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天,交易同樣順利。
鮑里斯果然帶來了他的朋友,都是軍方其他部門的採購人員。
有了鮑里斯的引薦,這些蘇俄人更是爽快,幾乎不怎麼還價,直接大手筆地吃下了剩餘的五車貨物,以及第二天和第三天從倉庫運來的貨。兩天時間,他們又收了61.5萬美元的貨款。
這次,張衛國沒有再用自己的戶頭,而是讓謝彪也開了一個戶頭,將這筆錢存了進去。
連續幾天的高強度工作,讓謝彪、於適以及隨行的民兵們都疲憊不堪,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抑制不住的興奮。
夜深人靜,張衛國靠在簡易宿舍的床頭,手裡拿著一根筆,在紙上迅速地算了一筆賬。
一個火車皮的食品,從採購、運輸、人工到最後銷售,所有成本扣除後,淨利潤竟然高達四百六十萬。
這個數字,讓他自己都有些心驚肉跳。
“衛國兄弟,咱們現在就打電話給阿強,讓他把廠裡的庫存全發過來。”謝彪雙眼放光,語氣中帶著難以置信的激動,這簡直是印鈔機啊,坐著就能把錢掙了!
張衛國臉上露出一抹笑容:“行啊,出來一趟不容易,再發一次貨,咱們多掙點,回去了給兄弟們發獎金。”
電話那頭,阿強接到謝彪的指示,精神為之一振。
他放下電話,立刻召集人手,第一時間清點廠裡庫存。
一箱箱火腿腸、餅乾、罐頭、泡麵,碼得整整齊齊,數量讓阿強心裡有了底。
隨後,他親自駕車直奔火車站貨運處,與站長一番寒暄,拍板敲定了發車時間——兩天後發車。
搞定運輸,阿強又跑到外面,從勞務市場請了十個搬運工。
加上廠裡本來的人手,幾十號人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將所有庫存的貨物,分批次用廠裡的卡車運往火車站。
夜幕降臨,一箱箱貨物被穩穩地裝入火車車廂,整個火車站貨運場燈火通明。
三天後,張衛國、謝彪和民兵隊長一起等候貨物到站。
這次的卸貨過程比上次更加高效,大傢伙默契十足,一箱箱貨物被快速分流,一部分送往市場攤位,一部分則運入臨時倉庫。
接下來的兩天,黑河市場再度成為張衛國團隊的主場。
鮑里斯帶來的兩位朋友,以及他本人,都如約而至。
有了上次的愉快合作,蘇俄人這次更加爽快,幾乎不怎麼還價。
他們對於張衛國貨品的質量和數量都極為滿意,交易過程乾脆利落。美金一沓沓地被點清,裝入帆布袋,彷彿流水一般從蘇俄人的手裡湧向張衛國。
僅僅兩天時間,他們就又輕鬆淨賺了三百二十萬。
交易結束後,鮑里斯主動與張衛國交換了聯絡方式,他用俄語強調:“張先生,下次再有這樣的好貨,請務必提前通知我們,我們可以早點準備好美金和貨車。”
張衛國欣然應允,他知道,這意味他們的邊境貿易,已經從散戶交易,上升到了穩定的供貨渠道。
張衛國一行人輕車熟路地來到鎮上的龍國銀行,銀行工作人員的態度比上次更加恭敬,他們熟練地操作著點鈔機,隨著數字的飛快跳動,銀行賬戶上的金額再次暴漲。
將所有美元兌換成華國貨幣後,一個更龐大的數字出現在存摺上,穩穩地躺在賬戶裡。
第二天中午,張衛國在鎮上最好的飯店設宴,款待鎮長。
酒桌上,張衛國特意舉杯,真誠地感謝鎮長這些日子以來的大力支援:“鎮長,這次能順利,全靠您多方照拂,我們兄弟幾個敬您一杯。”
鎮長端起酒杯,臉上泛著紅光,看張衛國的眼神裡充滿了讚賞:“張同志,你們才是我們鎮的功臣!正是有你們這樣有遠見的商人,黑河市場才能紅紅火火,帶動了多少老百姓的營生啊!”
眼前的年輕人有自己的源頭工廠,貨多質優,還守信用。
張衛國聞言,笑著又給鎮長滿上酒:“鎮長太看得起我們了,咱們下次再多弄點貨過來,多賺蘇俄人的錢,也算是為華國建設出一份力!”一番話,說得鎮長感動不已,他重重地點了點頭,與張衛國一飲而盡。
帶著沉甸甸的收穫,和一些東北土特產,張衛國、謝彪又帶著踏上了返程的列車。
回到鵬城,張衛國和謝彪立刻召開了核心會議。
此次邊境貿易的鉅額利潤,讓所有人都喜氣洋洋。
張衛國和謝彪商量過了,既然和蘇俄人做生意能賺錢,不如自己再開一家服裝廠。
於是他們從利潤中抽出了三百萬,作為服裝廠的啟動資金。
餘下的錢,便是眾人期待已久的分紅。
他和謝彪作為主要投資人,每人分得兩百萬,而剩餘的八十萬,則全部作為獎金,按照貢獻大小,分發給手底下的人和廠裡的全體員工。拿到錢的眾人,臉上都洋溢著抑制不住的笑容,心裡清楚,跟著這樣的老闆,能掙大錢,前途一片光明。
一個月後,羊城的工廠也傳來喜訊,經過緊張的裝修和裝置除錯,終於可以投入使用。
張衛國將廠裡的管理重擔交給了楊漢庭和鄭濤,負責整體統籌,包括後續的員工招聘和培訓工作,都由他們兩人全權負責。
而鐵柱和雲峰則被委以重任,他們直接前往裝置廠家,負責採購機器裝置,並監督裝置的安裝除錯,確保工廠能以最快速度進入生產狀態。
轉眼到了十一月,北方已經寒風凜冽。
張衛國和謝彪再次帶著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車,目標——黑省。
這次,除了上次大受歡迎的火腿腸、餅乾和罐頭等食品,張衛國還額外準備了一批專門應對北方極寒天氣的緊俏物資:極寒羽絨服、棉襖、棉褲、棉靴,以及帽子和手套。
這些貨物分裝成三列火車,每隔三天抵達一次黑河市,確保了源源不斷的供應。
這一次,他們在哈市和綏芬河市,足足待了大半個月。
張衛國團隊的聲名早已在邊境貿易圈中傳開,鮑里斯和他的朋友們更是成為了穩定的大客戶。
他們甚至帶來了更多的蘇俄商人,整個銷售網路如滾雪球般擴大。
面對質量上乘、價格公道的華國商品,蘇俄人掏美金的手從未有過絲毫猶豫。
大半個月的忙碌下來,銀行存摺上的數字再次爆炸式增長。
最終的淨利潤,扣除所有成本,赫然達到了驚人的1400多萬,這筆數字讓張衛國都興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