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山雨欲來
農曆七月的陳家坳,悶得像一口倒扣的蒸鍋。溼熱的空氣黏在面板上,沉甸甸的,吸一口都費勁。遠處,鉛灰色的雲層低低壓著黛青色的山脊,翻滾著,醞釀著一場蓄勢待發的暴雨。空氣裡瀰漫著泥土被炙烤後特有的焦糊味,混合著豬圈飄來的淡淡腥臊。
村東頭,陳家那三間低矮的土坯房,在愈發昏暗的天色下顯得格外破敗。土牆上裂著幾道歪歪扭扭的口子,像老人臉上的皺紋。屋頂的茅草被歲月壓得塌陷下去,幾處漏光的地方用破塑膠布和碎瓦片勉強堵著。窗戶紙早就泛黃發脆,糊了一層又一層,還是擋不住縫隙裡鑽進來的風。
陳默坐在自己那張吱呀作響的硬板床邊,沉默地收拾著行李。一個洗得發白的帆布揹包,幾件同樣舊但漿洗得乾乾淨淨的粗布衣服。他動作很慢,帶著一種與年齡不符的凝重。最珍貴也最佔分量的,是那幾本厚厚的歷史典籍:《資治通鑑》(節選本)、《中國通史簡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書頁的邊緣已經卷曲發毛,裡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和心得。這是他唯一的財富,也是通往外面那個他既渴望又有些畏懼的世界的船票。
祖父陳大山蹲在堂屋的門檻上,吧嗒吧嗒地抽著旱菸。劣質菸草辛辣嗆人的味道在狹小的空間裡瀰漫。他佝僂著背,像一塊被生活壓彎了脊樑的頑石。古銅色的臉上溝壑縱橫,每一道都刻著風霜與勞作的艱辛。煙霧繚繞中,他渾濁的眼睛望著門外越來越暗的天色,眉頭擰成一個解不開的疙瘩。
“研究生……”陳大山的聲音乾澀沙啞,像是從砂紙上磨過,“還得供兩年……你弟的學費,秋後就得交……”
他沒說下去,只是深深吸了一口煙,那嗆人的煙霧似乎也壓不住他心頭的沉重。煙鍋裡的火光在昏暗裡明明滅滅,映著他愁苦的臉。供一個大學生,對這個家來說已是傾盡全力,如今還要再供兩年研究生?家裡那幾畝薄田,靠天吃飯,刨去口糧和賦稅,還能剩下多少?
母親王秀英撩開打著補丁的藍布門簾,從灶間走了出來。她手裡攥著一小疊皺巴巴、面額不一的鈔票,大多是五毛、一塊的,最大的一張是十塊。她走到陳默身邊,不由分說地把錢塞進他手裡,動作帶著不容拒絕的急切。
“拿著,窮家富路。在外面別苦著自己,該吃吃,該喝喝。”王秀英的聲音帶著濃重的鄉音,急切又飽含著憂慮。她粗糙的手緊緊握住兒子的手,那雙手因為常年操勞家務和農活,佈滿老繭,卻異常溫暖有力。
陳默感到那疊紙幣帶著母親的體溫,也帶著沉甸甸的分量。他喉頭有些發哽,低低喚了一聲:“媽……”
王秀英看著他,眼神複雜,既有驕傲,又有化不開的愁緒和一絲難以言說的不解。她嘆了口氣,聲音低了下去,幾乎是在自言自語:“學歷史……唉,能當飯吃?能掙出你弟的學費?能蓋起新房子?隔壁老劉家的二娃,在南方廠子裡,聽說一個月能掙這個數……”她伸出幾根粗糙的手指比劃了一下,數字在昏暗的光線下模糊不清。
“媽!”陳默抬起頭,目光穿過低矮的門框,投向外面翻滾的烏雲和壓抑的山巒。他的聲音不高,卻異常堅定,像山澗裡撞擊岩石的溪流,“歷史裡有大道理,有大智慧。學通了,總能找到路。您信我。”
他反手用力握住母親那雙粗糙的手,彷彿要將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傳遞過去。“等我畢業,家裡就好了。一定會好起來。”他重複著,像是在說服母親,也像是在給自己打氣。腦海中,導師周明遠教授那清癯睿智的面容浮現出來,還有他那句擲地有聲的話:“治史如觀火,洞悉興衰,可謀未來!”
“轟隆——!”
一聲悶雷在頭頂炸響,震得土屋簌簌落灰。緊接著,豆大的雨點噼裡啪啦地砸了下來,砸在泥地上,砸在破舊的屋頂上,也砸在陳家坳每一個沉默的屋頂上。雨水瞬間連成了線,天地間一片白茫茫的雨幕,彷彿要將這個困頓的小山村徹底淹沒。
陳大山被雷聲驚得猛地一顫,煙鍋裡的火差點掉出來。他煩躁地在門檻上磕了磕菸灰,站起身,悶聲道:“雨來了,快走吧,晚了山路不好走。”聲音裡聽不出情緒,只有一種認命般的催促。
王秀英慌忙轉身,從門後拿出一個洗得發白的舊塑膠雨披,硬塞進陳默的揹包側袋裡。“帶著,帶著!路上擋雨!”
陳默背上沉甸甸的帆布包,裡面裝著書籍、幾件衣物、母親塞的錢,還有整個家庭的希望與重擔。他最後看了一眼父親那佝僂沉默的背影,又深深望進母親那雙盛滿擔憂和期冀的眼睛。
“爺爺,媽,我走了。”他的聲音穿透了嘩嘩的雨聲。
他不再猶豫,轉身,一頭扎進了門外那傾盆而下的茫茫雨幕之中。冰冷的雨水瞬間打溼了他的頭髮、衣服,順著脖頸流下,帶來一陣寒意。帆布包裡的書脊硌著他的背,提醒著他此行的目的。
土黃色的泥漿在腳下飛濺。陳默的身影在滂沱大雨中顯得那麼單薄,卻又那麼倔強。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通往村外的泥濘小路上,背影被雨簾模糊,漸漸融入灰暗的天色和連綿的山影裡。身後,是低矮破敗的老屋,是祖父和母親沉甸甸的目光和嘆息,是陳家坳祖祖輩輩難以掙脫的貧困迴圈。
前方,是蜿蜒曲折、通向山外的路,是未知的省城,是象牙塔裡更深奧的歷史典籍,是導師口中那個需要“鑑古知今”才能應對的“錯綜複雜的現實”。暴雨如注,沖刷著山路,也沖刷著一個寒門學子沉重而迷茫的啟程。
雷聲還在遠處悶響,彷彿在為這個年輕人的未來擂鼓。是催徵的戰鼓,還是命運的警鐘?無人知曉。只有那沉重的行囊和揹包裡泛著墨香的歷史書卷,伴隨著他,一同踏上這風雨飄搖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