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章 長安風雲,父子決裂

李淵的決定雖然在朝廷高層逐漸傳開,但對於李建成來說,卻是一場無法接受的災難。李淵的遺意,猶如一把鋒利的刀,深深刺入了李建成的心中。儘管他表面上仍維持著冷靜,但內心的憤怒與失落已是翻騰如海,難以平復。

李建成知道,如果他不採取行動,自已的命運將徹底改變。他無法忍受自已長子之位的喪失,更不能忍受眼看著李世民逐步逼近大唐的權力中心。作為一位早已積蓄雄圖的皇太子,李建成開始尋求朝中的盟友,欲發動一場以暴力為核心的反擊。經過幾番醞釀,他聯絡了自已在朝中一批舊臣,開始謀劃針對李世民的一場政變。

然而,李建成並未意識到,李世民的聰明與果敢,早已預見到了父子之間的這一場決裂。李世民的心機更深,早在李淵作出決定之前,他便暗中聯絡了自已忠誠的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忠誠於大唐的將士。李世民的力量在長安城中已經逐漸壯大,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忠心耿耿的謀士們,也早已知曉即將來臨的危機。他們與李世民並肩作戰,力求保衛大唐政權的穩定與和平。

李建成自知時不待我,他不能坐視李世民的力量繼續壯大。他深知,只要李世民的軍力進一步擴張,大唐的未來就將毫無懸念地落入李世民手中。於是,李建成開始籌劃起自已的“反攻之計”。

他與一些朝中大臣、地方豪強的聯絡漸漸加深,開始透過威脅、收買、拉攏等手段,爭取到了更多的支援。李建成漸漸開始向朝廷內的部分重要職權和軍隊展開了拉攏,尤其是那些久未得到寵信的武將與老臣。他們雖然對李世民的嶄露頭角心生敬畏,但對李建成的繼位意圖卻並無太大反感。李建成的這種政治技巧,給了他短時間內的喘息機會。

然而,李建成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手段中,早已露出破綻。許多在朝中的忠臣和謀士逐漸感到不安,暗地裡開始懷疑李建成的真實意圖。他們逐漸意識到,李建成過於依賴權謀與暴力,缺乏寬廣的胸懷與治國理政的全域性眼光。反之,李世民的穩重與深謀遠慮,才是大唐未來所需要的領導者。隨著李世民的聲望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朝臣開始悄悄轉向支援他。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的反擊已不可避免。在朝廷上,他不動聲色,但心中卻早已做好了準備。他深知父子之間的決裂將不可避免,自已所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威脅至極的敵人,還有一位曾經相互扶持的兄長。在這場權力的博弈中,李世民顯得尤為冷靜和理智。他並沒有像李建成那樣心浮氣躁,而是以大局為重,採取了穩妥的應對策略。

李世民加強了與各地軍事將領的聯絡,尤其是他早年在隋朝時期所培養的忠誠將領,如程咬金、秦叔寶、尉遲恭等人。他們在李世民的命令下,迅速調動手中的兵力,準備隨時應對李建成的軍事行動。

與此同時,李世民依然保持著親民與賢臣的形象,他開始更多地出現在民間,廣泛巡訪,瞭解百姓疾苦。這不僅贏得了民心,也讓他在一些地方的勢力中積累了大量的支持者。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鞏固著自已的根基,併為將來的決戰積蓄力量。

隨著兩兄弟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整個長安城的氣氛也逐漸緊張起來。李淵雖表面上仍維持著父親的威嚴,但他已深感內心的動盪和痛苦。作為父親,他不願看到自已的兒子們因爭權而反目成仇;作為帝王,他明白,大唐的未來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父子情義,而是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博弈。

李淵試圖以調解來平息這場紛爭,但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劍拔弩張,早已超出了他的調解範圍。父親李淵的影響力,已無法有效壓制兩兄弟的矛盾。最終,李淵明白,自已無法再挽回這場註定的權力對決,他的決定已讓整個局勢朝著不可逆轉的方向發展。

終於,長安城內的戰鼓聲開始漸漸響起,李建成帶領的軍隊已經整裝待發,準備與李世民決一死戰。而李世民則憑藉自已手中的精銳力量,正等待著這場宿命之戰的爆發。

儘管兩人心中都知道,這場血腥的對決將無法避免,但李建成與李世民心中深知,一旦決裂,便不再有回頭路。父子情深,兄弟情義,早已在權力的漩渦中變得越發脆弱。無論結局如何,這場爭鬥註定會成為歷史的轉折點,改變大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