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一些農村的創業環境中,如果某個村民嘗試了一種新的養殖或種植專案並取得了成功,其他村民往往會紛紛效仿。但他們在效仿過程中,往往只是簡單地複製對方的做法,而沒有深入分析這種專案成功的背後因素,如市場需求、技術要點、管理經驗等。他們認為別人能成功,自已按照同樣的方法也一定能成功,而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市場差異。這種從眾心理導致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缺乏個性化的思考和創新,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或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就容易陷入困境。因為他們沒有根據自已的特點和優勢去探索適合自已的創業路徑,而是盲目跟從他人,形成了一種思維上的慣性和依賴性,表現出一根筋的行為特徵。
在城市的低收入社群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例如,一些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或創業方向時,往往會受到家人、朋友或鄰居的影響。如果周圍的人都認為某個行業比較穩定或有前途,他們就會傾向於選擇這個行業,而很少去深入研究其他行業的發展潛力和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這種從眾心理使得他們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容易錯失一些個性化的機會,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沒有突破社會環境的束縛,形成自已獨立的思維和判斷,而是被周圍人的意見和做法所左右,侷限於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路徑。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網際網路創業浪潮中的思維差異
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的網際網路創業浪潮中,富人與窮人在面對這一新興領域時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結果。
以馬雲為例,他憑藉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多元創新的思維,發現了網際網路在中國商業領域的巨大潛力。當時,中國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電子商務的概念還鮮為人知,且面臨著諸多技術、物流、支付等方面的難題。然而,馬雲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他運用發散性思維,將網際網路與傳統商業貿易相結合,提出了打造一個面向全球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平臺的構想。他認為,透過網際網路可以打破傳統商業的地域限制和資訊不對稱,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讓它們能夠更便捷地開展國際貿易和國內業務。基於這一理念,他創立了阿里巴巴,並帶領團隊不斷探索和創新。在創業初期,為了解決電子商務中的信任問題,馬雲創新性地推出了支付寶這一第三方支付平臺,為線上交易提供了安全保障;為了滿足中小企業的多樣化需求,阿里巴巴逐步拓展了B2B、B2C、C2C等多種業務模式,涵蓋了從企業間貿易到個人消費者購物的各個環節;為了提升平臺的運營效率和使用者體驗,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物流配送、客戶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和創新。經過多年的努力,阿里巴巴逐漸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商務領域的巨頭企業,旗下擁有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雲等多個知名品牌和業務板塊,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格局,也對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