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娃
救援後
我瀏覽著米婭的成長手冊,突然看到:二年級的時候,她有個假想的朋友叫克洛伊。
這個名字出現在泛黃的相簿裡,是我用藍墨水親手寫在頁邊空白處的,它被擠在第一次骨折和因重感冒去看急診的記錄中間。她三年級的照片把克洛伊的名字蓋住了一部分,但我還是能認出來。
我盯著那張三年級的照片,上面那個無憂無慮的女孩還有很多年才會遇上牙箍、粉刺和科林·撒切爾。照片上她抿著嘴笑,頂著一頭亂蓬蓬的亞麻色頭髮,金燦燦的像團火焰。她當時臉上還長著小雀斑,後來隨著時間已消失不見。那時候她的髮色也比現在淺一些。她襯衫的衣領沒有翻起,穿著一條粉紅色的緊身褲,她的腿太瘦了,顯得褲子很寬鬆。這肯定是格蕾絲穿過的舊衣服。
成長手冊中有幾張快照排成一行:某個聖誕節早上,當時米婭兩歲、格蕾絲七歲,正玩著她們的姐妹睡衣,而一旁的詹姆斯豎著一頭油膩膩的頭髮。此外還有第一天上學的照片、生日派對的照片……
我拿著成長手冊坐到早餐桌邊攤開,目光掃過那些尿布、奶瓶,希望時光能夠倒流。我給羅茲醫生打了一個電話,令我意外的是,她竟然接了。
我把“假想的朋友”一事告訴了羅茲醫生,她開始了心理分析。“有時候,丹尼特太太,孩子們會創造出假想的朋友來彌補生活中缺失朋友的孤獨感。他們通常會把自己渴望的一些性格賦予這些假想的朋友,例如一個害羞的小孩會把他的朋友設定為活潑開朗的,或者一個笨拙的小孩會把他的假想朋友想成偉大的運動員。擁有假想的朋友未必是一種心理問題,孩子長大成熟後,這樣的朋友就會消失。”
“羅茲醫生,”我回答說,“米婭給她的假想朋友取名為克洛伊。”
她沉默了一會兒。“這真有意思。”她說。我開始發愣。
我開始著迷於克洛伊這個名字。我花了一早上的時間在網上搜尋,試圖瞭解一切有關這名字的資訊。這是一個希臘名,意思是盛開,或者綻放、蔥蘢、成長,取決於我搜的是哪個網站。但不管怎麼樣,這些詞都是同義詞。它是今年比較受歡迎的名字之一,但追溯到1990年,它在美國所有嬰兒名字裡排名212位,前後兩個名字是亞歷杭德拉和瑪麗。現在美國大約有10500人叫克洛伊。有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名字裡的字母e上帶有變音符號(我幾乎花了二十分鐘試圖理解母音上面那兩個小點的含義,當我弄懂後,發現它們的作用只是區分名字最後那兩個字母o和e的發音——我發現我在浪費時間),而有些則不帶變音符號。我很好奇米婭會怎麼拼寫它,但我不敢去問。米婭是從哪裡想到克洛伊這樣的名字的呢?也許是來自米婭鍾愛的某個椰菜娃娃1的出生證明,由寶寶綜合醫院開具。我去了椰菜娃娃的網站,吃驚地發現今年這些娃娃的新膚色是摩卡、奶油和拿鐵的顏色,但我沒有查到名叫克洛伊的娃娃。也許她是米婭的另一個二年級同學……
我搜尋了那些叫克洛伊的名人:坎娣絲·伯根2和奧莉維亞·紐頓-約翰3都給她們的女兒取名克洛伊。託妮·莫里森4的真實姓名也是克洛伊,儘管我很懷疑米婭會在二年級時讀《寵兒》。還有克洛伊·塞維尼(帶變音符號)和克洛伊·韋伯(不帶變音符號),5但我相信對八歲的米婭來說,第一個克洛伊太小,而第二個又太老,當時都不足以吸引她的注意。
我可以走上樓敲她臥室的門去問她。如果是詹姆斯就會那麼做,他會追根問底。我也想弄清真相,但我不想破壞米婭對我的信任。幾年前,我會向詹姆斯尋求建議和幫助,但那是幾年前。
我拿起電話撥號。向我問好的聲音是友善而隨意的。
“夏娃。”他說。聽到他的聲音,我的心情變得輕鬆起來。
“你好,加布。”
1美國奧爾康公司推出的一種玩具系列。娃娃身上附有出生證、姓名、腳印,可供人們任意“領養”。
2著名演員,有好萊塢才女之稱。
3澳大利亞鄉村女歌手、演員。出生於英國倫敦,代表影片《油脂》。
4美國黑人女小說家。代表作《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1993年憑藉《蘇拉》獲諾貝爾文學獎。
5這兩個克洛伊都是美國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