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章 取各家所長(求推薦)

所幸這個時間點,家家戶戶都趕著做下午飯。

幾乎沒幾個人來供銷社。

偶爾有買東西,顧明按著價籤也能勉強應付。

十分鐘的功夫。

女售貨員就領著大媽進了供銷社的門。

後者手裡還緊緊攥著一小碎布包:“好幾天沒訊息,我以為你是逗弄人玩呢,東西真帶來了?”

“我能拿這事逗你玩?東西就在這,您自己看。”

顧明笑了笑,將精工手錶擺在櫃檯上。

大媽擺置半天,開始壓價道:“也沒個包裝盒什麼的,賣八百太貴了吧。”

“嬸兒,要是有包裝盒還不要票,八百你能買到嗎?”

顧明把手錶往回拿,嘴上道:“也就咱倆提前約好,我才第一個拿給你看,信不信我放街上,分分鐘被買走了?”

雖然有些事實後世人恐怕很難接受,但這個時代還真就是洋貨比國貨高貴。

但凡是個洋牌子,人們都是爭相搶購。

“是是是,你這孩子性子忒急,八百就八百。”

大媽連忙壓住顧明的手,將碎布包開啟,裡面赫然是一疊大團結。

她眼中閃過一抹肉疼之色,推過去:“你數數。”

顧明也不客套,就一張張數了起來,沒用手指粘唾沫的法子。

以前不懂就算了,後來知道鈔票細菌多,自然不能幹這蠢事。

“對了,能不能再弄塊女表來?侄子的表是有了,侄媳婦要是沒有估計還得鬧。”大媽問道。

“還是那句話,看緣分,大部分好東西在南方就分完了,能運到咱吉省,還能從我手裡到你手裡,你侄子算萬中無一的幸運兒了。”

顧明不忘給客戶增添點心理安慰,“不信你回頭打聽打聽,全省精工手錶都沒幾塊,你手裡算是市裡第一塊。”

大媽臉上肉疼的表情頓時消減許多。

花那麼多錢買洋表,圖的不就是個面兒?

顧明這兩句話,正正好好說到她心坎上。

一旁女同事更是滿眼羨慕,說道:“那有男表幫我留著,我回頭湊湊也得拿下。”

她心裡主意打得很正,洋表這東西哪怕她用不上,轉手賣也虧不了。

“成,但這事天知地知你們知我知,別有第四個知道,懂我意思吧?”顧明壓低聲音道。

兩人點點頭,她們猜測中顧明這些洋玩意兒怕是來路不正。

越是如此,她們反而越樂意跟顧明搭上關係,有把柄才放心嘛。

“錢貨兩訖啊。”

顧明把碎布包塞到衣服裡,接著道:“嬸兒,給我拿兩本筆記本,再拿根鋼筆還有搪瓷碗,對了買糖要票不?我想整幾塊帶給家孩子吃。”

“好,要票,嬸給你拿幾塊不算錢了。”

大媽利索地把東西都給拿了出來,又抓了一把糖。

“多少錢?”

“十塊兩毛五。”

“多少?”

“130英雄金筆九塊,兩本塑膠皮筆記本一塊,搪瓷碗兩毛五,沒毛病啊。”

顧明和大媽大眼瞪小眼。

一個沒想到對方會拿這麼貴的,另一個沒想到對方會嫌貴。

“鋼筆我就不要那麼好的了,換個便宜點的。”顧明說道。

說實話,鋼筆這年頭捨得買的人都不多,更不用說英雄金筆,太扎眼。

“長虹牌銥金鋼筆一塊五,這可以吧?”

“可以。”

“一共兩塊七毛五。”

顧明把錢遞了過去,大媽還送他個網兜。

錢他目前是不缺了,要做的就是將這筆錢給洗成正當收入,這樣才能光明正大花。

而買筆和本,就是為這事做準備。

拎著東西回了大爺那,坐上驢車晃晃悠悠往前營大隊走了。

等到家的時候,天都黑了。

院門虛掩著也沒關,顧明推著就進去了。

“回來了?”

屋子裡透著煤油燈的光亮,黃澄澄的。

“昂,去了趟縣城。”

顧明聽到母親的聲音,回應道。

說著進了屋,桌上擺著飯捂子,這是怕飯菜涼了放裡面保溫。

“要不要給你熱熱?”

顧母從裡屋走出來,也沒問顧明去縣城幹啥了。

“不用。”

顧明坐下來,吆喝道:“紅妮,小誠,出來。”

兩小這會兒還沒睡,聞言就從炕上跑到堂屋。

“紅妮,給你買的筆記本,上學用得上,還有這幾塊糖,你倆分去吧。”顧明指指網兜。

兩小歡呼著就掏起了,但挺規矩,不是顧明給的,他們不碰一下。

“有倆錢不知道咋糟蹋了,不如整個縫紉機擱家裡。”

顧母冒著酸氣,倆孩子都有東西,不知道給當媽的買點?

她一把年紀也喜歡吃點甜的。

“咳咳~”

顧父咳嗽兩聲,買幾塊糖無所謂,真整縫紉機就招搖了。

“瞧好吧,早晚的事,年底之前我就給你整一臺回來,保準隊裡誰也說不出閒話。”顧明一手饅頭,一手夾著菜,嘴裡哄著老孃。

“真的?”

顧母眼裡生光,縫紉機對於每個農村婦女來說,都是夢中情物。

能給自家縫補、做衣服就罷了,閒暇還能靠這玩意兒賺錢。

而且聽兒子的意思是用能見光的錢買回來。

“比真金還真。”

顧明囫圇吃完飯,就拎著布兜回到屋裡書桌前。

這還是他上高中的時候,父親特意找木匠打的,後來自己和妹妹顧紅共用。

擺好筆記本,顧明手持鋼筆一時猶豫了起來。

別人寫文章是沒有思路,他是思路太多,反而不好抉擇。

首先得符合這個時代的背景,符合他個人的背景,其次最好是個短篇,把名氣打響了後面才好要價。

按照這個條件一篩,還留給他的選擇就不多了。

良久。

顧明手中的鋼筆終於動了起來,在第一行寫下兩個大字——《棋王》。

這部小說是八四年發表於《魔都文學》,當年發表沒多久,顧明就有看過,後來的兩部同名電影也都有觀看。

國內88年藤紋驥拍了一版,也就是《魔都堡壘》導演的爸爸,相較於原著更注重於下棋的過程。

91年香江徐可也拍了一版,這一版看過的人比較多。

不少人覺得內容比較割裂。

殊不知這部電影是改編兩部名為《棋王》的作品,一個是內地作者鍾阿成,另一個是彎彎作者張喜國。

顧明站在後來者的角度,自然不可能繼續照著原著來寫,何況他也做不到一字不差地記下。

於是從三部作品的角度,吸取各自所長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