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章 “誠意伯”

皇帝借處置朱亮祖、敲打功臣來整頓朝綱,併為周王一案預留臺階,豈能不明白?

沒料到,塗節竟這般執拗,在這關鍵之時還要強行挑戰底線。

難道他是瘋了嗎?

此時朱棣看著塗節的眼色也在不斷變化,他隱隱感覺這個人為求目的不惜以命相搏,似乎有意要讓自己父親治其罪!

細思之下,自己究竟何時冒犯過塗節嗎?除了今早在廷上當眾呵斥幾句之外,也不至於至此呀?

是真是剛猛過頭,還是另藏隱情呢?

朱棣皺起了眉。

無論怎樣,今日朝堂的紛雜讓他倍感迷惘。

最初,三司居然膽敢宣判死罪給自己;接著這位毫不妥協的御史中丞又步步緊逼。

這不合常理的一幕背後一定潛藏著某種隱情。

儘管如此,朱糖卻仍未找到癥結所在。

目前來看,朱元璋雖臉色微怒,可對於塗節的問題不得不加以重視。

世事便是如此變幻莫測。

言語不宜太過直白,事宜留有餘地。

若是一旦徹底點破,某些局面便會發生質變。

朱元璋心知肚明,滿朝臣子都猜得到他的心思。

只是由於之前對朱亮祖的嚴懲和對那位**官員的法辦所立起的威勢,眾人心中再明白也不敢公然反對。

這種狀況維持在沒有人明確指出實情的前提下。

然而當下形勢迥異,性子執拗的塗節已然將問題挑明。

於是乎,事情從彼此心照不宣轉為了無所顧忌的直言。

這樣一來,朱元璋就必須直面決策,沒有迴旋空間。

可見當時殿堂上雖然公候未語,卻已經全體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

當初處置朱亮祖時理由冠冕堂皇。

但要是輪到自己的兒子而他支吾其辭時,這會讓下面的功臣怎麼看?他們必然覺得,這個皇帝跟其他人也沒兩樣。

口頭上說違法必究,涉及到自身就能護犢子。

如今諸位功臣正等著看他怎麼處理兒子的事情呢。

倒黴的塗節!這完全是自找死路!

僅憑這幾句話就使朱元璋過去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

此時的朱元璋眼底閃過一道殺意,盯著塗節。

“依你之見,周王案應該如何裁決?”

面對朱元璋嚴厲的目光,塗節表情平靜地道:

“下官以為,即便周王殿下發端良好也違背了國法。

國法即是國法,絕不容徇私。”

“既然已被三司審明確認,陛下應當按律治罪。”

一聽此言,在場大臣無不驚得倒抽冷氣。

塗節能直接把皇子推向死刑?

朱元璋的面色瞬間凝重起來,他目光森然地質問:

“這麼說來,在你眼裡,朕的兒子就是死罪難逃?”

誰知塗節神色如常,話語一轉:

“臣並未如此表達,臣認為周王殿下在此役北伐中有卓越功績,同時揭發了開封府一些官員的罪證,亦有貢獻。”

“故此,下官認為功過可以相抵,周王殿下的性命可免。

但仍應施以適當的懲戒,畢竟他犯下欺君大罪,縱有功勞也不足以完全折罪。”

“因此懇請陛下削去其爵號,貶為平民,通告天下!”

話音落定,群臣盡皆驚訝。

沒想到塗節打的是廢掉周王的心思!

顯然他是知道皇帝不會對自己兒子下殺手才退而求其次。

那皇帝會答應嗎?

殿內的眾人豈會不知曉皇帝對周王有多重視。

但回頭來看,這欺君的大罪。

換了別人恐怕早已九族遭屠。

只因周王是皇嗣,斬草除根是不可能,處斬也是不可行。

好像唯有廢太子才是最好的結局。

想至此,幾位封疆侯爺已按捺不住躁動起來。

周德興、孟瑛、唐宗勝、傅友德四人,早就因其子女之殤對朱棣積怨深久。

又礙於朱氏皇子尊貴不敢逼宮。

現下有了塗節開路,自然全力配合。

四人接連站出表態:

“陛下,老臣認為塗大人此議甚合道理。”

“陛下,老臣同意!”

“老臣贊同!”

“老臣附議!”

現場雖僅有四人發聲。

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御史臺的御史們也陸續起身……

“微臣支援!”

“小臣同意提議!”

“老臣響應!”

居然過半御史都站在了塗節這邊。

其他大臣全都驚呆了。

有些人沒完全理解狀況。

難道御史臺的御史現在都這麼剛強了嗎?

一個個都不把生死放在心上?

眼見這麼多人挺身而出,朱元璋的臉色愈發陰沉。

要是隻有一個塗節,他可能不會太在意。

但如今這麼多人都站出來聲援塗節,這讓他又氣又無奈,卻不好發作。

雖然身為天子,他並不畏懼任何挑戰,但也絕不可能毫無理由地做事。

他努力壓制怒火,打算草草結束早朝。

然而就在這一刻,一名太監匆忙走進大殿,畢恭畢敬地稟報:

“陛下,誠意伯在殿外求見!”

朱元璋聞言一愣。

“誠意伯?”

不僅是朱元璋吃了一驚,在場文武也皆是愕然。

誠意伯?劉基,劉伯溫?

這位可是朝中大佬中的大佬!

不是早就回鄉養病去了嗎?

怎麼突然回來了?

此刻,唯有徐達嘴角浮現一絲笑意。

閨女啊,你總算把你爹請來了。

實際上,局勢發展到這一步,作為旁觀者的徐達和朱楠一樣感覺哪裡不對勁。

今日朝堂上的氛圍處處透著怪異。

平常這些官員個個都是人精,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然而今天卻截然不同。

彷彿一個個都在競相找死。

從三司官員開始,到塗節,再到這群御史臺的御史。

這些人辦事風格與平日大相徑庭,好像全都在針對朱楠。

可是問題在於,他們為什麼要針對這個毛頭小子?

簡直有種不把他整垮就不罷休的氣勢。

徐達百思不得其解。

說實話,徐達早就有站出來為朱楠說話的衝動。

只是一直覺得今天氣氛詭異,而且眾多老夥計們都在場看著,不好貿然出頭,因此一直隱忍到現在。

現在聽到閨女請的大救星來了,

徐達心中頓時輕鬆不少。

等劉伯溫上殿,自己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幫忙了。

有了劉伯溫做主將,自己徐達做好配合就好。

畢竟他已經憋了一肚子吐槽的話,等著找個機會說呢!

朱棣聽說誠意伯到時,也有些驚訝。

劉伯溫無疑是明初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在民間口碑極佳,後世關於他的傳說數不勝數。

最流行的莫過於:“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或者“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朱楠對劉伯溫的印象較為模糊,接觸也不多。

印象裡,劉伯溫就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者,完全沒有那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手持羽扇綸巾鶴氅”

的仙人氣度。

儘管劉伯溫被老頭稱為夫子,但他不同於宋濂、李善長等人。

老頭子其實不喜歡劉伯溫。

具體來說。

他認為劉伯溫骨子裡有一種儒生的傲慢,

像是與整個朝廷格格不入。

甚至覺得劉伯溫打心底看不上自己這個草根出身的皇帝。

但同時老頭子又非常欣賞劉伯溫的才學。

所以對待劉伯溫的態度既愛又恨。

一邊重用他,一邊又刻意打壓。

否則以劉伯溫對大明的貢獻,不至於現在還只是小小的誠意伯。

不過不管朱元璋承認與否,劉伯溫在朝中的影響力確實無人能及。

劉伯溫的身體一向欠佳,早前因操勞過度再次病倒。

為免他過於勞累,朱元璋便下令讓他回家靜養一段時間。

然而今日,看到劉伯溫突然出現在朝堂上,朱元璋心中不免增添了幾分重視。

“傳誠意伯入殿!”

很快,那位朱楠記憶中頗具儒雅風範的老者,在眾人的簇擁下走入了大殿。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見此情形,全都斂聲屏氣,不敢有絲毫輕浮之態。

這皆源於劉伯溫的威儀過人。

在官員們眼中,劉伯溫是個嚴正不阿、以身作則的人。

他對朝廷上下從不容忍偏袒,並且對皇帝也敢於直言,即便有所衝撞也毫不畏懼。

就連朱棣聽到“誠意伯”

的稱號時也稍顯驚訝。

畢竟,劉伯溫在明初可算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其在民間聲望極佳,即便是在後世也有著眾多傳聞。

廣為人知的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或者“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朱楠與劉伯溫接觸不多,對他的印象也僅停留在溫文爾雅的老者之上。

傳說中的那種高大全形象似乎跟真實的劉伯溫並無多大關聯。

朱元璋雖將劉伯溫稱為夫子,卻與宋濂、李善長這些人關係不同,他心裡隱隱有些排斥劉伯溫。

也許因為覺得劉伯溫骨子裡帶有一股士大夫的清高,似乎並不認同這位布衣出身的皇帝。

然而他又不能不重視劉伯溫的才學,所以既想重用又常加以制衡。

即便如此,不管朱元璋本人是否承認,劉伯溫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卻是無可替代。

當下,面對朱元璋問及為何帶病入朝的問題,劉伯溫淡淡一笑,說:“老臣若不來,恐陛下將失去一位優秀的兒子,大明也將錯失一位賢德的皇子。”

這一番話使得朱元璋目光一凝,意識到劉伯溫居然是為其子朱標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