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4章 閒聊

學堂中的師兄們是裡子,只要他們在先生的學說就會不倒,李拾遺這幫人是面子,有了他們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錢財供應裡子。

就在李拾遺感嘆的時候,後面突然傳出一個聲音:“陸兄,你怎麼在這裡,還以為你已經進宮陪伴聖人去了!”。

座位上的陸詹趕緊起身回答道:“原來是王兄,本來想到您的府邸去找你,可是來了一個師弟!”

“李師弟,這是太原王家的嫡子王禾,王兄,這是越王家的嫡子李拾遺!”。

李拾遺起身跟王禾見禮,心中也對陸家的交友圈有了新的認識。

太原王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因出自周朝王室,時人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分為太原郡祁縣王氏與太原郡晉陽縣王氏兩支。

與大多數王姓士族一樣,太原王氏將先祖追溯至周靈王太子姬晉,然而學者認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漢代。

祁縣王氏可追溯至東漢司徒王允,在魏晉以後不顯,其後多為冒認,晉陽王氏可追溯至東漢王柔、王澤兄弟。

魏晉時期十分顯赫,東晉末年王慧龍一脈入魏,其後成為山東郡姓,北魏孝文帝時躋身“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本朝時,北魏太原王瓊的後人位列七姓十家,共出宰相7人。

鄭樵《通志·氏族略四·以爵為氏》記載: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代姓之王。

若琅邪、太原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若京兆、河間之王,則曰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

畢萬封魏,後分晉,為諸侯,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時人號曰“王家”; 或言魏至昭王彤生無忌,封信陵君,信陵生間憂,間憂生卑子,秦滅魏,卑子逃於泰山,漢高帝召為中涓,封蘭陵侯,時人以其王族也,謂之王家。

此皆姬姓之王也。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

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出於河南者,則為可類氏;出於馮翊者,則為鉗耳族。

出於營州者,本高麗;出於安東者,本阿布思,此皆代姓之王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雲。

王謝,六朝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之合稱,後成為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晉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族人。

從北方南遷至金陵,後因王謝兩家之王導、謝安及其後繼者們於江左五朝的權傾朝野、文采風流、功業顯著。

而彪炳於史冊,成就了後世家族無法企及的榮耀。為後人所嫉羨,故有“王謝”之合稱。

王家真正崛起,是靠王音,王音為大將軍掾,生四子:曰王誼、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

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長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覽。兄弟二人雖同父異母,然皆是大孝子。

臥冰求鯉是關於王祥的故事,王覽友悌便是關於王覽的故事。

王祥是魏晉時期的大孝子,漢未遭亂,王祥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

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後起。一次徐州刺史呂虔徵召王祥起為別駕,此時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辭不接受。

弟弟王覽勸他,王祥乃應召。呂虔委以王祥州事。當時州郡寇盜很多,王祥率勵士兵,頻討破之。

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

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愛戴,年邁古稀的王祥仕魏晉,仕晉間先後擔任重要官職,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

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諡曰元。22年後,公元290年晉武帝剛辭世,便發生了賈后專權的局面。

從而引發了一場西晉諸侯王之間長達16年的動亂,史稱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

5年後便又爆發了永嘉之亂,琅琊王氏便和其他很多北方的大家族一樣舉族南遷。

事實上門閥士族的權勢,在劉宋時就已開始走下坡路。從劉宋時起,皇帝在地方設立典籤(也稱籤帥)以監視諸王和門閥士族,發現有逆動,立即剷除。

到了梁朝,梁武帝蕭衍頒佈的“通經之士不限門第授官”,更是對士族參政途徑的削弱。但對士族最大的打擊還是梁末侯景之亂。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富室豪家,諮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在侯景軍殺掠時,世家大族“莫不衣羅綺,懷金玉,交相枕藉,聽命待終”。據顏之推說:“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家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王謝袁蕭四大望族當然也不能倖免。陳霸先建立陳朝,重用南方土著豪族,隨晉渡江的百家士族,包括王謝等望族,在陳朝為官者已寥若晨星。

士族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歷代高官;二、有眾多的門生故吏;三、家學淵源;四、有田莊經濟。

透過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在四個條件中,歷代高官最為重要。

因為有了歷代高官的條件,其他三條都容易實現,特別是在士族地位升降時,官級的高低起了決定作用。

如琅玡王氏在曹魏和西晉初年地位並不突出,但在西晉末和東晉時,由於王衍、王敦、王導掌握軍政大權,成為政府首腦。

其地位才高於其他士族,甚至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其為“四大望族”之首的地位。

再如陳郡謝氏,在西晉時尚未進入士流,東晉才初露頭角,直至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謝安升任丞相。

謝氏家族執掌軍政大權,陳郡謝氏才一躍而為一流門閥,成為“四大望族”的第二位。

陳郡袁氏則因為由漢至南朝歷代高官,又以詩、禮傳家,雖無王、謝兩家的至高權勢,而列為“四大望族”的第三位,也算實至名歸。

蘭陵蕭氏起家最晚,但由於他連建齊、梁兩個王朝才成為顯赫士族,但他同時又是皇族。

齊、梁兩朝皇帝對其他士族並不重視,而信任寒人出身的典籤和中書通事舍人。

這種本身是士族,又壓抑士族的態度,使他在“四大望族”中只能排在第四位。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