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淵的健康日益衰退,大唐的政權漸漸進入了風雨飄搖的時刻。李淵雖心知肚明,時日不多,但始終未能做出最終的決定。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愈發激烈,父子之間的權力角逐,在朝堂上悄然升溫。
李建成的野心漸顯,他已經意識到,要將李世民完全排除出繼位的競爭,他需要更多的支援和力量。於是,李建成開始加強與朝中一些大臣的聯絡,尤其是那些長期依附於隋朝的舊臣和地方豪強。他透過政治聯姻、親近有權勢的大臣,逐漸在朝中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支援網路,試圖穩固自已的太子之位。
與此同時,李世民也並非坐視不理。他雖然未曾公開宣稱自已有意爭奪皇位,但他深知,若不採取行動,李建成必然會主導大唐的未來。李世民依然堅定地認為,自已並非為權力而生,而是為國家與百姓的福祉。大唐的未來,必須是由一個有能力、有智慧的君主來引領,而李建成雖然忠誠,但缺乏應有的戰略眼光和治國理政的能力。
此時,李世民已經在背後穩步推進自已的計劃。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深得李世民器重的謀士們,開始悄悄在朝堂上為李世民的名聲掃除障礙,鋪設有利的輿論環境。他們不僅在軍事上屢有建樹,在政治策劃方面也對李世民的繼位抱有堅定的信心。
然而,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關係並非完全對立。雖然兩人互有疑慮,但在許多方面,他們仍然有著共同的目標。兩人都希望大唐能夠安定繁榮,百姓富庶。但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成了兩兄弟間無法調和的矛盾。
李建成雖然為人直率、決斷,但他過於依賴權謀與手段,常常急功近利,未能顧及大唐未來的長遠發展。他對朝中的一些舊臣過於寵信,這不僅讓李淵心生疑慮,也導致了朝政的腐敗。更糟糕的是,李建成在對待敵人時,往往過於急功近利,作出的決策常常失誤,甚至屢屢使得朝堂內外的不滿情緒加劇。與其爭權的過程一樣,他治理國政的方式也逐漸顯得浮躁和短視。
李世民則以其深沉的眼光和超凡的謀略逐漸贏得了朝堂內外的支援。尤其是透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李世民的名聲開始在民間和朝堂上迅速傳播。無論是在軍事、政治還是文化上,李世民都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能力和眼光。他推行的改革不僅穩定了政權,更使得百姓的生活日益安穩,經濟逐漸恢復。
李淵對於自已兩個兒子的表現心裡清楚,但他心中的猶豫不決卻讓他陷入了困境。他本希望李建成能繼位,但他又不敢忽視李世民所展現出的治國才能。在李淵看來,雖然李建成是長子,但李世民的能力和大局觀才是真正能夠引領大唐走向盛世的關鍵。
在這一時期,李建成不再僅僅是爭奪太子之位,而是加大了對李世民的打壓。他開始透過一系列手段,削弱李世民在朝中的影響力,甚至秘密拉攏一些忠於自已的大臣,試圖透過政治手段奪取更多的權力。李建成透過安排一些間諜,利用朝中一些大臣的不滿情緒,逐漸將李世民的支持者孤立,逐步構建起一個相對獨立的勢力。
然而,李世民並未被李建成的手段所動搖。他憑藉著穩紮穩打的策略和廣泛的支援,漸漸在朝中站穩腳跟。隨著李建成的手段越來越激進,李淵終於察覺到局勢的嚴重性。父親的沉默已開始成為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鬥爭的最大制約因素。
終於,李淵在一個深夜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召集了李建成與李世民兩人,在大殿上與他們進行了一場長談。在這場父子之間的對話中,李淵明確表達了自已的憂慮和困境,並讓李建成與李世民彼此表態,期望透過對話解決這場權力紛爭。
李建成堅持認為自已是天命所歸,理應繼承大唐帝位。而李世民則依舊保持謙和,表示自已願意輔佐李建成,共同為大唐的未來努力。李淵此時深感內心的痛苦和決擇的艱難,他終究明白,李建成的心性過於急功近利,而李世民才具備真正的戰略眼光和治國理政的智慧。
然而,在這場看似平靜的父子談話之後,李淵心中已然做出了決定:若大唐要走向盛世,只有李世民方能擔起這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