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聲音很輕,卻比殿中任何人的咆哮都更具份量。
每一個字都像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帶著刺骨的寒意。
殿內眾臣噤若寒蟬,淳于越更是將頭顱深深埋下。
恨不得把自己塞進地縫裡,生怕被御座上那即將噴薄的龍怒波及到。
王翦與蒙武則交換了一個凝重的眼神。
他們心知肚明,這已非尋常的國策之辯,而是跨越時空,兩代帝王意志的正面碰撞。
即便,這位皇帝是天幕建立了豐功偉業的皇帝。
但對於嬴政而言,這位皇帝如今只是他的兒子。
原本最不起眼小心翼翼隱藏自己的六公子,還不是那位天幕中的‘昭武大帝’。
“父皇……”
扶蘇見氣氛不對,剛想開口為贏辰緩和。
“朕沒有問你!”嬴政憤怒的咆哮從龍椅上方炸響,直接打斷了扶蘇的話,“問的是老六!”
他的怒火如火山噴發,目光如利箭般射向殿下那個依舊挺立的身影。
“朕的功過,什麼時候輪得到他來評判?!”
前所未有的冒犯感,讓這位千古一帝的自負與驕傲受到了劇烈的衝擊。
他親手締造了大一統的基業,自詡功蓋三皇五帝,憑什麼自己最輝煌的功績,到了後代口中,竟只換來一個輕飄飄的“三七開”?
尤其是天幕那句“好大喜功,營宮室而竭民力”,更是精準地戳中了他最不服氣的痛點!
他是始皇帝,他的宮室,他的威儀,理應超越歷代先王!
這份蓋棺定論,他不認!
面對著御座上那足以凍結靈魂的滔天怒火,贏辰這一次,沒有退。
他心裡清楚,再退,就是萬丈深淵。
那等待他的,將不再是父皇的試探與考較,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血雨腥風。
他緩緩抬起頭,迎上了嬴政那威嚴到極點的視線,語氣平靜,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父皇,您搞錯了一件事。”
贏辰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清晰地傳入每一個人耳中。
“這不是兒臣對您的評價。”
他抬手指了指穹頂之上那依舊懸掛著史書文字的天幕,“這是『歷史』對您的評價,是萬世千秋,對於始皇帝功過的評價。”
“您應該慶幸,”
贏辰的聲音頓了頓,變得更加有力,“慶幸昭武帝,也就是未來的兒臣,力挽狂瀾,拯救了大秦。”
“他……是為了您,也是為了大秦歷代的先君,留下了最後的體面。”
“若無昭武帝這『功過三-七開』的定論,壓下天下所有非議,天幕,已經給了您答案——”贏辰一字一頓,聲音如重錘般砸在嬴政心口,“『暴君』二字,將是您唯一的歷史標籤!”
他沒有給御座上的祖龍留下任何喘息思考的時間,繼續道:
“父皇您的憤怒,不應該指向一個為您挽回身後聲名的『昭武帝』,而應朝向那讓大秦險些『二世而亡』的真正根源!”
“天幕為何出現,我們不得而知。”
“但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告訴我們,如今的大秦盛世之下,潛藏著足以傾覆帝國的巨大『隱患』!”
“長城、靈渠,在天幕看來是功在千秋,又為何會說過在當代?因為民力到了極限!天下騷動,怨聲載道!”贏辰的聲音陡然變得嚴厲,“這不是兒臣危言聳聽,而是未來必然發生的現實!”
“父皇,與其您去追究一份來自未來史書的評價是否中聽,不如去正視這份評價背後,所揭示的大秦的殘酷現實!”
他猛地向前踏出一步,目光灼灼地直視著龍椅上那個威嚴的身影,這一次,沒有絲毫的躲閃與退讓。
“兒臣今日所言,若是父皇覺得大逆不道,您大可治兒臣之罪。”
“但有句話,兒臣必須要說——”贏辰的聲音再次拔高,引用了天幕上那句讓他父皇陷入沉思的話,“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天幕的出現,不是為了讓您憤怒,而是給了您一個機會!一個改變大秦險些二世而亡之宿命的機會!”
他向前逼近的目光,如同利劍,直刺嬴政的內心深處。
“您,難不成會為了一時的帝王顏面,去無視這帝國崩塌的預警,反而去責怪一份……尚未令您滿意的『功過定論』嗎?”
話音落下,整個章臺殿內,死一般的沉寂。
“你!”
嬴政猛地從龍椅上站起,那雙威嚴的虎目死死地盯著階下的兒子,剛想開口,話卻卡在了喉嚨裡。
贏辰的這番話,如同一把最鋒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撕開了他竭力維持的帝王尊嚴。
將那最不願面對的現實,血淋淋地擺在了他的面前。
忠言逆耳。
這個道理他懂,但他從未想過,這最逆耳的忠言,竟會出自一個他從未正眼瞧過的兒子之口。
民力、人心、苛法、繼承者……
這些被他視為帝國基石,或是刻意忽略的問題,在天幕和贏辰的剖析下,竟都成了指向帝國滅亡的利箭。
他,嬴政,真的錯了嗎?
那股足以焚盡一切的怒火,在這一刻,竟鬼使神差地……漸漸冷卻了下來。
他看著殿下那個倔強而又冷靜的兒子,心中第一次湧起了一種極其陌生的情緒。
那情緒,超越了憤怒,超越了猜忌,複雜到連他自己,都難以名狀。
讓皇帝認錯是很難的。
除非是面對讓帝國滅亡的難題,而贏辰的話語,讓他真正意義上開始思考一件事情。
那就是大秦帝國接下來的方向,到底要該如何走?!
郡縣制,推廣到全國不行,帝國的管控能力,還無法觸及到完整的六國疆域。
法家成為了帝國的強大根本,但時至今日法家的政策,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章臺殿下。
群臣們面面相覷,沒有想到嬴政會聽進去六公子的勸說。
而贏辰更是藉助這一番話,讓嬴政認清楚大秦帝國的現實。
他不是和皇帝爭辯,而是告訴皇帝帝國的問題。
正視帝國存在的危機,才能夠保證大秦如天幕那般的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