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婚後的甜蜜生活,並未讓溫庭軒和沈青梧忘記肩上的重任。
恰恰相反,家庭的溫暖,成為了他們勇攀科學高峰最堅實的後盾。
“盤古生物科技”在國家的全力支援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然而,真正的核心技術——那份源自沈百川遺稿,並由陸振東用生命換回來的“生命編碼”技術,其最終的應用轉化,卻遇到了一個巨大的瓶頸。
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啟用特定植物的“逆境基因”,使其能在鹽鹼地、乾旱等惡劣環境下茁壯成長。
理論已經完美,但在實驗室培育出的第一批“盤古一號”稻種,移植到真實的鹽鹼地試驗田後,卻出現了大面積的長勢停滯,甚至枯萎。
連續三個月,整個團隊不眠不休,調整了上百次營養液配方,模擬了各種環境引數,但結果依舊不理想。
基地的氣氛變得凝重起來。
溫庭軒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一遍遍地覆盤資料,試圖找到那個被忽略的變數。
(五)
一天深夜,溫庭軒疲憊地回到家,發現書房的燈還亮著。
推開門,沈青梧正坐在燈下,面前攤開的不是醫書,而是溫庭軒帶回來的那些關於“盤古一號”的實驗報告和土壤成分分析。
“你怎麼還不睡?”
溫庭軒走過去,聲音裡滿是心疼。
“我睡不著,”
沈青梧抬起頭,她的眼睛裡沒有焦慮,反而有一種異樣的光彩,
“庭軒,我看了這些報告,發現一個問題。你們一直在‘加強’它,給它最好的營養,最優的環境模擬。但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可能……對它太好了?”
溫庭-軒一愣,
“什麼意思?”
“中醫裡有個道理,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萬物生長,都需要一個平衡。”
沈青梧指著土壤分析報告,
“你們的試驗田,雖然是鹽鹼地,但你們用營養液中和了酸鹼,提供了所有微量元素。這就像一個被過度保護的孩子,看似什麼都不缺,卻失去了抵抗風雨的能力。”
她站起身,走到窗邊,指著院子裡那棵在風中搖曳的百年老槐樹。
“你看它,歷經風霜,反而根深葉茂。因為它紮根在真實的土地裡,土地裡有益蟲,有害蟲,有共生的菌落,有害的病菌。它在與這一切的對抗與共生中,才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你的意思是……”
溫庭軒的眼睛瞬間亮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如同閃電般劈開了他腦中的迷霧,
“我們缺少的,不是某種‘營養’,而是一個完整的、包含了‘逆境’的微生態系統!我們一直在做加法,但或許,真正的答案是做減法,讓它去‘野蠻生長’!”
沈青梧微笑著點頭,
“《黃帝內經》說,‘天人合一’。植物也是一樣,它需要與它腳下的那片土地,達成一種‘植土合一’的平衡。或許,我們應該去尋找能與它在鹽鹼地裡共生的‘夥伴’,比如某種特殊的固氮菌,或者能分解鹽分的真菌,而不是一味地給予。”
這個思路,完全跳出了傳統基因工程學的範疇,融入了東方哲學的智慧。
溫庭-軒激動地抱住沈青梧,在她額上重重一吻,
“青梧,你真是我的寶藏!你給了我最重要的那塊拼圖!”
他連夜趕回基地,召集了核心團隊,提出了這個顛覆性的新方案——“微生態共生誘導法”。
(六)
接下來的日子,研究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團隊不再侷限於實驗室,而是深入到全國各地的鹽鹼地,採集土壤樣本,分離、培養了數千種微生物。
經過無數次的篩選、配對和共生實驗,他們終於找到了一種罕見的、被命名為“大地之鹽”的嗜鹽菌。
這種菌不僅能分解土壤中的鹽分,還能與“盤古一號”的根系形成共生關係,極大增強其吸收養分和抵禦病害的能力。
當混合了“大地之鹽”菌劑的“盤古一號”稻種,再次被播撒進那片曾經讓他們絕望的試驗田時,奇蹟發生了。
這一次,沒有精密的營養液,沒有恆溫恆溼的保護。
只有陽光、空氣,和那片貧瘠的鹽鹼地。
禾苗破土而出,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野性的生命力。
它們紮根極深,莖稈粗壯,葉片在海風中獵獵作響,呈現出一種健康的深綠色。
三個月後,試驗田裡一片金黃。
收割的那一天,國家農業部的專家袁宏偉,以及無數媒體都來到了現場。
當測產結果出來時,全場沸騰了——平均畝產,竟然達到了普通良田的水準!
這意味著,華國數億畝的鹽鹼地,將有希望變成米糧川!
這是一個足以改變國家糧食安全格局、名垂青史的偉大功績!
袁宏偉走到溫庭軒面前,這位一向嚴肅的科學家,眼眶也紅了。
他用力地拍了拍溫庭軒的肩膀,由衷地說,
“庭軒,你們,創造了奇蹟!不,這不是奇蹟,這是真正的科學!
溫庭軒搖了搖頭,他穿過人群,走到了一直默默站在遠處的沈青梧面前。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他將她緊緊擁入懷中。
“我們成功了。”他在她耳邊說。
“嗯,我們成功了。”她回應道。
陽光下,他們身後是翻湧的金色麥浪,那是科學的果實,也是愛情的見證。
沈百川和陸振東的遺志,在這一刻,化作了沉甸甸的稻穗,在華夏的大地上,結出了最豐碩的果實。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