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正觀論非彼正觀論,彼正觀論來自於佛教,宗教中的正觀論又名中觀論。屬於佛教的著述和觀點;此正觀論實乃更貼合的是東方文明傳統文化中的大中至正觀點。
大中至正的出處,大約有兩處。
其一是北宋張載的《張子正蒙·卷四·中正篇》中有言:“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而通。”
其二是明代王陽明的《傳習錄》之中也有過中正的提法,在《傳習錄》曾提到:“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歷史中的大中至正這一核心價值觀點,甚至深切的影響了後人,並因此後來真的有人起了一個名叫“中正”。應該說,中和正的觀念,是傳統文化里人君治國理念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佐證這個中正觀點的重要性,除了人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叫“欹”的器物。欹器者,國之重器也,高懸於廳堂之上,實乃人君治國之警戒要物。“欹”之一物,體型龐大,長身圓腹,兩頭尖,周身無彩繪花紋之陶壺。
欹器,又名宥坐之器。《荀子》中的《宥坐篇第二十八》中曾提到,孔子觀魯恆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又言:“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儒家從欹器的哲學意義再次延展,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價值觀點。
“中庸”,出處一說是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另一個出處的說法是出自子思。子思著《中庸》,初始觀念應該是參照了孔子論欹器的這個說法。《中庸》自此形成了一個學派的核心觀點,並被收錄於《禮記》第三十一篇。自此,在傳統文化的歷史之中,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家奉行至今的一個哲學觀點。
為什麼會提出兩個出處,著作權的歸屬應該在前後時間這一點之上啊!可是儒家的經典著述,歷來被東方文明中的後人詳詳細細的考據過無數次,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到處都是關於經典的註釋文章。由於此類註釋太多太龐雜,因此這裡暫且不尋章摘句,繼續考證儒家學派中的中庸這一準確的提法和出處。
雖無需進一步的去考證,但是由此可見傳統文化中的中正觀,以及名“欹”的陶壺的出現,全都說明了古代東方文明的治國政治理念之中,早早的就包含了大中至正的這一核心價值。
圍繞著中和正的價值,無論是行為和思想,匹配上傳統的文化核心之內的道德倫理,加上符合當今時下的公私精神,就是今天我們當代人需要去踐行和遵守的人生準則。
因為我們總不能嘴上一直說著、強調著我們是泱泱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到頭來卻把祖宗先輩們的家當給丟得一乾二淨吧?雖然現代社會出現了所有文明的大融合趨勢,但是在文明融合的大趨勢之下,假如東方文明不能堅持自己的經典,那後續的結果就是被別人同化了去,被演變了去,再沒有其他的可能。......
前面趙缺日簡單粗糙的整理過傳統的道德倫理核心價值,包括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在這裡再次引用主要是要針對目前很多社會現象提出立場。
現在的當下時代,逆文明進化的有著很多案例,這裡首先要說的是修改歷史已經形成的固有觀點和結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或許是由於現實的、政治的需要,現代人開始了重新修訂歷史早已形成的觀點,去民族英雄就是最最讓人噁心的其中一件典型事件。
在趙缺日的觀點裡,所有的人類文明走向,在歷史時間座標之下,形成的符合當時社會實際形態的立場和結論,是絕對容不得後人用政權和民族間的變化之藉口來篡改的,除非這裡面考證出和歷史事實不相符的狀況發生。
假如上述他們藉口的條件成立,那麼我們甚至可以預見到,現在當下所有國家和民眾所堅持著的所有的正義價值,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有被歪曲和推翻的可能。這種可能性是基於他們的立論,因為誰也說不清未來政權的更迭和民族間的變化,是否也是如同歷史變換到如今一樣,出現讓人心痛的玄幻式過程。......
然後再反推到現在,這時候的我們還有必要繼續堅持著自己的立場嗎?堅持著自己本心之中的家、國、文化和民族觀麼?之所以有這樣的思考是因為,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之中的這些堅持,符合當前時下的所有這些價值核心的堅持,在未來就將變成另一個玩笑了。歷史和現在的事實,要被未來當成一場玩笑,那人類到底應該追求和堅持什麼?......
推己及人,這種篡改的大害,這是否定了前人立場(都不用提前人的歷史功績)之後,繼而否定了現在的自我。“我”在這樣的邏輯之下,又該如何為人處世?誰能告訴我在上述假設成立的條件之下,怎樣才是正確的?
當時條件下發生過的實際狀況,之後對比社會現實現狀,形成了蓋棺定論的歷史評價,這既是對前人先輩們的一種認同和肯定,也是對後人後輩們的一種文化薰陶和引導。我們不能因為隨著社會政權的演變,人種民族之間的混同後,轉而就否定了前人的立場,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把中和正的價值追求放在何處?還有沒有一點點作為一個人的廉恥?
中正之間,公私之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匹配道德的最核心價值。假如道德沒有了中和正的觀點價值融合,也沒有了公和私的觀點價值融合,那道德本身就出現了缺失。沿著這個思路,其實重塑經典價值就在於正視前人的缺失,彌補這種缺失,使所有核心價值完全、完整的融合化。重塑傳統經典價值,就是要使之符合當前現代社會,文明進化之後的價值原則。
現代文明進化的最好成果,這裡麵包括了真正的中正價值,也包括了真正的公私價值。
現在最要命的兩種思維邏輯,第一種就是強調一部分傳統,並沒有完全完整的強調傳統中的全面性,抱著所謂的傳統價值全都是好的那也不正確。要證明這個觀點,其實還是趙缺日反覆提到過的,傳統社會的很多價值核心,由於以往的歷史時期,在當時的社會政權形態之下,傳統價值核心缺失了真正的公私精神,也缺失了真正的中正精神。因此,僅僅只強調一部分傳統,那就有些太偏頗了。
第二種就是否定傳統,既要全面否定,也要部分否定。傳統價值核心的問題到現在其實已經完全的明朗化了,傳統價值核心所缺乏的,正是今天我們重塑經典價值所需要補足的功課,我們不能因為傳統價值核心之中沒有真正的公與私,沒有真正的中和正,就全盤否定和敗家丟棄。因為否定和丟棄,並不能讓人類族群、國家文化直接一步就到達文明進化的理想境地。
可以這麼牢騷式的痛罵一句,凡是持有上述這兩類思想的人,這特麼的還自認是屬於這個族群、這個文化、這個國家的人麼?
趙缺日的這個正觀論,完整的提法是中和正的核心價值觀點。在這裡談論,是一種出於文化自覺的言論。
文明包含著的所有,全面且繁雜。而文明進化所需要的,是留存傳統中好的,修正現在錯謬的,吸收已認定先進的。
無論是人類自身的精神核心,亦或是認識這個世界的所有客觀理論。凡此種種,如若沒有對應的歷史時間座標,沒有對應的匹配文化、家、國和族群的歷史立場,就算觀點一樣,當表達出口的那一瞬間,都可以判定為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