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三輛車從這條路駛過,剛剛下班的陸安就在其中一輛車內。
他乘坐的這輛車看似普通,實則是經過特殊改裝的豪車座駕,這是有關部門特批進行改裝的,車輛看上去很普通,外界並不知道這是陸安的座駕。
“這裡發生車禍了,好像是我們公司的小元機器人被撞了。”坐在陸安右側的孟秋顏看著車窗外並推了推他。
聽到這話的陸安旋即轉頭向右看,還真是一個小元機器人被撞了。
片刻後,他收回目光不急不緩地說道:“讓公司的輿情部門和公關部門準備好應對吧,小元機器人首次遭遇事故,還是車禍事故,這事肯定上熱搜。”
說完便收回目光不再關注,他並沒有打算停車下去看看。
因為這很不妥,反而會讓事件的熱度更大,而且這種事情都要陸安自個兒出面,那他的日子也不用過了。
孟秋顏點了點頭,旋即拿出手機打電話到公司。
果不其然,這個事情當天就上了熱搜,引發廣大網友的關注和討論,媒體也在報道。
關於此次事故的責任劃分,在網上掀起了巨大的熱度。
因為目前的法律尚未明確將人形機器人視為法律責任主體,根據現行法律,人形機器人也未被賦予法律人格,無法獨立承擔責任。
不過也不是無法規可依。
責任判定依據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若小元機器人被認定為交通工具或工具裝置,其損壞責任通常由使用者或管理者承擔。
既然是交通事故,那麼責任劃分原則就可以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事故責任主要依據雙方過錯程度來判定。
若機動車存在違規行為,如超速、未避讓行人,可能承擔主要責任或全部責任。
若行人或機器人使用者存在過錯,如闖紅燈、違規操作,可減輕機動車的責任。
即便機動車無過錯,通常也需要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
此外還有特殊情況處理,若機器人被非法改裝,可能涉及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或《刑法》相關條款,責任需另行追究。
就此次事故而言,小元機器人綠燈過斑馬線,並沒有做出任何違規行為。
而且,小元機器人本身也把事故的整個過程給錄製了下來。
這個事情的責任劃分非常清晰,機動車全責。
但機動車主不服判定,他認為機器人不是人類個體,不能按照一般情形進行責任劃分。
顯然,這個機動車主是想逃避責任,至少不想負全責,所以擱這卡bug了。
但不得不說這次事故案例確實特殊,小元機器人是被批准合法上市的產品,但機器人的人工智慧特性又未明確法律認定,責任判定可能存在法律空白,這就需要結合具體案例和司法解釋予以處理了。
也正因為如此,媒體報道之後,受到了巨大的關注度和討論度。
而且這個案例一旦判決,作為首個案例會成為指導案例,以後遇到類似情形就會參考該案例進行判決。
對於這個小元機器人的機主,他現在絕對是鬧心至極,機動車主這個架勢明顯是不想負全責,有可能是要打官司了,搞不好就是要一年半載。
這個事情,陸安沒有在關注,讓手底下的人處理。
……
到了第二天,元界智控也派相關工作人員介入該事件,公司對此也很非常重視。
因為這是小元機器人上市半年以來,首次出現重大事故案例,現在網上的關注熱度也是居高不下。
眼下首要的事宜,是對被撞的小元機器人進行損傷評估。
元界智控派了專業的售後工程師進行評估,當天下午就出結果了,並且直接把評估報告公開發布。
現在的熱度非常高,大家都在關注,所以不能藏著掖著任由網上自己猜測,搞得謠言滿天飛。
評估報告顯示,主要是五大模組受到不同程度損傷。
【右側驅動單元】
這是承受主要撞擊力的區域,也是最核心的損失,已經產生永久性的形變,直接影響行走平衡和負重能力,基本上是要進行更換。
【分散式感測器】
在右半側軀幹及腿部,大面積感測器陣列因劇烈衝擊和摩擦而失效、陀螺或內部線路斷裂,原本細膩的觸覺感知能力再此區域基本喪失,需要進行更換。
【輕量化合金骨架】
右側盆骨連線處出現肉眼可見的變形和應力裂紋,雖然主體結構強度仍然在,但需要精密校正,否則會影響整體力傳導和長期穩定性。
【本體感覺感測器】
慣性測量單元和關節角度感測器,資料出現漂移和異常,初步判斷內部精密原件因劇烈震盪受損,導致機器人無法準確感知自身姿態,需要更換核心感測器模組。
【外部殼體及裝飾件】
大面積刮擦、凹陷、碎裂、溫感材料修復工藝,修復成本也不低。
初步估算,該小元機器人的整體修復費用,加上精密檢測、校正工時與核心部件更換,大約在30萬元人民幣左右。
“什麼?修好要30萬塊錢?”
這個修復費用清單送達機主手裡,他看到30萬這個數字直接人都麻了。
肇事機動車主先前表態他最多就賠2萬塊,這官司打定了。
就算打一年兩年三年都得打,機主是絕對不可能接受自己倒貼修復費用,絕對不可能接受只賠2萬塊就完事了,他本來也出不起這個錢了,因為這機器人都是貸款買的。
當天晚上,機主把元界智控送來的評估清單費用發到了網上。
並且,他發影片表示肇事車主居然只想賠2萬元,讓大家評評理,顯然也希望網路輿情推動這個事情。
不過這30萬元的修復費用曝光後,也是引起了一網友們的譁然。
[維修費要30萬大洋?!這都夠買輛不錯的車了!]
[這修一下也太貴了吧!!]
[機動車主全責沒得跑,太無恥了,低頭看手機害人害己,只想賠2萬塊錢?]
[糾正一下,是害機害己……(柴犬.jpg)]
[小元機器人也需要買保險啊!這維修費普通人哪裡扛得住?]
[普通人不用擔心,沒有這個煩惱,因為買不起。]
[紮鐵了老心。]
[瑪德,以後路上看到小元機器人得保持距離,尼瑪撞不起啊……(捂臉.jpg)]
[保險公司呢?這麼大的商機看不到?快點出機器人商業保險服務啊!]
……
大多數網友是普通大眾,30萬這個數字對於大家來說,就是稱之天價維修費用也不為過。
網上關於小元機器人車禍、機器人天價維修費、斑馬線安全、低頭族駭人害機等話題討論的火熱。
就在網上熱度滿滿之際,各路保險公司巨頭並沒有閒著。
小元機器人發售上市已經有半年,但至今都沒有相對應的商業保險配套服務。
但這並不是網友們吐槽保險公司眼瞎不會賺錢,也不是不想賺這個錢。
事實上,保險機構在開年初就盯著了,他們只是在觀望、在評估,最主要的還是元機器人的整體市場規模。
說白話就是銷量到底能有多大,短時間內看不出來。
小元機器人是剛剛誕生不久的新興事物,缺乏足夠的歷史資料支撐。
所以各大保險公司只是保持關注,並沒有輔助實際行動。
不過此次事件發生,已經有保險公司坐不住了。
該事故對於機主當然是鬧心至極,好好的生活就此被打亂,但在保險公司的眼裡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出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