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這麼說,文武百官便知道了他的態度:張家的事到此為止,以後就不許再追究了。
皇帝沒有要張家的財產,但財產清單他已經看過了,也知道這些錢很多都是來路不正的,張家自然也沒法心安理得地花著這些錢。
閔悉給他們出了個主意,捐出一些,一部分用來辦善堂,捐助鰥寡孤獨,一部分用來刊印童蒙讀物和四書五經,捐贈給天下的讀書人,這也算是一種投資,畢竟筆桿子都掌握在讀書人手中,讀書人受了張家的恩惠,豈能不幫他們說好話?
張家兄弟商量之後,捐出了七成財產,委託給閔悉和雲霽去辦這事。
這事自然也會傳到萬曆耳朵裡,也算是給那筆錢安排了好去處,日後萬曆想起來這筆錢,心裡就再也不會疙疙瘩瘩了。
內閣首輔確定下來已是半月之後的事了。
這段時間最忙的就是都察院的御史們,忙著彈劾各路官員。明面上看著與內閣那幾位大佬無關,但被彈劾的官員全都跟這幾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不是嫡系就是旁系,這是一種政治博弈。
閔悉每次上朝,都是看那些人鬥雞似的在朝堂上唇槍舌戰,爭得臉紅脖子粗,簡直是煩不勝煩。因為這事兒,很多大事都被擱置了,時局未穩,沒人有精力去解決真正的問題。所以他又不得不和雲霽單獨跑去見了萬曆,勸他把早點內閣首輔定下來。
在閔悉和雲霽進宮後的下一次早朝上,萬曆終於公佈了新一任的內閣首輔人選——鄭拓擔任新的內閣首輔。
得知此訊息,閔悉和雲霽終於舒了口氣,兩人默契對視一眼,眼中都噙著笑意。
都察院的彈劾案也因為首輔大臣的落定而消停下來,閔悉也才終於有了精力去關心其他的事。
認真說起來,他並不喜歡監察御史這個職務,更想待在鴻臚寺,不僅僅是因為鴻臚寺清閒,而是沒那麼多爾虞我詐的東西。
本來在閔悉的印象中,御史是最為清正廉潔的官員了,畢竟身不正怎麼能監察別人?但在他做御史的這段時間裡,他的濾鏡完全破碎了,真正能夠算作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御史,他所知的五根手指頭都數不完。
御史都歪屁股,還能指望大明官場有多少好官!這樣的大明能不腐朽才怪。閔悉也知道大廈將傾,他所做的,不過是希望能夠稍微撼動一點點,讓大廈傾倒得慢一點,錯過那個時間節點,改變一點歷史走向罷了。
所以等內閣首輔一確定下來,閔悉就開始划水,不再去都察院報到,而是回了鴻臚寺。
鴻臚寺的同僚們都很意外他重新回來,當然也很高興,畢竟閔悉是個傳奇,有一肚子的新鮮事,他還很大方,時常請大家吃喝,還會給大家送禮。
“閔大人,都察院不忙嗎?怎麼捨得回來了。”有同僚打趣。
“忙,忙得心累,回來躲幾天懶,還是鴻臚寺的日子舒坦!”閔悉笑著答。
“這倒是真的,鴻臚寺比都察院確實要清閒多了。一年到頭也沒幾天忙的,適合養老。”
閔悉回來,也不是真的為了偷懶,他是真有事要做。在去南洋之前,他跟張居正談到過未來的威脅——女真,張居正也把閔悉的話放在了心上,這兩年也沒有置之不理,做了一些佈局。
只是女真到底是將來的事,大明又沉痾在身,囊中羞澀,張居正日理萬機,能做的十分有限。
閔悉瞭解過後,便打算親自去解決女真的問題。隨著國力的衰弱,大明對女真的政策從最初的招撫羈縻變成了現在的朝貢安撫。
大明的朝貢,都是“薄來厚往”,那些俯首稱臣的藩屬國全都是一群打秋風的小弟,唯一的好處就是不在邊境鬧事。但若是好處沒給到位,那就不知道會發展成什麼樣了。
張居正對女真的辦法還是沿襲了之前的政策,加強了對女真各部分而化之的政策,儘量讓三部勢均力敵,互相制衡,讓他們無暇他顧。
這個辦法確實行之有效,也是比較穩妥的辦法。但閔悉想要用一勞永逸的辦法,看到底能不能把女真人送到日本去,或者送到海南島去。
讓一個部族遷徙,難度可不是一般地大。不僅需要契機,還要有足夠影響力的人才能辦到。
閔悉和雲霽商討了許久,打算安排雲祥號的人去跟女真部落的人做商貿接觸,看能不能以經商的名義把女真人帶出海去日本或者海南島,然後再配合大明的政策,蠱惑女真人離開苦寒的遼東,遷往溫暖的日本島或者海南島定居。
必要的話,大明朝廷還可以為他們提供船隻遷往海南島,或者借船給他們攻打日本島。
至於遼東地區那片肥沃的土地,當然也不能放棄,將來可以鼓勵關內的百姓遷徙出去,跟闖關東一樣。
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也許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難度非常大,但卻不能不去做。無論如何,閔悉覺得,都應該要去嘗試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