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大明皇帝的旨意傳到了那些小國的使者手中。使者們接到旨意,臉色頓時變得煞白。他們原本以為,大明皇帝會理解他們的急切心情,甚至會縮短過渡期。可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道痛斥的旨意。
“大明皇帝說我們痴心妄想?”一個使者喃喃自語,手裡的旨意差點掉在地上。
另一個使者嘆了口氣,苦笑道:“看來,我們是想得太簡單了。”
“可是,我們真的等不了一百年啊!”一個年輕的使者忍不住喊道,“我們的國家已經快撐不下去了!如果再等一百年,只怕我們早就亡國了!”
“閉嘴!”年長的使者厲聲喝道,“你這話要是讓大明皇帝聽到了,只怕我們連這一百年的過渡期都沒了!”
年輕的使者咬了咬牙,不再說話,但眼裡卻充滿了不甘。
與此同時,大明皇宮裡,李傑正在和幾位重臣商議國事。盧象升皺著眉頭,說道:“陛下,這些小國雖然急切,但他們的請求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如果我們能縮短過渡期,或許能更快地穩定這些新獲得的土地。”
李傑看了盧象升一眼,說道:“盧愛卿,你是不是也覺得朕的旨意太過嚴厲了?”
盧象升連忙搖頭:“臣不敢。只是……臣覺得,或許我們可以認真考慮一下他們的請求。”
“考慮?”李傑冷笑一聲,“盧愛卿,你可知道,這些小國為什麼這麼急切?”
盧象升一愣,搖了搖頭。
李傑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那些小國的位置,說道:“他們之所以急切,是因為他們的國家已經快撐不下去了。他們想要歸附大明,不是為了什麼忠誠,而是為了自保,現在很多的西方國家在全世界到處的殖民,到處的攻城掠地,這些小國在歐洲國家面前不堪一擊,他們擔心亡國才這樣急切。
如果我們現在接受他們的歸附,他們就會把所有的爛攤子都丟給大明。到時候,我們不僅要接管他們的土地,還要接管他們的債務、他們的內亂、他們的危機。你覺得,大明傻嗎?朕傻嗎?”
盧象升沉默了片刻,點了點頭:“陛下英明。”
李傑轉過身,看著盧象升,語氣稍微緩和了一些:“盧愛卿,朕知道你是為了大明好。但有些事情,不能急。我們要的是長治久安,而不是一時的便利。比起大明來,其他任何國家的意見都可以忽略不計。”
盧象升恭敬地行禮:“臣明白了。”
幾天後,那些小國的使者們再次聚集在一起,商議對策。他們知道,大明皇帝的旨意已經無法更改,但他們還是不甘心。
“我們不能就這麼放棄!”一個使者咬牙切齒地說道,“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大明皇帝改變主意!”
“怎麼改變?”另一個使者苦笑道,“我們現在徹底沒有什麼地位了,連見大明皇帝的機會都沒有。”
“或許……我們可以找一些有影響力的大臣,讓他們幫我們說話。”年輕的使者提議道。
年長的使者搖了搖頭:“沒用的。大明皇帝已經下了旨意,那些大臣誰敢違抗?”
“那我們就只能等一百年嗎?”年輕的使者不甘心地喊道。
“除了等,難道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嗎?如今的大明王朝已經不是以前了,如果是在20年前我們提出歸附,他們一定會將我們奉為上賓,可是現在我們就像一堆臭蟲一樣,反而惹他們厭惡。”
與此同時,大明皇宮裡,李傑正在批閱奏摺。突然,他停下了筆,抬頭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王承恩。
“王承恩,你說……這些小國的人,會不會不甘心?”李傑問道。
王承恩愣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他們……大概會不甘心吧。”
李傑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是啊,他們不甘心。可是,不甘心又能怎麼樣呢?大明不是他們的救世主,我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王承恩不敢接話,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
下午。
“陛下,歐洲諸國的使者求見。”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走進來,低聲稟報。
李傑揮了揮手,“讓他們進來吧。”
幾個金髮碧眼的歐洲人走了進來,他們的臉上帶著幾分不安和敬畏。為首的使者是個高個子,穿著一身華麗的禮服,手裡拿著一封書信。他走到李傑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用生硬的中文說道:“尊敬的皇帝陛下,我們代表歐洲各國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李傑微微一笑,“你們來有什麼事?”
使者猶豫了一下,然後說道:“我們聽說南洋諸國已經歸附大明,我們……我們感到非常震驚。”
李傑挑了挑眉,“哦?你們震驚什麼?”
使者嚥了口唾沫,“我們原本計劃在這些地方建立殖民地,但現在……有大明的保護,我們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李傑哈哈大笑,“你們這些野蠻人,終於知道害怕了?”
使者的臉色變得有些難看,但他還是強忍著怒氣,繼續說道:“陛下,我們願意與大明和平共處,希望您能允許我們在南洋進行貿易。”
李傑冷笑一聲,“貿易?你們這些野蠻人,只會掠奪和殺戮。朕不會允許你們在南洋胡作非為。”
使者還想說什麼,但李傑已經揮了揮手,“走吧。”
太監們立刻走上前,將歐洲使者們請了出去。李傑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輕蔑。他轉身對身邊的王承恩說道:“傳朕的旨意,安排派教書先生去南洋諸國,傳播我大明的文化,教化那些小國的百姓,等100年的過渡期到了,他們就可以正式併入我大明瞭。”
王承恩恭敬地應了一聲,退了出去。
幾個月後,大明的教書先生們陸續抵達了南洋諸國。他們帶著大明的書籍、禮儀和文化,開始在這些小國中傳播大明的文明。
在其中一個名叫“爪哇”的小國,教書先生李夫子正在給當地的百姓上課。他站在一間簡陋的教室裡,手裡拿著一本《論語》,用流利的漢語講解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李夫子唸完這句,抬頭看了看下面的學生。這些學生是當地的年輕人,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眼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夫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一個年輕人舉手問道。
李夫子笑了笑,“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並且時常複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年輕人點了點頭,“原來如此,夫子,我們也要像大明的人一樣,努力學習。”
李夫子滿意地點了點頭,“很好,你們有這樣的覺悟,將來一定會成為有用之才。”
如此這般,這些南洋諸國也在一天一天受到大明文化的薰陶,變得越來越像大明。
而在此期間大明也繼續繁榮昌盛,領土不斷擴張。等到李傑以80歲高齡退位的時候,大明版圖已經擴大了一倍,人口突破4億,而且版圖還在不斷擴張,人口也在不斷繁衍生息,越來越多,後世許多人都把李傑與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功績相併列對比,很顯然,李傑已經成為一位偉大的皇帝,受到萬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