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速該的婚事一直持續到半夜,最後大家在蒙哥禿乞顏歡快的琴聲中各自離去,將灞橋畔的蒙古包留給了一對新人。
朱熹和何慶還想去聽牆角,豆丁點大的辛棄疾也想跟著去湊熱鬧,各自被各自的孃親揪著耳朵帶回了長安城。
翌日。
意氣風發,準備踏上‘征程’的朱熹、何慶、也速該三人,才剛剛在長安城北的渭水渡口集合,就被楊再興抓了個正著,並且帶回了長安城。
何歡發誓,絕對不是自己特地安排的,朱熹三個人之所以會被楊再興抓住,純粹是時運不濟。
不過,三個人要是沒被抓住的話,何歡不介意他們出去撒撒歡,既然被抓住了,又到了可以用的年紀,那何歡不介意給他們安排點事做。
在他們三個人的安置問題上,何歡都沒多做考慮,直接將也速該派到楊再興身邊做跑腿的,將朱熹派到辛贊身邊做跑腿的,將何慶派到李光身邊做跑腿的。
至於為何這麼安排,只有何歡自己清楚。
首先就是也速該,給他安排的師傅,武藝可以很強,但兵法謀略絕對不能太強。
不然,以後他要是思念起了故土,要回蒙古重振蒙古,或者統一蒙古,那對新朝來說是個威脅。
其次是朱熹,朱熹智慧有餘,但是差那麼一點點家國情懷,所以必須給他找一個充滿了家國情懷的人做師傅,辛贊剛好符合這一點。
最後就是何慶,這是何歡最頭疼的,因為何慶比起朱熹和也速該,只能算中人之姿,跟朱熹和也速該這兩個天授的變態根本沒辦法比,並且除了執拗外,還沒有什麼獨特的特點。
所以何歡思量再三,最終決定將何慶丟給李光,讓李光調教一下,希望他能從李光身上學到一些圓滑。
此外,李光如今正在撲賣新朝的鹽酒茶鐵,讓何慶跟著學習一下,以後說不定能往商業方面考慮。
這個時代的其他掌權者,並不怎麼重視商業,即使看到了商業對一個國家的作用,也不會大力的去開發,更不會鼓勵商賈們去開拓一個更大的市場。
此外,這個時期的商業大多都是家族式的或者地域式的,一般都是以一家人、一族人,或者一個地方的人為首,大家聚攏在一起,互相扶持著做生意。
這麼做生意有一定的侷限性,至少在跨國貿易上,這麼做生意佔不了多少便宜。
要是新朝有一個強有力的人能將他們集中起來,以一個國家的姿態去跟另一個國家做生意,那麼他們的生意不僅可以做的很大,回饋新朝,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新朝對外擴張。
畢竟,戰爭不僅僅只有短兵相接的戰爭,還有經濟戰、文化戰。
在戰爭這方面,漢人一直不弱於人,即便是偶爾經歷了低谷,很快也會以一個更加強悍的姿態站起來。
在文化戰方面,漢人一直也處在強勢的一方,至少在大宋這個時代,漢人都是文化輸出的一方,是影響整個亞洲的主流文化,所以這方面也不需要擔心。
惟一需要重視和擔心的就是經濟戰。
雖然在這個時代,周遭各國的經濟根本沒辦法跟大宋比,可要是跟更遙遠的大食比,大宋就差了一些。
再沿著時間線往後看,就會發現,這其實是漢人對外發展經濟的一個很好的時代,一旦錯過了這個時代,後世的子孫再不爭氣一點,那麼漢人將會經歷很多低谷,甚至還會被世界甩開,從強國變成弱國。
所以經濟這方面必須重視起來。
只要經濟搞起來了,新朝不僅能富裕起來,各地的百姓也能跟著沾光。
並且,科技幾乎是跟經濟伴生的,只要不刻意的去壓制,不刻意的去提倡私藏各種科技技術,那麼在經濟的催化下,科技技術會快速的騰飛。
在這個時代,在科技技術騰飛的情況下,堅船利炮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造遠洋的大船,各種火槍,以及火炮,還是輕輕鬆鬆的。
只要漢人率先進入大航海時代,並且率先進入火器時代,在外貿經濟的引導下,又看清楚了世界。
不需要有人刻意的去說,去提倡,便會有人嘗試著走出去,試一試中原意外的其他地方,能不能造一個新的乾坤。
歷史上在明清禁海和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尚有人走出去,看看世界,在中原外造出了新的乾坤。
要是全面放開的話,這種人只會更多。
畢竟,漢人不僅擅長外鬥,也擅長內鬥,不管是外鬥還是內鬥,總有一些失敗者,他們中間有些人會死,可有些人卻能從刀斧手手底下逃出去。
這些人在中原待不下去,遠走他鄉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他們在中原本就是人傑,走出去以後,自然也不會屈居於人下。
……
時間一晃到了八月。
最嚴酷的夏天已經過去了,關中的百姓早早就收個了麥子、粟米、高粱,又在田間地頭播撒下了一片片的豆子。
一束束的豆苗從田間地頭冒頭的時候,張俊和韓世忠終於徵平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
在此期間,兩個人只遇到了一場惡戰,那就是一群山裡人,他們還念著仁宗朝的好,還以為大宋擁有著整個天下,在張俊和韓世忠率領大軍從他們所在的地方過境的時候,毅然決然的站出來,為大宋仁宗皇帝守護他的江山。
儘管張俊和韓世忠前後派了好幾撥人去給人家解釋,中原王朝早就變了好幾個樣子了,可人家依然不聽。
最後雙方在一個叫橫山寨的地方狠狠地較量了一番。
以張俊和韓世忠勝利告終。
不過,這一場仗,張俊和韓世忠所付出的都不少,不僅熬死了不少腦細胞,還損傷了不少將士。
沒辦法,那些山裡人雖然不怎麼精通兵法謀略,可人家一熟悉山林,佔著地利的優勢,二不怕死,佔著人和的優勢。
憑藉著這兩項優勢,人家最後雖然全軍覆沒了,可卻從張俊和韓世忠身上狠狠地咬下兩塊肉。
所幸張俊和韓世忠本人都沒有受傷,在征討兩廣期間,只有韓世忠在出去巡視的時候,被一種螞蟻咬了一口,腳腫了一段時間,除此之外,兩個人一根頭髮絲也沒少。
在拿下兩廣以後,張俊留下了一千多本部兵馬,以及三萬多從兩廣招攬的降卒和異族兵馬鎮守在廣南西路和南越的邊陲,然後帶著剩下的兵馬,跟韓世忠一起返回北方,並且約何歡在開封城見面。
何歡拒絕了辛贊率領著大軍前往開封城的提議,僅僅帶了楊再興,以及三千從各軍中抽調的精銳組成的侍衛軍,前往了開封城。
他們一行人抵達開封城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十一月。
開封城內外大雪漫天,開封城的護城河,以及一部分水系被凍了一個結結實實。
就連那赫赫有名的金水河,也被凍成了一條冰川。
韓世忠和張俊就站在金水橋上迎接何歡。
這條曾經走了不少大宋人傑,以及大宋文學家的石橋,如今卻成了韓世忠和張俊兩個人的專屬。
兩個人沒有趕到城外相迎,倒不是不給何歡這個未來新朝皇帝的面子,而是他們為了成全新朝,放棄了很多,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作為佔便宜的一方,何歡也不好讓人家出幾十裡相迎。
“張公,韓公,許久不見,二位依然風采依舊啊!”
下了馬車,披著紅黑紅黑的大氅,何歡隔著老遠就衝張俊和韓世忠拱手。
韓世忠撇撇嘴,將頭別向別處,倒是張俊樂呵呵道:“老夫的孫兒呢?”
何歡趕忙將張宗益叫了下來。
祖孫相見,張宗益沒有再像是以前一樣,炮彈似的衝進張俊懷裡,而是邁著輕盈又歡快的步子,走到張俊面前,一邊跪地磕頭,一邊講起了他此次離家所經歷的所有趣事。
在得知了自己的孫子這段時間沒受委屈以後,張俊也就沒有再拿捏何歡,笑著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大家一起走進了這座住過大宋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真宗皇帝、仁宗皇帝等多位皇帝的皇宮。
雖說後來還住過完顏宗弼這種大人物,不過完顏宗弼終究不是皇帝,沒資格跟大宋的那幾個皇帝相提並論。
大宋在開封城內的皇宮不大,佔地面積還沒有趕上長安城那座行宮的一半。
這主要是因為大宋太祖皇帝體恤民情,在建立大宋,入駐開封城以後,沒有大興土木擴張皇宮,等到大宋太宗皇帝繼位以後,因為忙著效仿李世民,要做英明神武的英主,也沒有大興土木嚯嚯百姓。
等到了大宋真宗皇帝手裡,他想擴建皇宮的時候,皇宮周遭幾乎全被各種達官顯貴以及百姓給佔了,蓋了不少的建築。
大宋真宗皇帝倒是想將皇宮周遭的建築推平了給皇宮騰地方,問題是百姓不允許,已經佔據了所有好地方的達官顯貴也不願意割肉。
最終大宋真宗皇帝只能將宮裡的一些殿宇重建或者修繕一番,來供自己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