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章 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

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無論是個人事務還是商業決策,“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都是至關重要的原則。這一原則體現了在採取行動之前進行充分思考和謀劃的必要性,能夠幫助我們避免盲目衝動帶來的風險,提高成功的機率。以下將從多個方面詳細闡述這一理念,並結合豐富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

一、智者謀於未兆, 者慎於未成

(一)洞察先機的重要性

在事物還未呈現出明顯跡象時就能進行謀劃,是智者的特質。這種能力有助於搶佔先機,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在商業領域,能夠提前洞察到市場趨勢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企業,往往能夠在行業變革中脫穎而出。

以智慧手機行業為例,在早期功能手機盛行的時代,蘋果公司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消費者對於移動網際網路體驗、觸控式螢幕操作以及多功能整合裝置的潛在需求。早在2007年,蘋果就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它以簡潔時尚的外觀、創新的觸控式螢幕操作和豐富的應用生態系統,顛覆了傳統手機行業。當時,其他手機廠商還沉浸在功能手機的市場份額爭奪中,蘋果卻透過提前謀劃,在尚未出現明顯市場轉變跡象時就果斷行動,開啟了智慧手機的新時代。

(二)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對於尚未成形的事情保持謹慎態度,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手段。在專案管理中,在專案啟動初期就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並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能夠避免專案在執行過程中遭遇重大挫折。

例如,一家建築公司在競標一個大型商業建築專案之前,雖然尚未中標,但已經組織專業團隊對專案可能涉及的各種風險進行了詳細分析。包括可能出現的原材料價格波動、施工過程中的天氣影響、當地政策法規的變化以及潛在的施工技術難題等。基於這些分析,公司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風險應對方案。如果中標,在專案實施過程中,當遇到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時,由於預先與部分供應商簽訂了價格浮動協議,公司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在遭遇惡劣天氣影響施工進度時,備用的施工計劃和資源調配方案能夠確保專案不至於延誤過多。正是這種在事情未成之前的謹慎謀劃,使得該建築公司在多個專案中都能順利執行,避免了許多潛在的風險。

二、策先行,流而不失

(一)策略制定的先行優勢

在行動之前制定合理的策略,能夠確保在執行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方向,不至於迷失。這種先行的策略就像航海中的燈塔,指引著前進的道路。

以電商行業的發展為例,在電商剛剛興起的時候,阿里巴巴就制定了以平臺模式為核心,連線商家和消費者的商業策略。透過搭建淘寶和天貓等電商平臺,阿里巴巴致力於構建一個龐大的線上交易生態系統。為了實現這一策略,公司在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物流配送、支付體系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佈局。在技術上,不斷最佳化平臺的使用者體驗和交易安全;在市場推廣方面,積極吸引商家入駐和消費者使用平臺;在物流配送方面,與眾多物流企業合作,保障商品能夠及時準確地送達消費者手中;在支付體系方面,推出了支付寶,解決了線上交易中的信任和支付便捷性問題。正是這種智策先行的理念,讓阿里巴巴在電商行業中流而不失,始終保持著行業領先地位,並不斷拓展其商業版圖。

(二)策略的動態調整

然而,策略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環境的變化,需要對策略進行動態調整。例如,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阿里巴巴及時調整了其電商策略,加大了對移動端的投入和最佳化。推出了手機淘寶等移動應用,針對移動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對介面設計、購物流程、營銷方式等進行了創新。透過這種策略的動態調整,阿里巴巴在移動電商時代依然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力。

三、謀之不遠,是用大簡

(一)短視決策的弊端

如果謀劃缺乏長遠眼光,往往會導致簡單化、短視的決策,這種決策在短期內可能看似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帶來諸多問題。

以一些傳統制造業企業為例,在面對成本壓力時,部分企業選擇了簡單地降低原材料質量或者減少研發投入來降低成本。在短期內,這種做法確實能夠提高利潤,但從長遠來看,降低原材料質量會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影響品牌聲譽和市場份額;減少研發投入則會使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落後於競爭對手,逐漸失去競爭力。這些企業由於只考慮了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謀劃,最終陷入了經營困境。

(二)長遠規劃的價值

與之相反,那些具有長遠規劃的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例如,德國的一些高階製造業企業,如西門西門子始終堅持對技術研發的高投入。他們著眼於未來幾十年的技術發展方向,在能源、交通、工業自動化等多個領域進行前瞻性的研發。儘管在短期內研發投入會增加成本,但從長遠來看,這些研發成果轉化為先進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確保了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長期領先地位。

四、謀新思變,行穩致遠

(一)創新思維在謀劃中的作用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創新思維是謀劃的關鍵要素。只有不斷地謀新思變,才能適應市場和社會的變化。

以共享經濟的興起為例,Uber和Airbnb是這一領域的典型代表。Uber的創始人看到了傳統計程車行業的低效和供需不匹配問題,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將私家車與乘客需求進行連線,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出行服務模式。Airbnb則是打破了傳統酒店住宿的侷限,讓閒置的房屋資源能夠透過線上平臺出租給遊客,為遊客提供了更多元化、個性化的住宿選擇。這些企業在謀劃初期都運用了創新思維,突破了傳統行業的思維定式,從而開闢了新的商業藍海。

(二)在變革中保持穩健

然而,創新變革並不意味著盲目冒進,還需要在變革過程中保持穩健。例如,在傳統金融機構面對金融科技(FinTech)帶來的衝擊時,一些銀行並沒有盲目地跟風模仿新興金融科技企業的所有業務模式,而是在深入分析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引入金融科技手段。例如,加強線上銀行服務、推出移動支付產品、利用大資料進行風險評估等。這些銀行在謀新思變的同時,注重與自身傳統業務的結合,確保在變革過程中能夠行穩致遠,既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又保障了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五、問題為導,“策”隨附焉

(一)以問題為導向的決策方法

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謀劃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透過精準地識別問題,進而制定相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在醫療行業,面對日益增長的慢性病患者群體和有限的醫療資源之間的矛盾,一些醫療機構採用了以問題為導向的策略。例如,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問題,醫院建立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技術的糖尿病管理。透過這個平臺,患者可以實時上傳自已的血糖資料、飲食情況和運動情況等,醫生可以遠端監控患者的病情,並根據資料分析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和健康指導。這種以解決慢性病患者管理難題為導向的策略,不僅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也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深入分析問題的本質

在以問題為導向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還需要深入分析問題的本質。以企業產品銷量下滑為例,表面上看可能是營銷不力導致的,但深入分析可能會發現是產品功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競爭對手推出了更具優勢的產品或者企業內部生產流程出現問題等原因。只有準確地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制定出切實有效的策略。例如,一家家電企業發現其某款冰箱產品銷量下滑,經過深入調查發現,競爭對手推出了具有智慧保鮮功能的冰箱,而自家產品在這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於是,企業決定加大研發投入,在後續產品中加入先進的智慧保鮮技術,並重新制定營銷策略,突出產品的新功能優勢,從而成功地扭轉了銷量下滑的局面。

六、小事謀大事用

(一)小事件蘊含的大機會

有時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關鍵在於能否透過精心謀劃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大事。

以微信的發展為例,最初微信只是一個簡單的即時通訊軟體,但騰訊公司透過不斷地謀劃和創新,將微信從一個小的通訊工具發展成了一個集社交、支付、電商、媒體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超級平臺。微信支付的推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騰訊從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額支付場景入手,如發紅包、打車付款等,透過與商家和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廣泛合作,將微信支付迅速推廣開來。如今,微信支付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移動支付領域的重要力量,這一切都源於騰訊對微騰訊個看似小的產品的精心謀劃和持續拓展。

(二)從小處著手實現大目標

在實現大目標的過程中,從小處著手往往更容易取得突破。例如,在環保事業中,一個環保組織想要推動城市垃圾分類的實施。如果一開始就試圖在整個城市全面推行,可能會面臨巨大的阻力和複雜的問題。於是,該組織選擇了幾個社群作為試點,透過在社群內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設定合理的垃圾分類設施、建立志願者監督機制等一系列小舉措,逐步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在取得試點成功經驗後,再將這些模式推廣到其他社群,最終推動了整個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這種從小事謀起最終實現大事的策略,在很多領域都具有實踐價值。

七、借名成名之策

(一)品牌借力的策略

在商業競爭中,藉助已有的知名品牌或名人效應來打造自已的品牌,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例如,許多新興的運動品牌會邀請知名運動員作為品牌代言人。以安踏為例安踏透過贊助中國奧委會以及眾多知名運動員,如湯普森等湯普森,藉助他們在體育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迅速提升了品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消費者在看到自已喜愛的運動員穿著安踏的產品時,會對安踏品牌產生好感和信任,進而購買其產品。安踏透過這種借名成名的策略,在競爭激烈的運動品牌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並實現了品牌價值的快速提升。

(二)跨界合作中的品牌借勢

跨界合作也是借名成名的一種常見形式。例如,優衣庫經常與知名的動漫、藝術、時尚品牌等進行跨界合作,推出聯名款產品。當優衣庫與KAWS(美國著名街頭藝術家)合作推出聯名T恤時,由於KAWS在潮流文化領域的巨大影響力,該系列T恤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粉絲們的熱烈追捧,甚至出現了消費者在門店外排隊搶購的盛況。優衣庫透過這種跨界合作的借名策略,不僅提高了產品的銷量,還為品牌注入了新的潮流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關注。

八、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

(一)先謀劃後行動的成功案例

在軍事領域,“謀先事則昌”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古代戰爭中,《孫子兵法》強調“廟算”,即在戰爭前要進行充分的謀劃和計算。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謀先事則昌的經典案例。面對曹操率領的大軍南下,孫權和劉備聯軍在戰爭前進行了周密的謀劃。周瑜和諸葛亮等人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兵力、士氣、戰船、地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了火攻的策略。他們還透過黃蓋詐降等計謀,成功地將曹軍引入埋伏圈。在實施火攻時,又充分利用了東南風的天氣條件,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如果聯軍沒有在戰前進行充分的謀劃,而是倉促應戰,必然會被曹軍強大曹軍力所擊敗。

(二)先行動後謀劃的失敗教訓

相反,先行動後謀劃往往會導致失敗。例如,在企業併購中,如果沒有在併購前對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市場前景、企業文化等進行充分的調查和分析,就盲目地進行併購操作,很可能會陷入困境。例如,某企業在沒有對一家瀕臨破產的同行企業進行詳細評估的情況下,就急於進行併購,希望藉此擴大市場份額。然而,併購後才發現目標企業存在鉅額債務、員工安置困難以及技術落後等諸多問題,導致該企業不僅沒有實現擴張的目標,反而陷入了財務危機,自身的經營也受到了嚴重影響。

“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是一種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智慧原則。無論是在商業競爭、專案管理、個人發展還是其他領域,都需要我們在行動之前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謀劃。透過洞察先機、未雨綢繆、制定合理策略、創新思變、以問題為導向、善於從小事謀大事、藉助外部力量以及先謀劃後行動等具體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實現自已的目標,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失敗。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並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升自已的謀劃和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