收一文錢,哪怕是一針一線也不行。

牟和卿又氣又恨,但此時的他還不至於衝動地要去跟藺博延撕破臉,只能強行忍耐下這口氣。

可是就在牟和卿氣得眼冒金星的時候,藺博延卻開始查起他來了。

當牟和卿反應過來的時候,藺博延已經從他花重金買禮物的這條線,抽絲剝繭,拿到了他受賄的證據。

牟和卿徹底氣瘋--老子要是不受賄,拿什麼給你買那孤本?拿什麼給你夫人買寶石?你不領情就算了,現在居然還抓著我的手來扇我的臉?!

牟和卿跑到藺府去大鬧了一場,結果他過於衝動的代價就是,非但沒有為自己爭取到一絲的贏面,反而還將自己那青年才俊左右逢源的官場好口碑給敗壞了。

官員們毫不猶豫地全都認為,牟和卿跟藺博延起了衝突,那一定是牟和卿的錯。

站在牟和卿的立場上,他自然不會認為那是因為藺博延這個人向來公正嚴謹從不犯錯,而是認為那些官員們礙於藺博延的官威,不敢得罪於他,於是只好來踩自己。他們在這個時候踩自己踩得越狠,說不定日後藺博延還能記一點他們的好呢,好處多多。

於是牟和卿更是恨極了藺博延。

不過雖然他又氣又恨,但至少腦子還沒壞。他自知自己這一衝動,怕是把自己的仕途都給作沒了。藺博延手中還有自己受賄的證據,搞不好不僅烏紗帽沒了,還得蹲大牢。於是牟和卿決定先發制人,在上朝的時候率先與藺博延找茬爭吵,搶在藺博延揭發他受賄之前“負氣”辭官,然後捨棄了全部家財逃之夭夭。這樣一來,既能在不知情的人們那裡保住自己的顏面,留下家財也能在日後為自己開脫罪名--就算朝廷要追究自己,但那時候他們已經找不到自己了,留下來的錢財也算是上交了收受的賄賂,這樣朝廷應該也就懶得再緝拿自己了。

於是,牟和卿就這樣辭官,金蟬脫殼了。而在不知內情的人眼裡—比如金川府的那些上了年紀的官員們眼裡--牟和卿辭官就是因為跟藺博延起了衝突而已。最後也就是歸結為:挺有才能的一個閣臣,可惜太過年少氣盛了。藺博延還得為他擔一個不懂得謙讓同僚難以容人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