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遠鏡裡看到了格蘭特押的車隊都戴著孝,奕欣心裡頓時通暢了。既然咸豐死了,那些大臣也沒有留下的理由了。
格蘭特見中國人如此瘋狂,立刻帶著剩餘的騎兵逃走。
奕欣帶著兵追了上去,簡單問了一下情況,然後把肅順等人全部給斃了,繼續追擊格蘭特,尋找載淳。
陌生的山間,英法殘餘計程車兵只能拼命逃亡,一個個的被宰殺,格蘭特也被活捉。
幸好,載淳被奕欣找到了,幾名侍衛將皇子保護的好好的,他們將馬匹丟棄,讓馬向北方跑,他們步行爬山卻向南邊的避暑山莊走,避開了搜捕。
奕欣當阿哥的時候也是繼承大統的候選物件之一,也是學過帝王之術的,這時候,他回到避暑山莊,疼下殺手,以保護不力之名,殺了幾個不對付的官員和宗室,迅速掌控了全域性。
然後,擁兵保衛著皇后和皇子載淳,帶著咸豐的遺體,押著俘虜回京城。
戰報傳到京城,舉城素裹。沈雲峰不願意給滿清皇帝戴孝,帶著兵出了城,向天津進發。
為了以絕後患,沈雲峰派人給路上的奕欣送了一封密信,讓其殺了英法公使額爾金、葛羅以及格蘭特、蒙託邦,殺了之後,天津和大沽口的繳獲將全部移交給他。否則......沈雲峰留了一個省略號。
田虎也沒有進京,從通州帶著安保隊折向天津與大部隊匯合,在天津讓隊伍休息一下,準備收拾收拾南下繼續第二步軍事方案。
奕欣幾經斟酌,若是不殺這四個人,誰能保證沈雲峰不會回頭再進入京城,再掀起一番波瀾,到時候自己的地位還保住保不住還是兩說。
殺了這四個人,跟英法就沒有的談了,就是全面開戰的架勢,但是回頭一想,人家已經開戰了,都打到京城,逼死皇帝了。
再想想,英法的艦隊和火器拿到手,可以重建一支軍隊,到時候又是一番景象了。
最終,奕欣決定一邊讓載淳繼承大統,一邊殺了四個洋夷為咸豐報仇。
沈雲峰等人穿越而來,這一次以震撼手段打敗英法聯軍,導致了咸豐比原來的歷史上要早死了十個多月。
慈禧和奕欣聯手掌權也提前了不少日子,所謂的八顧命大臣已經死了一半了,也不需要慈禧再聯手奕欣發動政變了。
英法聯軍的軍艦和炮艦對“豐南號”沒有啥用處,風帆戰艦需要大量的操帆手,“豐南號”從來就沒走過這條路徑。蒸汽輪船都是明輪,遠遠落後“豐南號”,而且“豐南號”已經開始走上柴油機鋼鐵艦船的道路。所以,只准備帶走一艘最新的蒸汽輪船回去研究一下細節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鑑的。
步槍除了給了奕欣800支以外,準備再給200支,其餘的步槍還是帶走有用。繳獲的兩門阿姆斯特朗炮要帶回去研究,一些步兵輕型炮帶一些回去,其餘的火炮帶著沒用。
但是沈雲峰對人才還是很重視,俘虜中準備帶走所有的機械師和軍醫。
從英法聯軍那裡俘獲的白銀和他們搶劫的珠寶那就不還給清廷了,當作補貼這次北上耗費的軍費吧。
奕欣在京城主持了載淳繼位大典之後,將額爾金、葛羅以及格蘭特、蒙託邦四人在地壇砍頭祭祀。
紫禁城成為同治皇帝繼位,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攝政王奕欣輔佐的新的政治局面。
奕欣在京城兩天之內將這些事情弄好之後,趕到了天津。
沈雲峰按照自己諾言,將天津城以及天津的英法俘虜,包括200支步槍和一些火炮,連同十幾艘在南運河捕獲的蒸汽輪船移交給奕欣。
然後在大沽口,將大沽口炮臺以及俘獲的英法士兵,以及全部俘獲的英法艦船移交給奕欣。
看著英法的艦船,還有“豐南號”的艦隊,奕欣的心情是震撼的,知道清朝暫時奈何不了沈雲峰,沈雲峰絕不是太平軍那批人。
所以,已經掌握了滿清實際權力的奕欣依然謙虛的對待沈雲峰。
臨別前,沈雲峰和奕欣長談了一次,要求奕欣兌現承諾,宣佈廢除以前清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個要求,奕欣表示肯定照辦,現在將四人斬首之後,已經無和談的可能。
要做好英法報復的準備,沈雲峰指著地圖給奕欣規劃了一下,清廷要迅速利用英法聯軍的艦隊組建北洋水師和新的火槍隊。準備接收廣州,用英法軍隊在廣州一帶的裝備組建廣東水師和火槍隊。將舟山、寧波一帶讓給太平軍李秀成部,讓李秀成在東海防禦。
“豐南號”將依然承擔起反擊英法聯軍下一次報復的主要任務。
聽完沈雲峰的規劃,奕欣感覺到無法理解,就是沈雲峰要什麼?弄不清這個,他一頭霧水,無法接受沈雲峰的安排。
奕欣無法按捺心中的疑惑,還是向沈雲峰提出了這個問題。
“鎮南王,小王心中不明,你到底為了什麼,憑你的軍隊,無論你自立王朝,還是在京城稱帝都足矣,這又為何如此。”奕欣拱手相問。
因為事關機密,只有田虎和管越在場,奕欣說話也很直接。
沈雲峰看看奕欣一笑,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吧。我要洋夷再也不敢欺負中國人。另外中國人別沒事自己打自己,有本事把國土守護好,求一個國泰民安。”
奕欣嘆了一口氣,向沈雲峰和田虎深深鞠了一躬,然後說:“鎮南王、田將軍大義,我這一拜不為祖宗基業,而是為天下蒼生而拜謝,奕欣只要一氣尚存,定不負二位。”
沈雲峰笑了笑說:“你的祖宗基業守得住守不住不是你我說的算的,是天下大勢,是黎民百姓說的算的。不說那些太遠的事情,我推薦一個人,用起來,對付沙俄。”
奕欣問:“哦,何人能得鎮南王推崇?”
沈雲峰說:“湖南左宗棠。”
奕欣點頭說:“小王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