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章 試航歸來

試航終於結束了,朱高煦回到了應天。回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御書房與朱棣見面。

來到御書房外,朱高煦先是讓太監稟報一聲,得到允許後,便徑直走進御書房。朱高煦剛一邁入御書房便聽到朱棣的聲音:“終於回來了,試航的感覺如何?這大船能否顯示我大明之威嚴,能否擔任起去大洋彼岸宣傳國威,多找幾個朝貢國的任務?”

朱高煦聽完這些話不禁在內心腹語:“找朝貢國?多找幾個朝貢國漲天命嗎?老頭子這是想進行天命改革嗎?‘改土歸流’?‘設理藩院’?‘委任總督’?....”

腹語歸腹語,朱高煦還是認真回答:“工匠們手藝沒得挑,每條船都結實得很。就是水手們以前沒玩過三角帆,現在用起來還不太溜,尤其是逆風的時候,一個個手忙腳亂的。”

“跟您彙報一下,這些大船是真大,往琉球岸邊一靠,那些琉球人看見這陣仗,都嚇得跪地上了。雖然咱們只是試航,沒上岸,但隔著老遠,我都能感覺到他們那種‘天朝上國’的崇拜勁兒。”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奏摺,站起身來,走到窗邊,望著東邊紫金山上鬱鬱蔥蔥的樹木,感慨道:“是啊!只有一支威風的海上力量,才能讓那些海外蠻夷見識到咱們大明的厲害。只有展示了力量,其他小國才會巴巴地跑來,那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萬國來朝。實現了萬國來朝,以後祭祖的時候,我也能跟咱爹說:‘看吧,我才是最適合當皇帝的人’。這才叫天下歸心!”

“還有,有了這些大船,才能跟海外那些國家做買賣,有了錢,國庫才能充盈,我還要用這些錢北伐漠北,建立不世之功呢!”

“所以你幹得好,朱高煦!不過現在的新船隻有7艘,太少了,還得繼續造!越多越好!同時也要用造出來的船多練練水手,別到時候出海了,連個帆都玩不轉!”朱棣大手一揮,頗有些急不可耐。

朱高煦心想:“老頭子這是想錢想瘋了吧?不過也好,正好合我的意。船越多,我的機會就越大。等我到了美洲……”他眼中閃過一絲興奮,但很快又被他掩蓋了下去。

“父皇說的是,兒臣一定加緊督造,爭取早日讓大明的艦隊儘快向西洋航行!我也想盡早在海外尋找一塊地作為我的就藩之地,為我大明亦或是我漢家男兒在海外尋找一片新的樂土!”

朱棣聽完,濃眉一挑,上下打量著朱高煦,眼神銳利,彷彿要看穿他的心思:“混小子,這麼著急就想擺脫我?”

朱高煦一聽這話,心裡咯噔一下,暗道:“老頭子果然不好糊弄,看來得再加把勁兒。”他連忙堆起笑臉,語氣誠懇中帶著幾分委屈:“父皇,您這話可就冤枉兒臣了。我這不是怕給大哥添麻煩嘛!”

他頓了頓,偷瞄了朱棣一眼,見他臉色稍緩,才繼續說道:“再說了,非長嫡子外出就藩,這可是太祖爺爺定下的規矩。兒臣留在京城,難免會有人說三道四,到時候,不僅大哥為難,大侄子也難做。萬一哪天,我們兄弟之間因為這些閒言碎語鬧出點什麼不愉快,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朱高煦說到這裡,故意嘆了口氣,臉上露出幾分落寞:“家和才能萬事興,兒臣可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破壞了咱們老朱家的和氣。”

他見朱棣的臉色又陰沉了幾分,連忙話鋒一轉,語氣變得激昂起來:“父皇,兒臣的夢想,可不是困在這小小的京城裡,抑或是大明的其他角落!兒臣的夢想,是星辰大海!是那無邊無際的遠方!”

朱高煦說著,伸手指著窗外,彷彿那裡就是他心馳神往的廣闊天地:“兒臣想去看看,這世界到底有多大!兒臣想去尋找,那傳說中的理想家園!”

他轉過身,看著朱棣,眼神中充滿了渴望:“父皇,您就成全兒臣吧!讓兒臣去闖一闖,去拼一拼!說不定,兒臣還能給您帶回來一個大大的驚喜呢!”

朱棣看著朱高煦那副“熱血青年”的模樣,心裡一陣好笑。這小子,還真會演戲!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朱高煦說的有幾分道理。

“驚喜?”朱棣摸著鬍子,似笑非笑地看著朱高煦,“你小子,能給朕帶來什麼驚喜?難不成,你還能從海外帶回來一個國家不成?”

朱高煦嘿嘿一笑:“父皇,這可說不準!萬一兒臣真有那個運氣呢?”

朱棣被他這話逗樂了,忍不住笑罵道:“你小子,還真敢想!”

“父皇,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朱高煦眨了眨眼,一臉無辜地說道,“再說了,就算兒臣沒找到什麼理想家園,至少也能給大明開疆拓土,揚我國威嘛!這可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行了,朕知道了,祝你的夢想盡早實現。還有你說的也十分在理,家和才能萬事興,要是朱允炆懂得這句話,不去強硬削藩,逼死親王,也許靖難本不可能發生。”

朱高煦內心激動,還是一臉平靜的說:“多謝父皇成全!”

...........

談完後續打算後,朱高煦並沒有離開,而是提出,海外不比中國,在海外立足必須依靠各種人才,因此在船隊裡必須儘可能的包括各行各業的人才:工匠、學者、農民等等。海外建設不光需要人才大明的各種書籍也必須帶上。海外沒有的茶葉、絲綢也需要帶一部分生產物資,以滿足日常需要,甚至可以創造財富。

“父皇,兒臣還有一事相求。”朱高煦拱手。

朱棣略感意外,這小子今天怎麼要求格外多?但他還是耐著性子問:“還有何事?”

朱高煦說:“海外不比中原,要在那邊立足,光靠幾艘船、幾千人可不行。兒臣以為,各行各業的人才都得帶上。工匠,得有吧?造船、修房、打鐵,哪樣少得了?大夫,得有吧?水土不服、頭疼腦熱,總不能硬扛。還有那些讀書人,也得帶上幾個。到了那邊,建學堂、教化百姓,總不能讓一群丘八去教‘之乎者也’吧?還有那些種地的,更不能少。總不能到了海外,還指望中原的糧食吧?”

朱棣點點頭,這些要求倒也在理。

朱高煦見朱棣沒反對,膽子更大了:“除了人,還得有書。四書五經,那是立身之本,不能丟。農書醫書,百工技藝,這些都是安身立命的本事,更得帶上。到了那邊,開荒種地、治病救人、建造房屋,哪樣都用得上。甚至一些佛經道藏,也得帶上一些,我可不想讓其他亂七八糟的宗教在那片土地上佔據主流地位。”

“還有,大明的特產,茶葉、絲綢,這些好東西,能不能給兒臣帶點種子、幼苗什麼的?要是能在海外種出來,那可就發了!父皇您放心,兒臣一定嚴守秘密,絕不讓這些寶貝落到外人手裡。就算落到外人手裡,我也要讓他們花大價錢來買!”

朱棣聽了,忍不住笑了:“你小子,倒是打得好算盤!這是要把大明搬空啊?”

朱高煦嘿嘿一笑:“父皇,兒臣這不是為您分憂嘛!您想想,要是兒臣在海外站穩了腳跟,那大明的藩屬國,不就又多了一個?到時候,萬國來朝,您的面子,那得多大?”

朱棣沉吟片刻,這小子雖然滑頭,但這話倒也不假。要是老二真能在海外闖出一番名堂,對大明來說,倒也是件好事。“準了!不過,你小子可別給朕惹事!你先去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