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一輛三輪車剛停在菜市場后街的梧桐樹下,就聽見遠處傳來電動車的嗡鳴。車主手忙腳亂地往筐裡塞塑膠袋,連秤桿都撞翻在地上。不是怕遲到,是怕穿藍制服的城管隊員。這種下意識的慌亂,像刻在骨子裡的條件反射,跟著他在街頭擺攤的十五年,從未消退。
在城市的毛細血管裡,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賣煎餅的大姐看見執法車就往巷子裡鑽,收廢品的大爺老遠聽見“城管來了”的吆喝就蹬著三輪車狂奔,連放學的孩子都知道,看見穿制服的人圍著小販,就得繞著走。
這種集體性的避而遠之,像一層無形的隔膜,橫亙在城管與百姓之間。它不是天生的敵意,而是無數次街頭相遇後,慢慢沉澱下來的複雜情緒。
大學城門口,一個賣了八年烤冷麵的攤主,鐵板上的油漬結了層黑殼,見證過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撤離。最險的一次,他正給學生翻烤冷麵,執法車突然拐進輔道。他左手抓著鐵板把手,右手抄起煤氣罐,連車帶人衝進旁邊的衚衕,車軲轆碾過磚塊的顛簸裡,聽見身後傳來塑膠凳倒地的脆響,那是來不及收的摺疊凳被城管收走了。
“不是不配合,是真怕。”攤主的鐵板上總放著塊抹布,擦得最勤的不是油汙,是車把手上的鏽跡。他知道佔道經營不對,可租不起店面,一家三口的房租全靠這張鐵板。
城管隊員來勸過幾次,說“創城期間不能擺”,他嘴上應著,等隊員一走又把車推了出來。“我也想體面,可體面不能當飯吃。”
這種矛盾在早市晚市裡尤其突出。一位剛入職的城管隊員,總覺得按規定執法是天經地義。直到有次沒收了一個老太太的菜筐,老太太蹲在地上哭,說那是自家種的菠菜,賣了錢要給孫子買作業本。
他站在旁邊,手裡攥著沒收清單,突然覺得藍制服的肩章有點沉。“我們是來維護秩序的,可秩序裡不該沒有人情。”
老百姓的避讓,藏著對生存空間的本能守護。當城管的執法記錄儀對準佔道的攤位時,鏡頭裡不僅有違規的行為,還有小販們被生活壓彎的脊樑。那些匆忙收起的貨物、慌亂躲閃的眼神,本質上是弱勢者面對規則時的無奈,他們不是不願遵守秩序,只是找不到既合規又能活下去的縫隙。
小區門口的早餐車消失了三個月,一位阿姨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以前每天早上,她都能在早餐車裡買兩個熱乎的糖糕,現在只能繞遠路去超市買預包裝的點心。
她問過巡邏的城管隊員,隊員說“早餐車沒有備案,屬於違規經營”。可阿姨記得,早餐車的玻璃上貼著健康證,每天收攤時都把地面掃得乾乾淨淨。
“備案要啥手續?”阿姨替攤主打聽,得到的答覆是“需要固定經營場所、衛生許可、工商登記……”
她沒再問下去,知道攤主租不起固定門面。這種合規門檻像道無形的牆,把小商販擋在合法經營的門外,也讓老百姓覺得“城管就是來為難人的”。
信任的裂痕往往藏在細節裡。有次暴雨天,小販們把攤位挪進了公交站臺避雨,城管隊員來清場時,有個賣水果的大叔沒來得及搬,一箱蘋果滾到了積水裡。大叔撈蘋果時,執法記錄儀的鏡頭一直對著他,沒人上前搭把手。這一幕被等公交的市民拍下來發到網上,評論區裡炸開了鍋:“就不能等雨停了再說?”
其實城管也有難處。一位隊員的執法包裡總裝著創城手冊,哪條路不能擺攤、哪個時段不能佔道,都標得清清楚楚。他最怕接到投訴電話,“居民說小販太吵影響休息,小販說我們不通情理,兩邊都是老百姓,我們夾在中間像風箱裡的老鼠。”
有次他試著和小販商量“劃定臨時攤位”,可上報後被駁回,理由是“沒有相關政策支援”。
這種各有苦衷的僵局,讓避讓漸漸變成了防備。小販看見城管就像看見警示牌,老百姓看見城管執法就覺得不近人情。沒人去想,城管隊員裡也有年輕人,會在沒收攤位後偷偷給老太太塞兩百塊錢;沒人去問,那些被清理的佔道攤位旁,是否真的有合規的經營空間。
改變是從去年夏天開始的。大學城門口劃了片黃色區域,牌子上寫著“便民服務點,早6點至9點開放”。
烤冷麵攤主第一次把車推進黃線時,手都在抖,這是城管隊員主動找他談的,說“學生有需求,你們有難處,不如劃個地方規範經營”。現在他的鐵板旁邊多了個垃圾桶,每天收攤前,會和其他攤主一起把地面衝乾淨。
那位年輕隊員的執法包裡,除了罰單和記錄儀,還多了本《便民服務手冊》,裡面印著流程、合規攤位申請方式,甚至有免費的法律諮詢電話。
上次他碰到那個賣菠菜的老太太,沒再提沒收,而是幫她填了“社群便民菜點”的申請表。老太太拿到許可那天,非要塞給他一把菠菜,說“洗乾淨了,能直接炒”。
這些變化慢慢漾開漣漪。小區門口的早餐車回來了,車上掛著備案編號,城管隊員來檢查時,會先看看健康證是否過期,再叮囑“煤氣罐要定期檢查”。
有次車主的車胎癟了,還是隊員幫忙推到了修車鋪。“現在看見他們,不躲了。”車主擦車時,會笑著和巡邏的隊員打招呼。
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開始試點柔性執法。在老城區的巷子裡,城管隊員不再一味驅趕流動攤販,而是聯合社群統計商戶資訊,根據路段人流量劃定經營時段,上學早高峰允許賣早餐,傍晚下班後開放小吃攤,前提是“垃圾自產自銷,不佔用消防通道”。
有個賣滷味的攤主說,以前每天像打游擊,現在知道哪段時間能擺,反而更安心,“上個月還主動去辦了健康證,心裡踏實”。
還有城市推出城管服務站,臨街的崗亭裡不僅能領合規經營指南,還能借到掃帚、垃圾桶。
有次暴雨沖垮了路邊的臨時攤位,隊員們沒忙著開罰單,而是先幫攤主搶救貨物,事後又協調社群提供臨時避雨點。這組照片發到網上,評論區裡有人說:“原來藍制服也能讓人覺得暖。”
南方的夜市改造更具代表性。過去城管與夜市攤主的拉鋸戰持續了十年,商戶們今天被趕到街東,明天又聚到巷西。去年秋天,當地城管聯合市場,把廢棄的舊廠房改造成星光夜市,統一規劃攤位、安裝油煙淨化器,甚至引入第三方公司管理衛生。
如今每到傍晚,霓虹燈牌次第亮起,攤主們在劃定區域裡有序經營,城管隊員的巡邏變成了安全提醒:“注意電線別沾水”“收攤時記得拉閘”。
有個賣冰粉的姑娘,以前總被追著收保溫箱,現在笑著給隊員遞冰粉:“加了葡萄乾的,嚐嚐?”
北方的一個縣城,城管部門給沿街商鋪發了便民服務卡,卡上印著網格員電話,商戶有佔道卸貨、垃圾清運等需求,可直接打電話協調。
有次一家五金店要卸一批水管,店主提前打電話報備,城管隊員不僅幫忙疏導了臨時停車區域,還借來警示錐圍出安全區。店主說:“以前怕他們來,現在盼他們來,有困難找得著人了。”
讓人忍俊不禁的是西部的城管小販籃球賽。為了打破僵局,當地城管中隊主動約戰常來轄區擺攤的小販們,在體育場打了場友誼賽。
穿藍制服的隊員和穿迷彩褲的攤主混編組隊,搶籃板時撞在一起,下場後摟著肩膀喝礦泉水。
賽後有個賣襪子的攤主說:“以前見他們就跑,現在知道他們也愛開玩笑,罰我五十塊錢時還會說,下次別擺路中間啊。”
更奇葩的是社群城管體驗日。讓小販們穿上執法服,跟著隊員巡邏一整天,親身體驗“剛勸走這邊的攤主,那邊又擺上了”的難處;同時讓隊員們推著小吃車,感受“半天沒開張,還得提防罰款”的焦慮。
有個體驗過執法的烤紅薯攤主,第二天主動把車挪到了指定區域,說:“原來他們一天要跑三萬步,比我還累。”
這種不再需要避讓的相遇,或許才是城市管理該有的模樣:規則有硬度,人心有溫度,秩序與民生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裡,找到最舒服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