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5章 成為華國首富

元旦過後,張衛國和謝彪召集了核心會議,進行第二次分紅。

這一次,他和謝彪作為主要投資人,每人分得了600萬,各自的賬戶上再次增添了一筆鉅款。

而剩餘的200萬,則悉數作為獎金,按照各人貢獻大小,分發給集團裡的骨幹成員和工廠的全體員工。

時間很快來到了1987年。

隨著國內經濟改革的深入,鵬城這座年輕的城市,日新月異。

李漢庭也在這一年風光回到了港島,他在內地這幾年,不但徹底熟悉了國情,還為港島的家族生意拓展了新的版圖,積累了豐富的人脈。

他的迴歸,象徵著李家對內地市場的關注,正在逐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與此同時,張衛國這些年的資產也在飛速膨脹。

邊境貿易的鉅額利潤,加上鵬城特區內各類投資的回報,以及羊城服裝廠的穩定運營,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他賬上可供支配的資金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600多萬。

張衛國知道,成立房地產公司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他看向身邊的謝彪,這些年,謝彪和阿強對張衛國可謂言聽計從。

張衛國的每一個決策,即便最初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最終的結果都證明了他的遠見卓識。

當張衛國提出要進軍房地產開發時,謝彪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援。

“衛國兄弟,你說幹房地產,那咱們就幹。我這裡還有些閒錢,全都拿出來,跟著你一起幹!”

他二話不說,當即拿出了1500萬,作為入股資金。

這筆錢,讓他在新成立的房地產公司中,佔據了35%的股份。

而張衛國,則投資了3500萬,持股65%,成為絕對控股方。

很快,一家名為鴻發地產有限公司的房地產企業,在鵬城註冊成立。

公司成立後,張衛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鵬城當時最熱門的沙頭角片區,成功拍下了一塊六百萬的地皮。

這塊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優越,周邊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升值潛力巨大。

隨著地皮的塵埃落定,鴻發地產有限公司正式吹響了進軍房地產市場的號角。

張衛國並沒有滿足於鵬城一隅,他深知,要將事業做大,就必須走向全國。

在鵬城站穩腳跟後,鴻發地產隨即啟動了大規模的融資貸款計劃。

憑藉張衛國穩健的經營策略和此前積累的雄厚資本,銀行對鴻發地產的信譽評估極高,貸款審批流程也異常順利。

有了充足的資金流,鴻發地產將觸角伸向了全國各地。

在羊城、滬市、京市、蘇市等一批全國一線、二線城市,鴻發地產紛紛拿地,開始建設大規模的住宅小區。

從選址、規劃、設計到施工,張衛國都親自把關,確保每一個專案都能成為當地的標杆。

從1987年到1991年短短几年的時間裡,華國經濟迎來了一輪高速發展期,房地產市場更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一路高歌猛進。

鴻發地產憑藉精準的戰略佈局和高效的執行力,迅速在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張衛國的個人資產,也在這幾年間,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從5600多萬猛增至了驚人的29個億。

他賬戶上的數字,已然超出了尋常人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他空間裡的那些金條、珠寶首飾和古玩字畫,也在這些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藏市場的興起,全都大幅升值。

張衛國粗略估算了一下,自己的總身家,保守估計應該已經達到了60億人民幣。

張衛國的事業版圖如鯤鵬展翅,扶搖直上,而他的家庭生活,亦在時代的洪流中,悄然迎來了新的篇章。

首先是張躍進,在張衛國的撮合下,和根生店裡的營業員徐敏喜結連理。

為了方便徐敏在德山市區上班,張躍進不僅在花溪村老家建了四間寬敞明亮的大瓦房,還特意在城裡購置地皮,蓋起了一棟氣派的兩層小樓。從

此,他過上了花溪村與德山市區兩頭跑的日子,一邊照應著家裡的養豬場,一邊照顧媳婦。

家族中另一件大事,則是張振華。

這孩子不負眾望,成功考入了國內頂尖學府,選擇了金融專業。

張衛國特意叮囑張振華,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攻讀研究生,並承諾屆時將他安排到鵬城銀行,這是他為家族未來長遠發展佈下的一枚重要棋子。

桂花和秀蘭兩姐妹,也在張衛國的幫扶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她們也在德山市區買了地皮,把房子和張躍進建在一起。

三姐弟做了鄰居,能互相照顧。

老爹張為民和老孃趙三妹,即便家底殷實,卻依舊不肯閒著。

他們骨子裡對土地的熱愛根深蒂固,年復一年地在花溪村的田地裡,悉心打理著西瓜和水稻。

農閒時,他們會到德山市區的躍進家裡住上一段日子,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而每逢春節,兩老總會帶著大包小包的土特產,前往鵬城,在張衛國的豪宅裡住上個把月,享受天倫之樂。

李雪梅的弟弟李春波,以及大姐李冬萍,也在德山市區安家置業,建起了自己的房子。

每逢過年過節,他們總不忘給張衛國的兩個孩子挑選禮物,塞上厚厚的紅包。

他們心裡都清楚,若非張衛國當初帶著他們走出泥濘,帶著他們把握住時代的機遇,他們至今仍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斷然不會有今日這般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份恩情,他們銘記於心,以行動表達著敬意與感激。

隨著財富的巨量積累,張衛國並未沉溺於紙醉金迷,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回饋社會。

他投身慈善事業,花溪村小學和鎮上的中學,成為了他慷慨捐助的首批受益者。

在張衛國的鉅額捐款下,原本破舊的教學樓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嶄新堅固的校舍;學生宿舍、圖書館和標準化的體育場也拔地而起,讓花溪村的孩子們得以享受與城裡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

德山市的經濟轉型期,許多國營大廠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

張衛國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和雄厚的資本,果斷出手,相繼收購了糖廠、棉紡廠和製衣廠。

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不僅盤活了這些僵死的資產,更保住了數千名工人的飯碗,為德山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次回到花溪村,張衛國都會挨家挨戶地給村民們發現金。

他感謝村民們對年邁父母的照拂,感謝他們在自己創業初期給予的樸素支援。

看著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他心裡清楚,自己真正做到了衣錦還鄉。

他的名字,不再僅僅是那個從村裡走出去的能人,更是帶動鄉鄰、福澤桑梓的榜樣,名利雙收,實至名歸。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轉眼來到1994年。

這一年,華國經濟持續騰飛,財富榜單也隨之風雲變幻。

張衛國憑藉其在邊境貿易、房地產、實業投資等多領域的超前佈局與卓越經營,資產規模再度躍升,最終以高達88億人民幣的驚人數字,榮登華國首富的寶座。

他的名字,響徹神州大地,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