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章 起航

很快就到了永樂四年,由於朱高煦改進了造船,所以比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晚了一年。在這一年裡,大明朝廷開足馬力,瘋狂建造著能航海的船隻。不僅有體型巨大的寶船,還有各式各樣將寶船小型化後的輔助船隻,簡直就像是下餃子一樣。如今,船隊裡共有新式寶船50多艘,加上各類輔助船隻,整個艦隊規模達到了300多艘。

遠航在即,朱高煦心裡明白,這一去,山高路遠,歸期難料。出發前幾日,他決定去和朱棣以及兩個兄弟道個別。

朱高煦來到御書房,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給朱棣行了個大禮。他抬起頭,朗聲道:“父皇,下西洋的日子眼瞅著就到了,兒臣這就要出發了,去往那茫茫大海的遠處。這一走,山高水遠,兒臣可能再也回不到大明的土地了。”

朱棣一聽這話,眉頭一皺,放下了手中的奏摺,盯著朱高煦,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悅:“怎麼,還沒出海呢,就跟朕這兒演上生離死別了?你小子這出去一趟,是去就藩,又不是去送死!”

朱高煦連忙叩首:“父皇息怒,兒臣絕無此意!兒臣只是……只是想到此去萬里,海途兇險,心中難免有些感慨。畢竟,這茫茫大海,可不比陸地,萬一有個什麼閃失……”

朱棣的臉色緩和了一些,語氣也變得柔和起來:“行了,起來吧。知道你小子心裡捨不得,可男子漢大丈夫,豈能兒女情長?你記住,你是朕的兒子,是永樂皇帝的兒子!到了外面,別給朕丟臉!”

朱高煦站起身,眼中閃著光:“父皇放心,兒臣定當謹記您的教誨!兒臣此去,定會闖出一番天地,為我朱家,開疆拓土!”

朱棣點點頭,走到朱高煦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好!這才是朕的兒子!不過,你也別把弦繃得太緊。就藩之地,慢慢找,不著急。重要的是,你要給朕平平安安地到達你心中的就藩之地。要是實在想大明或者我了,就寫信,讓人捎回來。朕也想知道,你在外面過得怎麼樣。”

朱高煦心中一熱:“父皇,兒臣一定常寫信!只要有機會,兒臣就派人乘船回來送信。對了父皇,兒臣還有一事相求。”

朱棣重新坐回龍椅:“說吧,還有什麼事?”

朱高煦道:“父皇,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但難免還有一些無地可耕的流民。兒臣希望,若是日後鄭和將軍再次下西洋,能否帶上一些流民,讓他們隨兒臣一同前往就藩之地?人多力量大,也好開墾荒地,建設家園。”

朱棣略一思索,便答應了:“這有何難?朕準了!只要他們願意,別說流民,就是罪臣家眷,你也可以帶走!”

朱高煦大喜過望:“多謝父皇!兒臣還有一事……嘿嘿,父皇,《永樂大典》編纂得如何了?兒臣此去海外,怕是再難見到這等曠世鉅著。不知能否請父皇恩准,待大典編成後,讓鄭和將軍帶一套副本給兒臣?《永樂大典多幾套副本,這個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編修起來的大典也多一份保障。”

朱高煦想起歷史上那失傳的《永樂大典》,痛心不已,這一世他一定要在美洲好好保護這本書,多印刷幾本,建立國家圖書館和地方圖書館,好好儲存,也可以批次出版給我的帝國的人民參考。一本書只有有了群眾基礎才能真正的永垂不朽!

朱棣哈哈大笑:“你小子,倒是會打朕的主意!也罷,朕答應你便是。這《永樂大典》給你後你一定要好好儲存,不要讓外夷輕易的剽竊過去!”

朱高煦連連保證:“父皇放心,一定好好儲存!不讓蠻夷也學會了我們的技術”心裡卻想著:“技術總會擴散的,但是我一定要加強好專利的保護,不要讓別人輕易剽竊創新成果!”

.............

見過朱棣後,朱高煦便來到太子東宮,此時朱高熾正在看書。

“大哥。”朱高煦走進東宮,輕聲喚道。

朱高熾聞聲抬頭,放下手中的書卷,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二弟來了,快坐。”

朱高煦也不客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翹起二郎腿:“大哥,我這馬上就要出海了,特地來跟你道個別。”

朱高熾的笑容微微一僵,隨即又恢復如常:“二弟此去,路途遙遠,萬事小心。”

“放心吧大哥,我這身子骨,你還不知道?壯得跟頭牛似的!”朱高煦拍了拍胸脯,咧嘴一笑,“再說,我可是帶著大明的船隊,誰敢惹我?”

朱高熾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他緩緩開口:“二弟,你我兄弟,有些話我就直說了。你這一去,可就真是天高皇帝遠了。”

朱高煦臉上的笑容收斂了幾分,他正色道:“大哥放心,我朱高煦是什麼人,你還不清楚?我既然答應了父皇,就藩海外,就絕不會食言。”

朱高熾點了點頭,目光灼灼地盯著朱高煦:“二弟,我只希望你記住,你的封地,在海外。大明,是咱們的根。”

朱高煦心中一凜,他明白朱高熾的意思。這是在提醒他,不要對大明的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

“大哥,我是一個心直口快的武夫。我承諾一定會遵守諾言,如不遵守我將甘願被雷劈死。”朱高煦一本正經的回答道,“到蕃地後,我會定期派人來大明朝貢、貿易,永遠認大明為宗主國。我的國家將是大明最忠實的一條狗,不像有的狗跑來跑去都不知道他的主人是誰。”

朱高熾看著朱高煦,眼神中帶著一絲探究:“二弟,你真這麼想?”

“那當然!”朱高煦斬釘截鐵地說道,“大哥,你把心放肚子裡!我朱高煦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到海外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至於大明,有你和侄兒在,我放心得很!”

朱高熾的臉上終於露出了釋然的笑容:“好,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二弟,一路順風!”

朱高煦站起身,拱手道:“大哥,時候不早了,我得回去了。等我到了地方,給你寫信!”

朱高熾也站起身,將朱高煦送到門口:“二弟,保重!”

朱高煦大步走出東宮,回頭望了一眼,心中暗道:“大哥,你放心,我朱高煦說到做到!不過,我的封地,可不止馬六甲以西……我要的,是整個新大陸!”他眼中閃過一絲野心,但很快又被他掩蓋了下去。

朱高煦離開東宮後,又去見了三弟朱高燧。相比於和朱高熾的對話,和朱高燧的告別就顯得輕鬆愉快多了。

“二哥,你這一走,可得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啊?”朱高燧拉著朱高煦的胳膊,一臉不捨。

朱高煦看著三弟那副神情,心裡閃過一絲複雜。他輕拍朱高燧的肩膀,望向窗外遠方,語氣中帶著決絕:“可能再也回不到大明瞭。此去海外路途遙遠,非幾天半個月能夠到達。若我在外面站穩腳跟,成功建立藩國,會派人隨朝貢船隊帶信給你。”

“那以後可是見不到你了。”朱高燧垂下眼簾,聲音低沉,隨後又抬頭盯著朱高煦,“那海外真有那麼好嗎?值得你拋下這一切?”

朱高煦走到窗前,指向遠處的紫金山:“海外好不好,人各有志。大明雖好,卻容不下我的雄心。在這裡,我永遠是漢王,是皇帝的兒子,是太子的弟弟。可在海外…”他轉過身,眼中閃爍著野心的火花,“我可以是開拓者,是締造者,甚至是那片土地的王!”

朱高燧眼中閃過一絲羨慕,他走到朱高煦身旁:“那我呢?如果我也想成就一番偉業,能像你一樣出海找自己的就藩之地嗎?”

“可以,但是你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例如你可以去南洋,抑或是南洋之南,也許南洋以南就有一片大陸,也許那片大陸的東邊就是比較適合我們居住之地,原住民也許也很原始。”

“恩,那好吧。祝你遠航順利。”朱高燧還在細細品味剛才朱高煦的那段話,但還是禮貌的祝福了一下朱高煦。

................

永樂四年深秋,劉家港碼頭人聲鼎沸,船桅林立。三百多艘大小船隻整齊排列,青龍旗迎風招展,驚得港口飛鳥不敢停留。這支空前龐大的艦隊即將駛向未知的海域,其中兩百餘艘由漢王朱高煦親自統領。

朱高煦站在甲板上,檢查最後的裝載工作。幾十名工匠正小心翼翼地將裝有茶樹種子的木箱搬上船,箱上刻有“九蒸九曬”四個大字。不遠處,另一隊人馬正將一箱箱的蠶卵和桑樹苗木搬運到專門設計的保溼倉內。

碼頭上,朱棣攜太子朱高熾與燕王朱高燧前來送行。朱棣穿著常服,但周圍的禁軍依然讓人不敢靠近。

朱高煦踏上跳板登上碼頭,大步走到父親面前,單膝跪地:“兒臣告別父皇。”

朱棣扶起朱高煦,罕見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起來吧,在水兵面前,不必拘禮。”他環視著龐大的艦隊,眼中閃過滿意的光芒,“這次朕給你配備了五百名精通營造的工匠,以及他們的家人,還有三百多戶願意遠行的百姓。記住,從此以後他們既是你的臣民也是我大明的臣民。”

朱高煦點頭應承:“父皇放心,我永遠認大明為宗主國,永遠護衛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棣又從懷中取出一枚玉印:“這是朕特意為你打造的'漢王之印',你此去海外,就是大明的延伸。”

朱高煦接過玉印,沉甸甸的分量讓他心中一震。這是父皇對他的認可,也是一種約束。

朱高熾走上前來,遞給朱高煦一個小木匣:“二弟,這是我送你的臨別禮物——《資治通鑑》手抄本。希望你在海外不忘華夏曆史。”

朱高煦接過木匣,笑道:“多謝大哥。這本書我會當作鎮國之寶。”心中卻想:“這可比原版多了幾百年歷史,對治國很有參考價值。”

朱高燧最後上前,遞給朱高煦一把短刀:“二哥,聽說海上多風浪,這把刀隨身攜帶,遇險可解繩索。”

朱高煦接過短刀,試了試鋒利度,滿意地插入腰間:“好刀!三弟有心了。”

鄭和從遠處走來,向朱棣行禮後,對朱高煦說:“王爺,潮水已到,是啟航的好時機。”

朱棣點點頭:“去吧,帶著朕的期望,去那片未知的土地上建立我朱家的基業!”

朱高煦最後看了一眼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對著父皇和兄弟深深一拜:“兒臣此去,若有所成,定當傳信回朝。若天命不濟……”

朱棣打斷道:“不必說這些喪氣話。去吧,上天自會保佑你。”

朱高煦登上旗艦,站在船頭,望著岸上漸行漸遠的親人。甲板下,水手們忙著調整船帆,隨著三聲銅鑼響,戰鼓隆隆,三百艘戰船緩緩駛離港口。

船隊排成雁形,乘風破浪。朱高煦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心中湧起澎湃的激情。他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片全新的大陸等待著他去征服、去建設、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王朝。

“新明朝,我來了。”朱高煦低聲自語,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風帆鼓滿,戰船破浪前行。龐大的艦隊向著太陽昇起的方向駛去,很快消失在茫茫大海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