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在1942年底至1943年初的冬季進攻之後,於3月底暫時轉入防禦,但仍保持著戰略主動權。
蘇德戰場出現了“平靜的春季”,僅在庫班繼續進行著爭奪制空權的激戰。蘇軍要實現戰爭的根本轉折,尚需作出巨大努力。戰爭的程序和結局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相對寧靜的1943年春哪一方能更迅速地彌補損失,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更好地做好下一步作戰的準備。
1943年4月至6月這段戰略間歇,交戰雙方都用來制訂新的戰略決策和準備夏季的行動。
在蘇德戰場,蘇軍在包括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戰在內的冬季進攻中,取得一系列勝利,進攻力量進一步增強。德、意軍隊1943年5月在北非的作戰中敗北。義大利已瀕臨被迫退出戰爭的前夕。大西洋交通線的鬥爭於春季取得有利於同盟國的轉折。反法西斯軍事力量迅速增長,整個大戰的戰略形勢對反法西斯聯盟十分有利。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和1942年底至1943年初蘇軍冬季攻勢中的失敗,以及在其他戰場的不利形勢,使德國內部情況更趨惡化,其國際地位,特別在其盟國和僕從國中間的地位顯著降低。
為了改善德國的處境和防止法西斯集團崩潰,德軍統帥部決定在蘇德戰場發動大規模夏季攻勢,以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扭轉不利的戰爭態勢。進攻計劃於3月初開始制訂。
關於在蘇德戰場作戰的戰略方針和1943年夏的具體軍事行動計劃,在德軍武裝部隊東線與西線的將領之間,陸軍總部與德軍最高統帥部之間存在意見分歧。
但是,最終德軍統帥部的計劃是:堅決削弱蘇軍將在夏季發動攻勢的突擊力量,爾後向東方展開勝利的進攻,從蘇軍統帥部手中奪回戰略主動權,力求戰局發生對德軍有利的轉變。德軍統帥部考慮到其軍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態勢,決定把庫爾斯克突出部作為進攻出發地段。
為準備在庫爾斯克附近實施代號為“堡壘”的進攻戰役,希特勒於1943年4月15日簽署了第六號作戰命令。
德軍的進攻企圖是:從北面的奧廖爾和南面的別爾哥羅德向庫爾斯克突出部根基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爾後向東南方向,亦即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後方突擊。
此後,預定向東北方向發展進攻,企圖進至蘇軍中央方面軍後方,威脅莫斯科,並計劃重新向列寧格勒進攻。
對於德軍統帥部來說,主要問題在於補充兵員和武器,並建立相應的進攻集團。為了補充軍隊和組建新的兵團,德國不得不從1943年1月13日起實行總體動員,徵召大量軍工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的工人,以及16歲~18歲的青年入伍。
新入伍的人員在後備軍和正在整編或組建的師裡經四至六個月的訓練即被送往作戰部隊,有的甚至僅進行六至八週訓練即被派往前線。根據總動員令應徵入伍計程車兵,無論身體條件或戰鬥素質都大不如以前。
但是,兵役動員畢竟使蘇德戰場上受到嚴重削弱的德軍部隊得到了補充。實行總體動員的結果,徵召了200萬人。這使德軍在1943年上半年得以新組建一批師,並對1942年底至1943年初遭受損失的一些兵團進行補充。
1943年,德國的工業加緊發展,軍火產量比往年得到增長。1943年,德國火炮、坦克和迫擊炮產量比1942年增加一倍多,作戰飛機產量增加百分之七十。
但是,由於德軍作戰損失很大,超過其軍工生產和人員的補充能力,德軍統帥部仍被迫縮減了許多步兵師的編制規模。
截至1943年7月,由於實行總動員和加緊生產技術裝備,德軍在蘇德戰場共集中530餘萬人、5.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5800多輛坦克、近3000架飛機以及277艘艦艇,但仍未能補足其全部損失,使其蘇德戰場部隊總人數達到1942年秋季的水平,約620萬人。
不過,德國此時仍是個強大的對手。在英美尚未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情況下,德軍還能夠從西線向東線抽調兵力。
為實施“堡壘”戰役,德軍在庫爾斯克方向集中了蘇德戰場德軍全部裝甲師的近70%、作戰飛機的65%以上。
實施“堡壘”戰役的各突擊集團共編有50個精銳師,其中包括16個裝甲師。集中於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南和以北的德軍中央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司令分別為克魯格元帥和曼施泰因元帥,總兵力達90餘萬人。
實施戰役的德軍各集團共裝備火炮、迫擊炮約1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700輛、飛機2000架。德軍突擊集團還裝備了新式“虎”式和“豹”式坦克以及“裴迪南”式強擊火炮。
然而,到1943年7月庫爾斯克會戰前,整個蘇德戰場的兵力兵器對比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蘇聯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後,更加廣泛地展開了軍火生產,新式武器產量有了很大增長。
軍事經濟迅速發展和部隊作戰技能的提高,使蘇軍各軍兵種從1943年春季到夏初這一期間得以進行大規模組織整編,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團軍和空軍集團軍,基本完成了在全軍中建立軍一級編制的工作。
蘇軍裝備了各種新式武器裝備,諸如改進型坦克、自行火炮、飛機以及大量火炮、迫擊炮、自動步槍和彈藥等。至7月初,蘇軍已取得對德軍優勢:人數多0.2倍,火炮多0.9倍,坦克多0.7倍、飛機多2.4倍。許多武器裝備的主要質量指標,已超過德軍同類武器裝備。
1943年3月末,冬季戰局結束後,斯大林與蘇軍最高統帥部即著手製訂1943年夏秋作戰計劃。斯大林最初計劃先敵轉入進攻,在西南戰略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戰局一開始就展開廣泛的進攻行動。
但是,在查明德軍準備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採取大規模進攻行動的企圖後,3月20日,朱可夫同沃羅涅夫方面軍司令員瓦圖京、中央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研究了整個東線形勢後,4月8日由朱可夫起草了一份報告給斯大林,預測夏季德軍會從南北兩翼夾擊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企圖一舉全殲中央和沃羅涅日兩個方面軍主力。他認為“我軍為了先敵行動而於最近轉入進攻是不妥當的”,最好等到我在防禦中消耗疲憊了敵人並打掉了敵人的坦克後,再投入新銳預備隊轉入全面反攻,徹底粉碎敵人的主要集團。
4月10日,中央方面軍參謀長馬利寧中將向總參謀部遞交了類似的情況報告。4月12日,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瓦圖京、政委赫魯曉夫也向總參謀部報告了當前情況,並要求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側後地區配置戰略預備隊。蘇聯最高統帥部於6月份下了對庫爾斯克地區作戰的決心,其間蘇軍高層內部也有意見分歧。
瓦圖京主張先發制人,主動從庫爾斯克突出部向德軍進攻。斯大林很感興趣,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力主後發制人,最終斯大林接受了他倆的意見。
斯大林在朱可夫和瓦圖京之間採取了個折中方案。他在經過多次討論後,最終下定決心,既不先敵進攻,也不消極防禦,而以縱深梯次防禦的各種火力,航空兵的猛烈突擊及戰役和戰略預備隊的反突擊迎擊德軍進攻,消耗和疲憊進攻之敵。然後在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方向及奧廖爾方向發起猛烈反攻以徹底粉碎敵人,隨後即在所有最重要方向上發動深遠的進攻戰役。
決心規定: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集中重兵集團,暫時轉入有組織的堅守防禦,在防禦交戰中疲憊、消耗德軍集團,爾後轉入反攻,粉碎德軍進攻企圖; 在粉碎庫爾斯克方向德軍後,計劃在正西方向和西南方向全線出擊,摧毀德軍從斯摩稜斯克到亞速海的防禦。
為牽制德軍部隊並使其無法機動預備隊,還規定在蘇德戰場南部一些方向上和西北方向上實施區域性進攻。
會上也研究了另一種方案:倘若德軍統帥部近期內不在庫爾斯克附近發動進攻,則蘇軍將轉而採取積極行動。
為進行庫爾斯克會戰,斯大林在庫爾斯克地域建立了由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為瓦圖京將軍和中央方面軍,司令員為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組成的軍隊集團。
截至7月初,該集團編成內共有133萬餘人,與德軍對比為1.4∶1、火炮和迫擊炮1.9萬門,與德軍對比為1.9∶1、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輛,與德軍對比為1.2∶1、飛機2172架,與德軍對比為1∶1。
在兩個方面軍後方配置的大本營戰略預備隊,即新編草原方面軍,司令員為科涅夫將軍,準備隨時採取防禦或積極的進攻行動。
部署在這裡的蘇軍佔其整個作戰部隊人員約30%,火炮和迫擊炮的近26%,坦克和自行火炮的46%以上。
庫爾斯克會戰,從7月5日德軍發起進攻開始至8月23日蘇軍勝利結束進攻,歷時50天。
為實施防禦,蘇軍預先做了大量周密充分的準備工作。4月,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展開了堅守作業,接近前線地區的居民給蘇軍以巨大支援。6月份,共有30餘萬庫爾斯克市、州的居民參加了防禦工事的構築。
為實施穩固的防禦,蘇軍採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庫爾斯克方向建立整個縱深為250公里至300公里的多地帶防禦;將大本營戰略預備隊,即草原方面軍調到庫爾斯克以東地域,向庫爾斯克地域進行了整個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物資器材和部隊的集中;組織了專門破壞德軍交通線和奪取制空權的空中戰役;加強游擊隊的活動,在德軍後方開展大規模破壞活動和蒐集重要情報的活動;從4月起,部隊利用戰鬥間歇進行戰鬥訓練,特別是反坦克訓練;實施一整套措施,以便保證蘇軍即將開始的行動。
防禦作戰從7月5日拂曉蘇軍實施炮火反準備開始,共有2460門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炮參加了炮火反準備,平均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達35門,在最重要的地段上達70門。
炮火反準備使德軍的首次突擊力量遭到重大損失,已做好進攻準備的德軍戰鬥隊形和指揮系統被打亂,因此,德軍被迫推遲2.5~3個小時才發起進攻。
7月5日5時30分和6時,德軍在炮火準備後分別由奧廖爾以南地域從北向南和從別爾哥羅德地域由南向北對庫爾斯克發起進攻。
德軍在蘇軍中央方面軍地帶內向三個方向實施了突擊:向奧利霍瓦特卡實施主要突擊,向小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格尼列茨實施輔助突擊。
德軍第九集團軍在奧利霍瓦特卡主突方向上,將300多輛坦克同時投入戰鬥,大批轟炸機輪番轟炸,為坦克開路。
蘇軍航空兵和炮兵對德軍坦克實施了猛烈突擊。德軍步兵也遭到防禦部隊猛烈射擊。
7月5日日終,主突方向的德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揳入蘇軍第十三集團軍防禦縱深6公里至8公里。
蘇軍中央方面軍判明德軍主突方向後,於6日以第十三集團軍的近衛第十七軍和第二坦克集團軍的第十六坦克軍向北,以第十九坦克軍從薩莫杜羅夫卡向東北,分別對德軍主要集團實施反突擊,阻止了德軍的進攻。
隨後幾天,德軍向波內裡增調兵力,但透過這一方向向庫爾斯克突破的企圖也未成功。
7月9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被迫把突擊集團全部兵力投入戰鬥。
至7月11日,德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只前進9公里至12公里,未能突破蘇軍防禦的戰術地域,被迫轉入防禦。蘇軍在奧廖爾方向轉入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在庫爾斯克南面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地帶內,德軍共集中了1000輛坦克同時投入戰鬥,其中700輛配置在奧博揚公路的主要方向上。
7月5日晨,德軍向奧博揚實施了主要突擊,在科羅恰方向實施輔助突擊。沃羅涅日方面軍以三個集團軍和一個坦克集團軍抗擊德軍的進攻。
在防禦的關鍵時刻,蘇軍及時調整部署,加強兵力,實施反突擊,終於在奧博揚方向阻止了德軍的進攻。
7月10日,因在奧博揚方向未能繼續前進,德軍被迫將主力調到普羅霍洛夫卡方向實施進攻,企圖繞道向庫爾斯克推進。德軍第四裝甲集團軍和“肯百夫”戰役叢集實施了這次進攻。
就在庫爾斯克戰役達到白熱化的前夕,同一天,由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國第七集團軍,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大舉登陸。
因此,腹背受敵的希特勒決定暫停對庫爾斯克的全面進攻。
7月13日,他決定緊急召回曼施坦因元帥,停止“堡壘”計劃,抽調兵力到義大利增援。
然而,蘇軍統帥部卻正策劃著在庫爾斯克的北面展開新的反攻。
蘇軍決定從兩個方向對雅科夫列沃實施向心反突擊,即以近衛坦克第五集團軍和近衛第五集團軍從東北,以第一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六集團軍的近衛步兵第二十二軍從西北,分別實施反突擊。第二和第十七空軍集團軍對反突擊實施空中支援。
7月12日,在普羅霍洛夫卡以西和以南地域,雙方共有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展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戰。同時,雙方飛機在空中也展開了激戰,僅7月12日,蘇軍空軍出動飛機299架次。普羅霍洛夫卡地域的坦克戰以蘇軍的勝利告終,德軍被迫停止進攻,並後退8公里至10公里,德軍損失坦克400多輛。
德軍由南面向庫爾斯克的進攻已陷入困境,在揳入蘇軍防禦縱深35公里後被迫轉入防禦。
從7月16日起,在進攻計劃已被徹底挫敗的情況下,南面德軍開始撤回出發地區。
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在德軍後衛阻擊下追擊撤退之敵,於7月23日前出到交戰開始前所佔地區,並根據斯大林的指示就地做反攻的準備。
斯大林命令: 不能讓敵軍有片刻喘息機會。
反攻的目的是殲滅德軍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兩個集團,併為轉入總的戰略進攻創造條件。
蘇軍中央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及西方面軍負責實施奧廖爾進攻戰役。
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一部,負責實施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
蘇軍的這次反攻在300餘公里正面進行。蘇軍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分別負責協調沃羅涅日方面軍與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與南方面軍之間的行動。
7月12日,經航空火力和炮火準備之後,蘇軍首先對奧廖爾突出部北部正面和東部正面發起反攻。西方面軍左翼各兵團向霍特涅茨和博爾霍夫方向展開進攻,布良斯克方面軍向博爾霍夫和奧廖爾方向展開進攻。
進攻第一天,西方面軍近衛第十一集團軍為奪取主要防禦地帶與德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第二天前已突破德軍防禦的戰術地幅,向縱深推進25公里。
布良斯克方面軍地帶內的進攻十分艱難,德軍竭力扼守博爾霍夫,因為這是從北面掩護通往奧廖爾集團後方的重要防禦樞紐。
布良斯克方面軍所屬第六十一集團軍在兩天的進攻中接連擊退德軍的反衝擊,揳入敵防禦縱深8公里。
進攻第一天,方面軍第三、第六十三集團軍的部隊未能突破德軍主防禦地帶。近衛第一坦克軍在第六十三集團軍地帶投入交戰後,進攻速度才有所提高。
7月13日日終前,第三、第六十三集團軍揳入德軍縱深已達15公里。
西方面軍不斷擴大突破口,摧毀了博爾霍夫德軍集團的抵抗,從西面包圍了該城,並從北面和西北進一步威脅到奧廖爾城。布良斯克方面軍從東北和東南向奧廖爾實施主要突擊,布良斯克方面軍所屬第六十一集團軍則由東面和東南面對博爾霍夫實施包圍。
7月15日,中央方面軍右翼各集團軍包括第四十八、第十三、第七十集團軍和第二坦克集團軍轉入反攻,向西北方向的克羅梅實施主要突擊。至17日,中央方面軍完全恢復了自己在德軍進攻前所處的態勢。
為阻止蘇軍的進攻,德軍急忙從第九集團軍和蘇德戰場其他地段調來7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和4個步兵師。
為了增強突擊力量,發展進攻,斯大林決定將戰略預備隊投入交戰。
採取此舉的另一個原因是,戰鬥至第七天時,蘇軍進攻的正面已大大加寬,隨著部隊日益揳入德軍防禦縱深,各兵團之間開始出現間隙,翼側逐漸暴露。
7月19日至26日,布良斯克方面軍將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加強的近衛第三坦克集團軍,西方面軍把最高統帥部加強的第十一集團軍、第四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二騎兵軍,先後投入交戰。戰略預備隊投入交戰後,大大提高了蘇軍的進攻速度。
7月29日,布良斯克方面軍攻克博爾霍夫。
結果,奧廖爾德軍集團被蘇軍三個方面軍從北東南三面包圍,蘇軍的三個坦克集團軍又構成了切斷德軍西撤道路的威脅。
7月31日夜,德軍為免遭全殲,開始由奧廖爾向西撤退。
8月3日,布良斯克方面軍所部揳入奧廖爾。
8月5日晨,布良斯克方面軍在西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的兩翼配合下,經過激戰解放該城。
就在同一日,實施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的草原方面軍,解放了別爾哥羅德。蘇聯首都莫斯科鳴放禮炮,以表示對解放這兩座城市的蘇軍的敬意。
消滅奧廖爾集團以後,蘇軍轉入追擊。至8月18日,蘇軍前出到德軍在布良斯克以東構築的防禦地區。
此時,為了準備實施解放布良斯克的戰役,蘇軍抵達該地域後便停了下來。
透過奧廖爾戰役,蘇軍拔除了德軍的重要戰略基地,擊潰德軍15個師,向西推進150公里,為蘇軍進一步向白俄羅斯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3日,蘇軍向德軍佔領的遏制著蘇軍通往烏克蘭和頓巴斯進攻道路的別爾哥羅德西北地域發動進攻。
進攻第一天,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取得很大勝利。主突方向德軍防禦的整個戰術縱深被突破。
8月5日,草原方面軍攻佔別爾哥羅德。蘇軍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上的進攻,迫使剛被調走抗擊蘇軍在頓巴斯方向進攻的德軍幾個裝甲師又匆忙調回哈爾科夫地域。
沃羅涅日方面軍進攻較順利,所屬第一坦克集團軍在實施戰役的5天中,推進100多公里。
到8月7日日終,已攻佔德軍戰役縱深內的重要抵抗中心和交通樞紐博戈杜霍夫市。此時,方面軍近衛第五坦克師也攻佔了德軍從西北方向掩護哈爾科夫的兩個重要樞紐位洛切夫和卡扎契亞洛潘。至此,德軍已被分割為兩個部分。
8月11日,沃羅涅日方面軍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大突破口,並切斷了哈爾科夫至波爾塔瓦鐵路。此時,草原方面軍各集團已逼近哈爾科夫德軍防禦外廓。西南方面軍第五十七集團軍已強渡北頓涅茨河,從東和東南逼近哈爾科夫。
為了抵禦沃羅涅日方面軍的突擊集團,消除包圍哈爾科夫的最大威脅,德軍決定使用從頓巴斯調到哈爾科夫方向的基本兵力,對揳入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實施反突擊。
從8月11日至17日,雙方在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德軍將三個裝甲師投入戰鬥後,把蘇軍向北擊退20公里,但未能實現揳入博戈杜霍夫地域、前出到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主要集團後方的企圖。
8月17日,在蘇軍打擊下,該方向德軍被迫停止進攻,轉入防禦。德軍在這一企圖失敗後,又企圖從阿赫特爾卡地域由西北方向突擊博戈杜霍夫,計劃切斷阿赫特爾卡以南的戰線突出部,由西北方向揳入博戈杜霍夫地域,企圖消滅沃羅涅日方面軍突擊集團的基本兵力。
為此,德軍在阿赫特爾卡及其以西地域集中了“大日耳曼”機械化師和第十九、第十一、第七裝甲師的基本兵力。
同時,德軍在科帖爾瓦以南集中了黨衛“骷髏”裝甲師的基本兵力,企圖從南面突擊前出到科帖爾瓦地域的蘇軍後方。經激戰,沃羅涅日方面軍粉碎了德軍的企圖,德軍被迫轉入防禦。
當沃羅涅日方面軍抗擊德軍反突擊時,草原方面軍逐步摧毀德軍的頑強抵抗,從東北西三面包圍了哈爾科夫。德軍遲滯蘇軍反攻的企圖遭到失敗。
為免遭殲滅,德軍於8月22日開始向西南撤退。8月23日,草原方面軍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協同下攻佔哈爾科夫。
此次戰役,使蘇軍向南和西南方向前進140公里,擊潰德軍15個師,為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和前出第聶伯河創造了條件。
蘇軍在反攻中肅清了奧廖爾地域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地域的德軍集團,勝利結束了連續50天的大會戰。
會戰結果是:德軍傷亡50萬人,損失1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3700餘架飛機,德軍30個師被粉碎。當然,蘇軍也付出了重大代價。
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會戰預告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覆滅,那麼庫爾斯克會戰就把它推到了覆滅的邊緣。此戰役使希特勒的進攻戰略徹底破產,被迫在整個蘇德戰場完全轉入戰略防禦。
8月23日,歷時50天的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的最後勝利宣告結束。
庫爾斯克會戰,如同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一樣,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斯大林在評價這次大會戰的意義時說: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德國法西斯面臨滅頂之災。
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勝利,使蘇軍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為在蘇德戰場全線展開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此,莫斯科第一次鳴放禮炮祝賀大捷,並從此形成了慣例。
第聶伯河會戰 1943年8月,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敗後,法西斯當局無論採取什麼措施也不再能彌補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損失,從這時起,德國人只能退卻。
他們利用中間地區的江河屏障頑強阻擊,企圖繼續控制第聶伯河以東一些最重要的經濟區。同時在納爾瓦河、維捷布斯克、奧爾沙、索日河、第聶伯河、莫洛奇納亞河一線加緊構築工事,建立一條稱作東方壁壘的戰略防線,並以第聶伯河一段作為防禦重點。
在第聶伯河會戰中,斯大林命令參戰的部隊有,羅科索夫斯基大將為司令的蘇聯中央方面軍、瓦圖京大將為司令的沃羅涅日方面軍、科涅夫大將為司令的草原方面軍、馬利諾夫斯基大將為司令的西南方面軍和托爾布欣大將為司令的南方方面軍,共有兵力263萬餘人。
此外,還有亞速海區艦隊和敵後游擊隊配合作戰。當面德國兵力為124萬餘人。蘇軍在兵力兵器上均佔優勢。
8月13日,蘇聯西南方面軍首先發起頓巴斯戰役,16日又從北頓涅茨河的登陸場轉入進攻,至9月22日前協同南方方面軍解放頓巴斯,隨後前出到第聶伯河,並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扎波羅熱附近強渡該河。
8月18日,南方方面軍轉入進攻,突破德軍沿米烏斯河構築的堅固防禦地區,於30日解放塔甘羅格,9月22日前出到莫洛奇納亞河。
8月23日,草原方面軍在解放哈爾科夫後,繼續向上第聶伯羅夫斯克發展進攻,經激戰於9月下旬解放波爾塔瓦,並在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西北、克列緬丘格東南和上第聶伯羅夫斯克奪取登陸場。
8月25日,沃羅涅日方面軍開始追擊從阿赫特爾卡突出部退卻之敵。
9月2日解放蘇梅並發展進攻,向謝夫斯克、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實施主要突擊。
9月21日解放切爾尼戈夫,並前出到第聶伯河,隨即在第聶伯河與普里皮亞季河之間奪取登陸場。
德軍無力阻擋蘇軍的迅猛進攻,9月中旬奉命退守“東方壁壘”,企圖固守右岸烏克蘭,繼續控制各物產豐富地區、黑海諸港和克里木半島。
9月底,德國最高統帥部急忙整頓部隊,調整部署,將一些新編兵力特別是裝甲部隊從西歐調往第聶伯河前線,企圖清除蘇軍奪得的各登陸場,在第聶伯河沿岸地區組織堅固防禦,固守基輔及其附近地域。
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各方面軍以基輔方向為主要突擊方向,繼續肅清第聶伯河左岸的敵軍殘餘橋頭堡,並全力擴大在右岸奪得的各登陸場。
10月12至15日和21至23日,蘇聯沃羅涅日方面軍即蘇聯第一烏克蘭方面軍兩次發起解放基輔的進攻戰役,在德軍的抵抗下均未成功。方面軍隨即奉命變更部署,將主力由大布克林登陸場調到柳捷日登陸場,改輔助方向為主要突擊方向。
於11月3日重新發起進攻,6日解放基輔隨後在基輔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縱深150公里的戰略登陸場。
與此同時,蘇聯所屬南方方面軍的第四烏克蘭方面軍繼續實施梅利托波爾進攻戰役,突破德軍在莫洛奇納亞河的防禦,前出到第聶伯河下游並封鎖了克里木。
所屬中央方面軍的白俄羅斯方面軍於11月中旬下旬實施戈梅利一列奇察戰役,奪取日洛賓以南縱深約100公里的大登陸場。
所屬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的第二、第三烏克蘭方面軍,以連續三個月的戰鬥解放扎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並在第聶伯河右岸建立正面達450餘公里的第二個戰略登陸場。
在整個作戰程序中,亞速海區艦隊和作戰區內的游擊隊對各方面軍的行動給予了有力支援。
透過第聶伯河會戰,蘇軍重創德南方面集團軍群主力和中央集團軍群一部,完全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和基輔,在第聶伯河和普里皮亞季河右岸奪得25個登陸場,從而為全部解放白俄羅斯、右岸烏克蘭和克里木並把德軍逐出蘇聯國境創造了有利條件。
至此,蘇軍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收復了被德軍佔領的所有國土。
從1944年7月起轉入外線作戰,先後解放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1944年6月6日,英美軍隊在法國的諾曼底勝利登陸,自此開闢了斯大林等待已久的歐洲第二戰場,加快了納粹法西斯滅亡的速度。
取得柏林戰役勝利 1945年春,蘇軍距柏林僅60公里,斯大林指揮各路大軍,準備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
斯大林在準備對德軍的最後一戰即強擊柏林時,嚴守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商定和宣佈的迫使德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無條件投降的政策。斯大林採取一切措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進攻的速度和規模。
斯大林為了制訂進軍白俄羅斯的計劃,廢寢忘食,徵求了所有司令員的意見,時而單獨討論,時而共同商量。斯大林頻繁地同各個方面軍和最高統帥部的代表們進行聯絡,有時一天要給他們打好幾次電話。
斯大林在局面已經扭轉,紅軍節節勝利,捷報頻傳的情況下,作出了一項特別的規定,要求現在不要低估敵人而要格外小心。
斯大林的心情也同樣很急切,想盡快地把敵人趕出去,把他們消滅在德國的國土上。但是,斯大林不允許放鬆準備工作,也不允許那種會導致冒險行動的過分樂觀情緒。他要求指揮員膽大心細,勇猛頑強,周密計劃,不打無準備之仗。
斯大林作為蘇聯最高統帥部統帥,指定參加柏林戰役的部隊有:白俄羅斯第一、第二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波羅的海艦隊一部,空軍遠端航空兵第十八集團軍,國土防空軍及第聶伯河區艦隊。
此外,還有波蘭第一、第二集團軍。蘇軍共有兵力250萬人,這就造成了數倍於德軍的優勢。各方面軍主要突擊方向的對德軍優勢更大。
斯大林確定的柏林戰役目的是,粉碎防守柏林方向的德軍集團,攻佔德國首都柏林,並於戰役結束前使蘇軍前出易北河與盟軍會師。
戰役企圖規定,在寬大正面實施數個猛烈突擊,合圍柏林集團,同時予以分割,逐一消滅。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特別重視時間這一因素,要求戰役高速度進行,在12至15個晝夜內結束。
各方面軍司令根據大本營的企圖定下了決心。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奉命以第四十七集團軍、突擊第三集團軍、突擊第五集團軍和近衛第八集團軍的兵力,從屈斯特林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於戰役第一日突破第一、第二防禦地帶,保障近衛坦克第一集團軍、近衛坦克第二集團軍進入交戰。
至戰役第六日,方面軍主要集團攻佔柏林,爾後,突擊第三集團軍轄坦克第九軍務必第八晝夜進至柏林以西地域;第四十七集團軍則於第十一日前出易北河一線。第六十一集團軍和波蘭第一集團軍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北,而第六十九、第三十三集團軍和近衛騎兵第二軍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南分別實施輔助突擊。第三集團軍為方面軍第二梯隊。
近衛騎兵第七軍擔任預備隊。步兵和坦克應利用夜暗於拂曉前一至兩個小時內,在30分鐘炮火準備之後發起衝擊。為了衝擊時對地面照明,共準備了140多部探照燈。
蘇軍計劃以三路進擊柏林: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作為最強大的集團和攻擊的先頭部隊,突破奧德河東、西兩岸防線和附近若干地段,從東面攻擊。
以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前出到尼斯河東岸的南部直到蘇臺德山麓,從南面攻擊;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前進到奧德河下游,從北面攻擊。
4月16日5時整,朱可夫下達了攻擊命令,蘇軍的炮彈呼嘯著傾瀉到德軍的防禦陣地上,轟炸機轟鳴著向德軍頭頂投擲下大量炸彈,整個大地都在可怕的顫抖之中。
20分鐘後,100多個探照燈一下子全部亮了起來,把德軍陣地照得通明。德軍士兵們目眩眼花,蘇軍乘機向對方陣地衝去。
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突破了德軍在柏林外圍的第一道防禦地帶。與此同時,南面科涅夫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亦於4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發起進攻,迅速渡過了尼斯河。
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防禦地帶後,當天中午即進抵到德軍第二道防禦地帶,繼而殲滅守敵,並繼續向柏林城挺進。
20日晨,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第三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率領下,抵達柏林近郊,使整個柏林城市區處於榴彈炮和加農炮的射程之內。20日1時30分,蘇軍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內轟擊。
鑑於蘇軍已兵臨柏林城下,希特勒決定德軍統帥部撤離柏林,他本人則留下“與柏林共存亡”。他下令軍事機關的所有參謀和文職人員都毫無例外地參加戰鬥,並決定對按兵不動的指揮官要在五小時內處決,對退卻的官兵不僅要處死,還要在他們的屍體上掛起“逃兵”
“膽小鬼”“他背叛了國家、玷汙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眾。
蘇軍從後方調來了大口徑要塞炮用於摧毀德軍堅固據點,每發炮彈重量達500公斤,在後面13天的戰鬥中,要塞炮共發射約180萬發炮彈,戰鬥到了空前慘烈的地步。
德軍防禦部隊在先前的戰鬥中遭到慘重損失,已極度疲憊,無法阻擋佔據優勢的蘇聯紅軍的強大攻擊。
此時,幾乎與世隔絕的希特勒,待在總理府的地下暗堡裡仍在做不切實際的幻想,仍不斷地發出由他簽署的無線電報,調兵遣將。實際上,一些將領已不再那麼堅決地執行他的命令了。
4月27日,蘇軍已攻入柏林市。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軍從首都突圍的計劃,並保證國家元首安全撤離柏林。但是,希特勒意識到他已徹底輸掉了這場由他發動的戰爭,他拒絕離開柏林,他要在這裡堅持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4月29日凌晨,希特勒宣佈與等了他12年的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婚禮之後,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遺囑,指定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接班人,他決定自殺並希望他們夫婦的遺體在總理府進行火化。
30日15時30分,希特勒與結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寢室裡雙雙服毒自殺。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時,還舉槍對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4月30日21時50分,蘇軍戰士將勝利的紅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圓頂。5月1日凌晨,朱可夫往莫斯科打電話給斯大林,向他報告了關於希特勒自殺和收到戈培爾建議停戰信的情況。
斯大林回答說:“完蛋啦,這個混蛋!可惜沒能活著把他抓到。希特勒的屍體呢?告訴索科洛夫斯基,除無條件投降外,不要同克列勃斯或其他希特勒分子進行任何談判。”
5月2日早晨,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將前往朱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守軍全部投降。至此,蘇德戰爭最後一次決戰,即柏林會戰結束。
1945年5月9日凌晨,德軍元帥威廉·凱特爾代表德國統帥部簽訂了無條件投降書。這一天,被宣佈為反法西斯勝利日。
為了慶祝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取得的對德國的勝利,斯大林定於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作戰部隊、海軍部隊和莫斯科衛戍部隊的閱兵式,即勝利閱兵式。6月22日,衛國戰爭爆發四週年的這一天,斯大林釋出閱兵式命令。
勝利閱兵式,對於蘇聯人,特別是對於遠離祖國的紅軍戰士們來說,是多麼親切和珍貴啊!朱可夫可以想象到,莫斯科的衛戍部隊,此時此刻正在向紅場行進。
早上,他們就會站好自己的位置。在閱兵首長致詞之後,他們就要驕傲地代表把從法西斯主義的威脅下解放出來的強大的戰無不勝的蘇聯武裝力量,邁著整齊的步伐,成分列式從列寧的陵墓前,從政府和黨的領導人面前,從灰色的克里姆林宮前透過。
斯大林作為蘇聯各族人民的領袖,作為紅軍的最高統帥,領導蘇聯人民,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打敗德國侵略者
1945年5月1日10時開始,蘇軍遂對柏林市中心敵特別防禦地區,對帝國辦公大樓展開最猛烈的射擊。
到天色剛暗下來的時候,朱可夫忽接到第三突擊集團軍的報告,說剛才在近衛步兵第五十二師的地段上,有一群德國坦克,約20輛,突出了包圍,高速度向柏林西北郊駛去。“有什麼人逃離柏林?”這事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有的人甚至說,突圍的那一群坦克,可能帶走了希特勒、戈培爾和鮑曼。
方面軍司令部隨即發出了戰鬥警報,動員部隊阻止任何一個活著的人逃出柏林地區。並命令坦克部隊組織追擊,要找到並殲滅突圍的坦克。
至5月2日黎明時,這一群坦克在柏林西北15公里處被發現,並迅速被蘇軍坦克兵消滅。在被擊斃的坦克乘員中,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希特勒分子的頭目,燒燬的坦克中的屍體則無法辨認。
在蘇軍強大炮火的打擊下,負隅頑抗的敵人已無法招架。5月2日1時50分,柏林城防司令部的無線電臺,曾多次用德語和俄語作了如下內容的廣播:“我們派使者到俾斯麥的橋上去。我們停止軍事行動。”
6時30分,城防司令宣佈投降並向其部隊下達瞭如下的停止抵抗的命令:“4月30日,元首已經自殺,他拋棄了我們這些曾宣誓效忠於他的人。根據元首的命令,我們德國軍隊還應該為柏林繼續作戰,儘管我們的彈藥已消耗殆盡,儘管總的形勢已使我們繼續抵抗變得毫無意義。我命令:立即停止抵抗。”
儘管停止抵抗的命令已下,但個別城區有些戰鬥還在繼續進行。
5月1日晚,步兵第三○一師和第二四八師,進行了爭奪帝國辦公大樓的最後戰鬥。
這個大廈附近和內部的戰鬥特別激烈。步兵第九軍政治部的女指導員尼庫利娜少校,在沙波瓦洛夫營的強擊組的編成內,穿過屋頂的破口向上攀登,從上衣中取出紅旗,並用電話線把紅旗固定在樓頂的金屬尖上。蘇聯的戰旗在帝國辦公樓上空飄揚。
至5月2日下午,敵人被徹底解決。殘餘的柏林守備部隊,共13萬餘人投降就俘。柏林巷戰結束了。
這一天是蘇聯人民、蘇聯武裝力量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日子。最高統帥斯大林在命令中說道: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部隊,在烏克蘭第一方面軍部隊協同下,經過頑強的巷戰,徹底粉碎了柏林德軍叢集,並於5月1日,全部攻佔了德國首都柏林市這一德國帝國主義的中心和德國侵略的發源地。
在攻佔帝國辦公大樓之後,朱可夫和別爾扎林上將及其他參戰部隊將領前往該處視察,以查清希特勒、戈培爾和法西斯當局其他頭目自殺問題。待他們正要結束對帝國辦公樓的檢查時,得到報告說,在地下室發現了戈培爾6個孩子的屍體。
“坦率地說,當時我沒有足夠的勇氣,下到那裡去看那被父母親殺死的子女,”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不久,在地下室附近,又發現了戈培爾和他妻子的屍體,讓弗裡切博士來辨認時,他證明這確是他們。”
大部分法西斯頭目,包括戈林、希姆萊、凱特爾和約德爾在內,事先都離開柏林逃往四面八方。直到最後的時刻,他們還同希特勒一道,像輸紅了眼的賭徒一樣,把希望寄託在似乎能拯救法西斯德國和他們本人的一張王牌上。
4月30日,直至5月1日,納粹分子的頭目們仍然企圖延遲其徹底失敗的時間,他們想出的辦法是提出談判,要求把鄧尼茨新政府的成員召集到柏林,似乎在這之後才能對德國的投降作出決定。
克列勃斯將軍是一位有經驗的軍事外交家,他千方百計地企圖拖延談判的時間。由於希特勒分子當時沒有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蘇軍奉命立即將敵人徹底消滅。
5月3日晨,朱可夫和柏林衛戍司令別爾扎林將軍等人,一起視察了國會大廈,以及這一地域內發生過戰鬥的各個地點。
伴隨他們並作解說的是威廉·皮克的兒子阿爾圖爾·皮克,戰爭時期他在紅軍隊伍中作戰。他對柏林十分熟悉,這就使得朱可夫能夠比較容易地研究蘇軍當時作戰的條件。
朱可夫說,這裡你跨過的每一個地面,這裡的每一塊土地、每一塊石頭,都比任何言語更能清楚他說明,在帝國辦公樓和國會大廈附近以及在這些建築物內部所進行的,是怎樣的一場殊死的搏鬥。
5月7日,斯大林從克里姆林宮打來電話通知朱可夫說:今天德國人在蘭斯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是蘇聯人民,而不是同盟國,肩負了戰爭主要重擔,因此,投降書應在反希特勒聯盟所有各國的最高統帥部面前簽署,而不是隻在同盟軍最高統帥部面前簽署。
“不在柏林,不在法西斯侵略的中心簽署投降書的這種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斯大林說道,“我們已與各同盟國商定,把現在法西斯簽署投降書一事只當作投降儀式的預演。明天德國最高統帥部的代表和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要來柏林。蘇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由你擔任。維辛斯基明天就會到達你那裡。在投降書籤署後,他將留在柏林,充任你的政治助理。”
5月8日清晨,維辛斯基乘飛機從莫斯科來到柏林。他帶來了處理德國投降所必需的全部檔案,以及盟軍最高統帥部代表的組成名單。
從這天早晨起,世界各大報刊的記者、撰稿人和攝影記者開始到達柏林,以便記下從法律上肯定法西斯德國滅亡這一歷史性時刻,記下希特勒德國承認自己的一切法西斯計劃、仇視人類的目標遭到無可挽回失敗的這一歷史性時刻。
當天中午,盟軍最高統帥代表到達柏林。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部的是英國空軍上將特德、美國戰略空軍司令斯巴茲將軍和法軍總司令塔西厄將軍。
德軍凱特爾元帥、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和什圖姆普弗空軍上將,也在英國軍官的護衛下,從弗倫斯堡乘飛機前來柏林,他們由鄧尼茨授權前來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在柏林東部的卡爾斯霍爾斯特,在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原為飯廳的一幢兩層樓房裡,準備了一間廳堂,投降的簽字儀式就在這裡舉行。
盟軍統帥部代表們稍事休息後,即來到朱可夫司令部討論與希特勒分子投降有關的一系列問題。這時,凱特爾同他的夥伴們待在另一幢房子裡。
據蘇聯軍官們說,凱特爾和德國代表團的其他成員神情異常不安。凱特爾曾對他身旁的人說:“從柏林街道經過時,我為柏林所受破壞的程度,感到極為震驚。”
蘇方人員回答他說:“元帥先生,當按照你的命令消滅了成千上萬的蘇聯城市和村莊的時候,當千百萬蘇聯人,包括無數的兒童,壓死在這些城市和村莊的廢墟的時候,你曾感到過震驚嗎?”
凱特爾臉色發白,他神經質地聳了聳肩,什麼也沒有回答。
24時,盟軍代表們進入大廳。朱可夫元帥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部宣佈,受降儀式正式開始。
他說:“我們,蘇軍最高統帥部和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受反希特勒同盟各國政府的委託,來接受德國統帥部代表德國無條件投降。請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進入大廳。”
所有在場的人都轉過頭來注視著門口,曾向全世界吹牛,說他們能夠以閃電的速度,並能在六個星期至一個半月消滅蘇聯,進而征服全世界的人,現在就要露面了。
頭一個跨進門檻的,是希特勒的主要助手凱特爾元帥。他慢慢地走著,努力保持著鎮靜。他舉起拿著元帥杖的右手,向蘇軍和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致敬。跟隨凱特爾之後進來的,是什圖姆普弗上將。
他是低矮個兒,眼睛裡充滿著兇狠而又無能為力的表情。一同進來的還有未老先衰的弗雷德堡海軍上將。
德國人被安置坐在離門不遠,專為他們準備的一張單獨的桌子旁邊。凱特爾不慌不忙地坐下來,並抬頭凝視著坐在主席團桌旁的盟軍統帥部的代表們。什圖姆普弗和弗雷德堡也緊靠凱特爾坐下。隨從軍官們則站在他們椅子的後面。
朱可夫問德國代表團:“你們手裡有沒有無條件投降書?你們是否已研究過它並有全權簽署它?”
“是的,我們已研究過並準備簽署它。”凱特爾元帥用嘶啞的嗓音回答說,同時隨手交出鄧尼茨海軍元帥授權他們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證件。如今凱特爾已經完全不像是在接受被征服的法國投降時那個目空一切、驕橫十足的元帥了。現在他顯得十分狼狽,雖然他還力圖保持某種將帥姿態。
朱可夫說:“德國代表團到桌子這兒來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凱特爾用不友善的眼光向大廳掃了一下,馬上站起來,垂下眼睛,慢慢拿起他的元帥杖,邁著遲緩的步子走到桌子跟前。他的單片眼鏡掉了下來,掛在鏡繩上。臉上滿布著紅斑。
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和隨從德國軍官,也跟他一起走到桌子跟前。凱特爾戴上單片眼鏡,坐到椅子邊上,用顫抖著的手簽署了五份投降書。什圖姆普弗和弗雷德堡也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投降書上寫著:
我們,這些代表德國最高統帥部的簽字者,同意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簽署完畢之後,凱特爾從桌旁站了起來,戴上右手的手套,這時他又想顯示一下他的軍人的姿態,用他的元帥手杖行了個禮,昂起下巴,大步走出了房間。
此時此刻,在弗倫斯堡,希特勒的繼承人鄧尼茨元帥坐在一張辦公桌後面,寫完了給全體軍官的告別書。
這個告別書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到,法西斯分子不肯服輸,仍妄圖東山再起,但是在覺醒的全世界人民面前,他們的陰謀不會輕易得逞,而且永遠不會得逞。
1945年5月9日零時,受降儀式宣告結束。朱可夫隨即以蘇聯最高統帥部的名義,為這一長久期待的勝利,向所有在場的人表示衷心的祝賀。
大廳裡響起了一片難以形容的歡呼聲。大家都在互相祝賀、握手,許多人的眼裡湧出了歡樂的淚水。
朱可夫對他的戰友們說:
親愛的朋友們:
偉大的榮譽落到了我和你們身上。人民、黨和政府信任我們,要我們在最後的交戰中,率領英勇的蘇軍強擊柏林。
蘇聯軍隊,包括你們這些在爭奪柏林的交戰中指揮部隊的人,光榮地實現了這一信任。
遺憾的是,有許多人已不在我們中間了。否則,他們將為這長久盼望的勝利而多麼歡欣鼓舞啊!他們正是為了這個勝利而毫不動搖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當想起未能活到這一歡樂日子的親人和戰友們時,這些習慣於毫不畏懼地正視死亡的人們,不管如何控制自己,也不禁流出了熱淚。
1945年5月9日凌晨,這是一個莊嚴的時刻,經過艱苦的奮戰,經過重大的犧牲,歐洲戰爭終於結束了。
自從1939年9月1日以來,在歐洲整個大陸上第一次出現令人感到有點異樣的平靜。
在這五年八個月零七天中,在100多個戰場上,在1000多個被轟炸的城鎮中,有千百萬的男女被屠殺。
在德國大街上,再也沒有穿長筒靴的衝鋒隊齊步前進的聲音了,再也沒有成群結隊、身穿褐衫的人們的喧鬧聲了,再也沒有元首從擴音器裡發出的尖叫聲了。
經過12年之後,這個千秋帝國已壽終正寢了。除了一夥德國人以外,這段時期對所有的人都是黑暗時代,而現在這個黑暗時代也在淒涼的暮色中結束了。
這個千秋帝國曾將這個偉大的民族,這個富有才智但又極易被引上歧途的人民,帶到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權力和征服的高峰,現在它卻土崩瓦解了,其突然和徹底在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誰也無法辯駁的事實是,蘇聯肩負了對德國法西斯武裝力量進行鬥爭的主要重擔。這是蘇聯歷史上所進行過的一切戰爭中最殘酷、流血最多和最艱苦的一場戰爭。在戰爭期間,有兩千多萬蘇聯人死亡。
在反希特勒同盟國中,沒有一個國家和一國人民曾像蘇聯一樣,遭受到如此重大的犧牲,併為擊敗威脅全人類的敵人,而貢獻過這樣大的力量。
受降儀式一結束,斯大林就於當天發表了《告人民書》。《告人民書》說:
戰勝德國這一偉大的日子來到了。法西斯德國被迫向紅軍和我們盟國的軍隊屈膝,承認自己被戰敗並宣佈無條件投降了。
我們為了我們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而遭到的巨大犧牲,我國人民在戰爭程序中所經受的無數苦難,為了祖國而在後方和前線進行的緊張勞動,這一切都沒有白白過去,而是獲得了完全戰勝敵人的結果。
各斯拉夫民族長期以來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獨立而進行的鬥爭,終於以戰勝德國侵略者和德國暴政而告終了。從此,各國人民的自由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的偉大旗幟,將飄揚在歐洲上空。
3年前,希特勒公開宣稱,割裂蘇聯,把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以及其他地區從蘇聯割裂出去是他的任務。
希特勒的妄想是註定不能實現的,戰爭的程序把他這種妄想徹底打破了。實際上,結果與希特勒分子的胡言亂語正好相反。德國被徹底打敗了。
後來,在6月24日莫斯科紅場勝利閱兵式結束之後,斯大林又進行新的部署,準備向日本侵略軍進擊。
打擊日本關東軍
1945年5月9日,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大勢已去。但是,當天日本法西斯頭目還叫嚷日本將繼續作戰。
6月8日,日本政府召開御前會議,透過了一個《戰爭指導基本大綱》,企圖進一步動員人力、物力,準備本土決戰,甚至預計局勢萬分危急時,把天皇和政府遷到中國東北長春去。6月9日,日本國會緊急會議透過了“戰時非常措施法”和“國民自願服役法”。
到1945年夏,日本軍隊增加到700多萬人。但這些人很多是剛徵來的新兵,既無訓練,更無實戰經驗,談不上有什麼戰鬥力。
就在日本法西斯進行空前戰爭大動員企圖作最後掙扎時,反法西斯同盟發出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但是,日本法西斯自恃還有一定的本錢進行掙扎,對於這一公告並不認真對待。在《波茨坦公告》發出後,日本政府採取置若罔聞的態度。
7月28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發表談話,竟說什麼“不予理睬,只有完成戰爭”。
所以要使日本法西斯真正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要求,舉手投降,反法西斯同盟國還要在戰場上作最後的鬥爭。
為了徹底擊敗日本,根據雅爾塔會議期間的協定,在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三個月後,即1945年8月,蘇聯實行對日作戰。
1945年8月8日17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的通告,並當面宣佈,蘇聯從8月9日起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由於美國人企圖阻止蘇聯參加對日戰爭,蘇聯與兩個盟國之間的裂痕擴大了。
1945年8月6日,美國原子彈投到了廣島。斯大林和多數蘇聯人馬上意識到這一事件的嚴重意義。
杜魯門只跟他說過“超級炸彈”,而且,據莫洛托夫說,根本沒有提到過“原子”這個詞兒。
日本已準備投降,其統治集團內部就戰後問題在進行著激烈爭吵,即使美國不在廣島以及長崎投擲原子彈,即使蘇聯不宣戰,也可能會在幾天之內就放下武器。
斯大林意識到,美國人使用原子彈主要是給蘇聯人看的,是為了威脅蘇聯。
的確,貝爾納斯後來承認,這枚原子彈與其說是針對日本,還不如說是為了使俄國在歐洲易於駕馭。
蘇聯人現在感到,他們雖已從反對德國的悲慘戰爭中熬出了頭,可現在又面臨著來自西方的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的威脅。
斯大林敏銳地感到,目前的蘇聯非常脆弱,因此,他召集了5個第一流的蘇聯科學家,命令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不惜一切代價研製一枚原子彈。
鑑於國際風雲多變,斯大林同時還緊急召見了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要他迅速開進中國的滿洲。
確定了蘇軍攻擊的主要目標是,殲滅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號稱“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
早在1944年9月18日,日本大本營給駐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下了一道命令,要求關東軍做好對蘇戰備,以應付蘇聯出兵。
關東軍於1945年1月擬訂了一個縱深的防守計劃。縱深防守的地區,大體上以長春為頂點,以圖們、大連一線為底邊的一塊大三角形地區。這約佔整個東北的五分之一,是東北腹地的心臟部。
5月30日,日本大本營又下達了關於關東軍新的對蘇作戰計劃要領。
其主要精神是,以對本土決戰有利為根本方針,不拘泥於中蘇邊境的防守,以中國東北和朝鮮為一整體實行全面持久的防禦作戰體系。
日本在兵力的部署上,主要有三條防線。
第一,東部防區,由第一方面軍負責,下轄十個師團和一個獨立旅團,配置在饒河、佳木斯、敦化、圖們一帶;第二,西部防區,由第三方面軍負責,下轄九個師團,五個獨立旅團,主要配置在洮南、長春、瀋陽地區;第三,北部和西北部防區,由獨立第四軍負責,下轄三個師團和四個獨立混成旅團,配置在瑗琿、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一帶。
就這樣,在1945年8月蘇聯出兵前夕,日本關東軍用於對蘇作戰部署的兵力,連朝鮮北部算在一起,總計兵力為24個師團、11個獨立旅團75萬人。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偽滿和偽蒙的軍隊,總共號稱為100萬人。
除地面部隊外,日本還擁有一支規模不大的空軍和一支松花江內河的小艦隊。
就在關東軍按計劃在東北腹地為核心進行縱深部署時,蘇聯就宣佈對日作戰了。
為了成功地實施這一戰役,斯大林進一步加強了華西列夫斯基統率的蘇聯遠東軍的裝備水平,它轄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三個航空集團軍。
這支大軍共有80個師,4個坦克機械化軍,6個步兵旅,40個坦克機械化旅,總計157.7萬人。
此外,還有太平洋艦隊和黑龍江分艦隊,協同地面部隊作戰。蘇軍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僅作戰飛機就有3400多架,坦克5500多輛。蘇軍的兵力兵器遠遠超過日本關東軍,形成極大的優勢。
根據1945年7月蘇聯最高統帥部制訂的對日作戰計劃,蘇軍的作戰部署是從蒙古的東突出部和蘇聯遠東沿海東西兩面,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實行主要的攻擊。
同時,蘇聯紅軍從北面實行輔助的突擊,以便速戰速決,分割與圍殲關東軍於東北的腹地,不讓戰爭曠日持久。
8月9日,蘇聯紅軍百萬雄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厲攻勢,從各個方面突入中國東北的中蘇邊界,對日寇關東軍發起全線總攻擊。
蘇聯紅軍分四路進軍: 第一路是後貝加爾方面軍,其任務是擔任主要的突擊,從西面突入東北的中部平原,同遠東第一方面軍相呼應,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切斷關東軍同華北日軍的聯絡,分割和圍殲關東軍第三方面軍主力於長春、瀋陽地區。
第二路是蘇蒙聯軍,向承德、錦州和張家口進攻。
第三路是遠東第一方面軍北翼部隊,其任務是從東面突入東北的中部平原,分割和圍殲關東軍第一方面軍主力於牡丹江、敦化地區,然後向吉林、長春、哈爾濱攻擊。
第四路是遠東第二方面軍,其任務是策應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一方面軍北翼部隊,擔任輔助的攻擊,在黑龍江分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進攻,牽制並殲滅關東軍的獨立第四軍。
此外,第一遠東方面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配合下,切斷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聯絡,並向朝鮮北部進擊,殲滅那裡的日軍。
經過幾天的突擊,由於紅軍指戰員的英勇奮戰,各路蘇軍都有很大進展。在進軍途中雖然遇到關東軍一些部隊的抵抗,但阻力不大。
後貝加爾方面軍8月11日已攻佔魯北、洮南、多倫等地;遠東第一方面軍北翼部隊,8月14日已攻佔牡丹江等地;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配合下,8月12日攻佔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兩港口,不久又攻佔清律港;遠東第二方面軍在8月14日前攻佔了饒河、寶清,並封鎖了孫吳。
8月14日,日本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
關東軍士氣更加低落,整個防禦體系頃刻瓦解。18日,關東軍總司令官,將同蘇軍交戰的日本第一方面軍、第三方面軍、獨立第四軍和第二航空軍的參謀長召集到長春,下達了停止作戰、向蘇軍投降的命令。
19日,蘇軍要求關東軍全部停止戰鬥、繳械投降不得遲於20日12時。除若干通訊聯絡斷絕的部隊外,到指定時間,關東軍全部向蘇軍繳械投降。
與此同時,後貝加爾方面軍繼續攻佔齊齊哈爾之後,進逼長春、瀋陽,20日進駐這兩個重要城市。蘇蒙聯軍也於19日進佔承德和張北。20日,遠東第一方面軍北翼部隊進佔吉林、哈爾濱兩個重要城市。遠東第二方面軍還進佔佳木斯,並開進哈爾濱。
22日,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坦克部隊官兵大約200人,分乘10架運輸機到達旅順、大連,23日、24日蘇軍坦克部隊乘火車進佔大連和旅順。遠東第一方面軍南翼部隊,繼攻佔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之後,24日進佔平壤。
至8月下旬,幾路蘇軍都已進入東北的腹地,並在中國出關作戰的八路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協助下,順利地進佔所有的重要城鎮。在朝鮮北部,蘇軍在金日成領導的人民武裝配合下,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到8月30日為止,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各部隊,全被解除武裝。
在南庫頁島方面,蘇聯遠東第二方面軍所轄部隊於8月11日晨發起攻勢,越過北緯50度分界線,進入庫頁島南部。
13日開始攻擊日本守軍。當時日本在南庫頁島的守軍為日本北部軍管區第八十八師團,兵力大約兩萬人。經過一番戰鬥後,22日雙方簽訂就地停戰協定。
25日,蘇軍進佔落合、豐原等地,蘇聯太平洋艦隊的一支陸戰隊還佔領了大泊等地,南庫頁島的戰事便告結束。
在千島群島方面,8月15日夜,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命令遠東第二方面軍和太平洋艦隊立即準備實行登陸作戰。當時日本在千島方面的守軍大約為五六萬人。
18日晨,遠東第二方面軍所轄部隊在海軍艦艇協同下,開始攻佔千島群島最北端的佔守島。經過一番戰鬥後,23日日本守軍同蘇軍簽訂停戰協定。
從24日起,蘇軍部隊從北往南依次進佔千島群島。9月1日進佔國後、色丹兩島後,蘇軍最高統帥部宣告千島戰鬥結束。
這樣,蘇聯紅軍自8月9日開始對日作戰以來,歷時三週多全部勝利結束。蘇聯的軍隊和人民,在擊敗德國法西斯後揮戈東進,在中國人民、朝鮮人民的有力配合下,一舉打垮了霸佔中國東北多年的關東軍和其他日軍。
在整個遠東戰役中,蘇聯紅軍共擊斃日軍8.37萬多人,俘敵59.4萬人,繳獲大炮1565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以及許多輕武器。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戰局發生根本轉折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日戰爭也由戰略相持階段勝利地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佈參加對日作戰,次日毛澤東發表宣告《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向全中國人民下了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動員令。
8月10日,延安釋出大反攻的命令,指示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向敵人展開全面進攻,並向敵偽軍發出最後通牒,限期投降,如遇反抗,即堅決殲滅之。
11日,延安又命令華北和山東有關部隊立即從原地出發,向熱河、察哈爾及東北各地進軍,配合蘇聯紅軍作戰。
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在東北前線,解放區正規部隊和東北抗日聯軍有力地配合蘇聯紅軍作戰,解放了日寇霸佔的整個東北。
在平津地區,晉察冀軍區各部隊截斷了敵人所有鐵路線,攻下張家口、秦皇島、山海關等戰略要地,普通縣城幾乎全部解放,殘敵被迫龜縮到北平、天津、保定幾座孤城裡。
在歸綏前線,大青山的部隊和綏南部隊,連續攻克了許多重要城鎮,截斷了平綏路,收復了歸綏城。
在太原前線,太行、太嶽、冀晉、晉中、晉北各軍區部隊,切斷了同蒲路、正太路,收復了許多重要城鎮,包括太原外圍重要據點太原縣城。
在國民黨軍隊搶佔太原後,解放區部隊則收復並控制了山西省廣大的地區,掃清了山西的殘敵。
在平漢前線,冀魯豫、冀南、太行各解放區部隊,勝利完成了對平漢路石家莊至新鄉段的反攻任務,收復了這一帶敵佔土地。
據不完全的統計,從8月11日總反攻開始至10月10日,解放區各部隊共打死打傷敵偽軍23萬多人,繳獲長短槍18萬多支,輕重機槍2500多挺,各種火炮600多門,解放城市190餘座,收復國土30餘萬平方公里。
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在南京簽署投降書。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人民殲滅了大量敵軍,據日本方面顯然大為縮小的統計數字,日本官兵在中國戰場共死傷100多萬人。
中國人民為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結束,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就這樣,在中國人民、蘇聯紅軍、英美盟軍及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抗擊下,驕橫一時的日本法西斯軍隊被徹底擊敗了。
原定於8月底舉行的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的儀式,因颱風的影響改在9月2日舉行。1945年9月2日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受降儀式。
首先,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
然後是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簽字:美、中、英、蘇以及所有對日作戰的同盟國的代表依次簽了字。
至此,日本軍國主義戰敗投降被載入史冊,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同時宣告勝利結束。
就在舉行受降簽字儀式的9月2日,斯大林發表了《告人民書》的廣播講話。
斯大林在《告人民書》中說: 今天,9月2日,日本的政府代表和軍事代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日本在海陸兩方面都已被聯合國武裝力量徹底擊敗和四面包圍,它終於承認自己已戰敗而繳械投降了。
在這次世界大戰前夜,形成了世界法西斯主義和世界侵略勢力的兩個策源地:在西方是德國,在東方是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就是它們。使人類和人類文明瀕於毀滅的就是它們。西方的世界侵略勢力策源地在四個月前已被消滅,結果是德國被迫投降。過了四個月,東方的世界侵略勢力策源地被消滅,結果是德國的主要盟國日本也被迫在投降書上簽字了。這就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
為了勝利,我們蘇聯人民沒有吝惜過力量和勞動。我們經受了艱苦的歲月。可是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我們勝利了。從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們祖國已經擺脫了西方德國入侵和東方日本入侵的威脅,盼望已久的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和平到來了。
9月3日,斯大林釋出《最高統帥給紅軍和海軍部隊的命令》。
他在命令中寫道: 為了慶祝戰勝日本,在今天對日勝利節,9月3日21時,我們祖國首都莫斯科,以祖國的名義,用324門大炮齊鳴禮炮24響,向贏得這一勝利的英勇紅軍部隊和海軍艦隊和部隊致敬。在爭取我們祖國的榮譽和勝利的戰鬥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結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無限的歡快,尤其是飽受日本侵略奴役的中國人民、朝鮮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