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5章 衛星?

該線大致沿著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延伸。“你們看這條線沒有?在我們那個時代稱為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正是胡漢衝突的核心所在。”

韓成確認畫得大致無誤後,開始向焦急等待的朱元璋父子講解。什麼是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它為何關乎胡漢之爭呢?

朱元璋和朱標疑惑地看著對方。韓成解釋說:“我們這個地方東臨太平洋,南方部分割槽域還接收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輸送。越接近東南部,降水越多。靠近能攔截水汽的山脈地帶,降雨量尤其豐富。

所謂的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意味著北側區域年降水量較少,低於四百毫米。這條線劃分了半乾旱區與半溼潤區,同時也是森林與草原的界限,更是農業區與遊牧區的分界。由於北方降水量不足,更適合牧業而不適合耕種。相比農業區,遊牧區更容易受到乾旱和嚴寒的影響,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相對較弱。”

一旦遭遇災禍,特別是大的災難降臨,北方的遊牧部落便會在求生慾望的驅使下向南遷徙,侵佔我們的領地。

這是歷史規律,非人力所能更改。

皇上若真把晉王和燕王派往那邊,即便他們不願,也得過著遊牧般的生活。

未來遇到天災,哪怕他們再抗拒,也是徒勞。

那時,他們國內的子民也不會聽從他們的指揮。

必定會南下尋求生機。

這條界限正是胡漢紛爭的核心所在,無法因個人意願而改變。

聽完韓成的話,朱元璋與朱標頓時醒悟過來。

覺得他說得很對。

這就是常理。

人活不下去時,必然要如此,必會南下。

即便老三老四再不願意,也沒辦法。

朱標領悟的同時,也想把這些記下。

他認為這是極重要的知識,涵蓋廣泛。

若能深入理解,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世界,獲得更多益處。

日後有空,或許可向韓成討教更多這方面的見解。

韓成總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解決問題,且言之有物,論據充分。

“所以,這條線以北絕不能設封地。

必須確保朝廷牢牢掌控北面的廣闊土地,否則將來必會禍及後代!”

朱元璋深深銘記。

接著,他又憂慮地看著韓成問:“這麼多北邊的土地都不能封王,剩下的夠不夠給大明的藩王們分封?”

韓成聽後笑了笑,覺得自己該拿出地球儀了!

------------

朱元璋的顧慮並非沒有道理。

在他看來,北方有著大片可供封王的土地。

但如今,被韓成畫出的這條線限制住了。

那麼,少了這麼多土地,剩下的是否足夠分配?

就算足夠他兒子分,他的孫子怎麼辦?

韓成的一句話讓朱元之隱約察覺到,未來自己的後人可能會繁衍至難以想象的數量。

朱標注視著韓成,眉宇間帶著幾分憂慮。

儘管韓成曾提到世界的廣闊,但朱標對具體有多大並無明確概念,只覺得北方的土地似乎最為遼闊。

韓成說道:“聖上與太子不必為此煩憂。我早說過,這世界遠比想象中浩瀚,土地匱乏絕不可能成為問題。”

真的有這麼多土地嗎?朱元之與朱標依然半信半疑。

韓成注意到兩人的神情,意識到該拿出那個地球儀了。

“且待片刻,我讓你們看看這個,便知我說非虛。”韓成說完便走向內室,取出自己親手製作的地球儀。

歷經諸多努力,他終於完成這件作品。雖不及後世精密,內容也遜色許多,但基本的大洲、大洋、重要島嶼、海峽、山脈、高原和平原等要素一應俱全。

為了打造它,韓成幾乎傾盡全力調動所有記憶。

雖然粗糙,整體看來簡陋,某些區域還有變形,但用於說明情況或傳授知識已足夠。

至少比完全沒有要強得多。

“這就是你所謂的地球儀?”朱標打量著韓成取出的球體,疑惑地發問,同時饒有興趣地靠近觀看。

朱標對此早已充滿好奇,不僅是他,朱元之也是如此。

畢竟韓成提及的高產作物——能結出上千斤果實的紅薯和土豆,讓他們震驚不已,印象極深。

朱元之每每夢裡都想擁有這些珍稀之物!

而根據韓成的說法,地球儀對獲取這些寶貝至關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得知韓成造出了地球儀,朱元之與朱標怎能不欣喜若狂?

這無異於為開闢海外尋找珍寶增添了一條重要途徑。

當看到地球儀時,朱元之和朱標的第一反應便是——這東西真是奇特!

見到這個地球儀後,他們立刻明白了它的用途。

這不就是地圖嗎?還取了個高大上的名字——地球儀。

朱元璋和朱標對這種設計感到很彆扭。

他們以前見過的地圖都是平面的,看起來更直觀。

可韓成把地圖轉到了一個球體上,怎麼看都覺得彆扭。

“這就是地球儀,上面是我畫出的世界大致地形。”

韓成邊說邊把地球儀擺好。

朱元璋仔細看了一會兒沒發現大明的痕跡。

“韓成,我們大明在哪?”

韓成找了一會兒,在地球儀上指出大明的位置。

但朱元璋看到的卻是整個亞洲。

“這就是我們的大明?國土面積確實不小。

不過韓成,你的地圖畫得不太準確,偏差太大了。

我們大明的地圖不該是這個樣子。”

韓成發現朱元璋把亞洲當成大明,嘴角抽動了一下。

“皇上,您看錯了,這是亞洲,不是大明。

我之前指的位置才是大明。”

韓成再次指向亞洲東部的那片區域。

朱元璋愣住了,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的表情。

他看著那片像公雞的地圖,又轉動地球儀檢視其他地方。

“韓成,你是不是搞錯了?我們大明就這麼點地方?”

朱元璋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一直以來,他認為大明幅員遼闊。

特別是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和西南地區後,他更堅信大明是天下最大的國家。

而且,大明應該處於世界的中心才對。

“怎麼跑到邊緣來了?”

“是啊,韓成,你的地圖畫得實在不準,我們的大明輿圖可不是這樣的形態。

你畫出來的形狀像是隻雄雞,跟大明輿圖的形狀相差太多。”

朱標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他也認為韓成搞錯了。

韓成對朱元璋和朱標有這樣的反應並不感到意外。

一直以來自認為處於中心地帶、覺得華夏廣袤無垠的他們,第一次見到地球儀,發現大明的國土與整個世界的巨大差異時,產生這種反應再正常不過。

韓成說道:“確實畫得不太準確,我對大明的地形圖並不熟悉,所繪的是我前世所在國家的地圖。

不過從歷史來看,明朝的疆域在永樂年間達到最大。

總面積與後世相差不大。

只是有些大明如今沒有的地方,後世有了;而後世沒有的地方,現在大明仍掌控著。

疆域雖有些變化,但總體來說,許多地方並無變化。

尤其相對於整個世界而言,位置絕不會錯。

這點,陛下和大哥無需擔憂。”

竟然是真的?

大明真的就這麼點大?

朱元璋拿出大明的輿圖,與韓成的地球儀上的輿圖對比,發現整體情況確實如韓成所說。

雖然有差異,但很多地方都很相似。

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

這讓朱元璋不知該如何回應。

到這時,朱元璋心中已信了八成。

“韓成,這事還是有些不對勁!”

朱元璋依舊難以接受大明與整個世界相比僅此大小,且地理位置如此偏遠的事實。

“你們是怎麼知道我們居住的大地是圓的?又如何將這麼多地方都記錄下來?

這麼多地方,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做到?

肯定會出現不少問題!”

韓成搖頭道:“陛下,此事你不必懷疑。

只能是我畫得不夠標準,但整體上不會有太大偏差。

尤其是後世原版的地球儀更是如此。

在我們那個時代,早已有了類似的東西。”

這種事物名為衛星。

一旦被送入高空,便能從極遠之處俯視大地,拍攝下地球的影像並記錄下來。

接著,人們依據這些影像繪製出全球的地貌輪廓圖……

韓成若不說明還好,這一開口,竟讓朱元璋與朱標更加迷惑不解。

衛星?

這是何物?

還能飛到天上?

還能拍照?

拍照又是啥?

無數疑問接踵而至,不斷從二人腦中湧出。

韓成見狀,已知剛才的話多半白費,每次解釋後還需進一步解釋自己的解釋。

於是他未等二人發問,便先說道:“所謂衛星,原指圍繞星球運轉的天體,例如月球便是地球的衛星。

我所說的衛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後世人利用火箭將製造好的衛星送上天,進入特定軌道。

衛星便會按此軌道執行,每日繞地球十幾甚至數十圈。

這些人造衛星各有用途,有的用於科研,有的當作通訊中繼站,有的監測天氣,還有的勘探資源……

至於拍照,這是後來的技術。

用攝像頭之類的東西把景象記錄下來……

皇上可將其想象為繪畫,但那是能在瞬間將眼前所有事物完整描繪下來的技術……”

韓成一番講解,朱元璋父子雖未能完全明白,卻深感震驚!

確實是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