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樣看來《楞嚴經》所提出來這個要點,唯識所講的:這個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同一道理。
現量境。所以瞭解了這個現量境,我們曉得了。這是現在我補充出來給大家討論。
本來這個課程,像我們這樣上,是要給佛學很有很有基礎,不敢說很有很有基礎,甚至我們擴大一點,相當有造詣的人可以討論了。現在也許我這樣講大家有些吃力,大部分的聽眾希望多多留意,也許以後、再聽到的這個機會還有沒有不知道啊!
這個現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呈現的現量。那麼好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線。這個物質並不討厭啊!
修小乘人的路線有兩個路線:一個路線是討厭世間,討厭物質,要離開外物好像才證得內心的清淨,才能得道。實際上都在玩弄意識!對不對?第二點呢,小乘的見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兩個世界,等於柏拉圖的西方哲學的分類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實際上非也!
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這兩方面,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等於我們現在所講心物一元是一體。
既然瞭解了一體,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拋掉四大,而證得清淨的這一面,認為是究竟涅槃——錯了!所以是外道。
我們翻開第八阿賴耶識的頌,第八阿賴耶識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些將來都會講到的,現在只引用“受薰持種根身器”這一句來說明這個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識的思想。身——就是這個肉身、這個身體。身,特別著重提出了這個身。根、身。因為根呢,是生理上的機能,前五根。身呢,把機能包含進來,整個的身體,活的這個身子,乃至死了的這個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賴耶識所呈現、所變出來的,這個現量。
那麼我們曉得現量是這麼一個東西。在一般的唯識講,大家忘記(忽略)了,把這個現量範圍說得很少,(講的)多屬於第六意識。
那麼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我們要進一步(對大家講解)。
我是經常有個感嘆,這一百年來,這個唯識學,乃至說明朝以後,都給他們搞得範圍縮小了,一塌糊塗。你要注意呦!
好了,我們人——凡夫為什麼有思想?這個思想都是比量,這個比量也是阿賴耶識的現量。
這是我特別提出來告訴你們,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
假如有過去的唯識學家、前一輩的歐陽竟無先生——我們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這裡,一定是聽得鬍子會起翹了,呵!他一定要跟我來論辯。當年我跟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蔣介石先生的舅舅,馬一浮先生那個時候他已經鬍子頭髮都……在他的著作裡有這樣一句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說:哎?馬先生啊,你講過這個話?!他看我這樣一講,“哎呀!”他就說,“我現在很後悔著作,很想把他燒了!”我就不講話了。前輩的談話高明得很。曉得我這麼一問,問題來了,他馬上警覺到了,“哎呀!過去的著作我很想把他燒了!”因為我要(提出)的問題:“靈光獨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的一面,聖凡不二。
正要跟他辯這個問題,你看還沒有等到我開口提出來、我一字都沒提,前輩的機鋒好厲害,“哎呀!”他說,“這個這個……哎呀!我都很後悔當年輕易地著作,想把這些著作都燒掉啊!”你看多高明!
我們先休息休息。
剛才說的,我最後一句告訴大家,我所提出來的哦,再加一個範圍說明。一般講的唯識是以觀待道理,是用唯識學的原來的名詞——觀待道理(剛才黑板上寫過的),拿現在講叫邏輯思想辯別的範圍,而說意識的現量、比量、非量這三量的差別。
如果進一步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與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但是要加一個註解,這個現量是將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剎那;這一剎那又要加註解(所以唯識的道理處處要用到邏輯),這一剎那——萬古千秋也只是這一剎那。等於佛經說,你看每一本佛經只有“一時,佛在哪裡……”萬古千秋,無前後際,只有“一時”。這個道理要了解它。
那麼剛才劉教授劉老師、劉世綸老師也來談論過,給她一提她當然就懂了。那麼後來有同學來問,我說你找劉老師討論,我剛剛下來想休息一秒鐘,你再問我,把我的休息現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為劉老師那裡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後來跟著有一位我們的同學來問,他就問,他說“老師啊,………”思想的思維意識,剛才據他說所聽的意思也是阿賴耶識的比量。我說:“你這個問題也去找劉老師。”他跟劉老師那裡聽了一下跑回來跟我講,劉老師所講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別。我說那你先抄出來,這個問題大家都可以討論;我答覆一個人也是答覆,一千一萬個人一起答覆(多好)!這就是佛經的辦法。你看佛經上面的記錄,有許多人,他懂了的問題,還怕別人不懂,(比如像)阿難或者文殊菩薩,他都要提出來再問。不是為他自已問;為別人問。所以問一個問題,我一個人懂了,希望大家懂,這也是慈悲心。那麼,我(就對他)說,你寫吧寫出來一起答。結果他一寫出來,我說你已經自已有了答案。
他(的問題)說,“思想思維也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比量,這個意思是否是由於我們的身心物質等等都由於阿賴耶識所生起的這個道理這個邏輯而來的?”對不對?好!我說你本身就是答案,對了!那就不要我來解釋了。(師問下面)不過我剛才念他這個所提的這一道,是這樣講的。但是要注意哦,聞者自負,言者(自負),言語的責任、說話的責任自已負責,這是我說的,這樣我要自已負責起來。
不過又說回來,回到一般所講唯識道理,多半把這個,譬如說現在前五識的這個,前五識說:“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現量的境界,不屬於比量,也不是非量,你注意哦!就是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身體,這叫前五個識,你注意哦,我再說一道哦,我們的眼識,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識,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學名詞叫根。我們現在名詞,眼睛是視的器官,看東西的器官;耳朵是聽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頭嘴巴是嘗味道的器官,身體是感覺器官。這是簡單地說。拿現代觀念還要加上,這個感覺的器官,拿現在醫學裡叫——現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身體依醫學的立場是九大系統——所謂骨骼的系統,這個身;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又要分類,中樞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學講修證非懂科學不可。當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現代科學常識,一定要有。我也不懂科學,我一看許多同學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今天談修證講佛學,太可怕了!不可能。
比如說,細胞是個系統,荷爾蒙又是個系統,比方講人體的內部(學醫學就知道)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所以醫學分類、科學分類那麼嚴密。哦,這是腸胃科主要醫生,他最後專門研究消化系統去;這是一個肺病的專科醫生,他醫學都學過了,最後是專研究到呼吸系統去。那麼這許多的學問知識,在佛學唯識學裡都屬於“身根”。
所以今天你們青年同學要承先啟後,弘揚佛法的文化,乃至(融會)古今中外東西(方文化),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經很差勁了。因為我還沒有時間進去過科學去。我相信我有這個頭腦,因為很多學科學的同學乃至到了他的專業的大問題解決不了,結果問我。我有這個經驗,問我我(開始)什麼也不懂,我說你把你那門(專業知識)給我上課講,講完了,你的關鍵在哪裡(我就知道了)。(他就講)這個地方我怎麼樣試驗都進不去,我說你這樣一來(試試看)?哦!他進去了。他說老師你怎麼知道,我說我也不曉得(一笑)。因為(是)你告訴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學的哦。
這個地方就給你講證明,一個思想、學識,我們人的生命裡頭的慧力、智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曉得去應用。這是附帶說的。
現在我們講的這個三量的道理,剛才提出來這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屬於現量境。那麼我們眼睛為什麼——你看,因此告訴你們,像催眠術——現在我講了就是傳給你們法哦!照密宗就叫傳法哦!拿密宗就不得了了,這樣每一個法,不曉得你要磕多少頭拿多少錢。我現在都把它叫科學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許多修持,現在研究佛學,要想證得這個身心道理,的確可以設計物理的機械,幫助人,(使人)容易昇華、超脫。
譬如密宗、瑜伽(yoga)、後來的催眠術——世界上催眠術是yoga裡面脫出來的一支;那麼乃至道家,中國的道家,很多是利用光來修的方法。譬如人假設對著鏡子對著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剎那之間就空了。但是要明師指導哦,吩咐一句話啊,不指導很危險,也許人就精神分裂了,業識就走了。這一剎那空了,他是利用什麼?這個眼識現量,眼對著明。你們大家可以試驗哦!
把眼閉起來,突然張開對著前面,意識不加上分別,也不管它前面是個人也好、什麼也好,這一剎那是眼識的現量。
等於那個照相機,我們把它一架上,對準那個景象,照相機後面有個人,這個人不按(快門)下來,這照相機永遠對著那個景象;我們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機,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機所相對的現象。那麼眼睛看到東西,馬上我們曉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所以你說,好,現在告訴你,意識的現量,有許多人比如禪宗的參話頭、淨土宗的唸佛、密宗的修唸咒子啊,又結手印、又搖鈴鼓、又觀想,意識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識忙極了的,又唸咒子“轟隆轟隆”,又結手印,這個指頭彎過來、那個指頭彎過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這是花了供養了,這是茶了給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鈴子鈴鈴鈴、咚咚咚,腦子要觀想:幾個頭哦……忙活完了,那個意識累到極點,一下來以後啊,意識疲勞了,就擺出意識現量。意識現量一擺出,哦!呈現了!禪宗也如此啊。那麼一般人認為是:“啊!悟了!”空了。
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學禪修道,這裡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學禪的,他就講,禪宗有三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禪宗所謂破關哪,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這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麼稀奇。
那麼我們現在講,假如破初關,我過去的經驗,隨時要你破就破初關,把你引到那個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們也懂一個道理了。比如說打坐以後我們這個身體上,氣脈發動,有個觀念很重要,你們浙江有兩個同學日記上都寫出來,很嚴重的問題。什麼任督二脈啊、奇經八脈打通了……你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麼稀奇,這不是道啊!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為一般人覺得:哎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們是中了武俠小說的亂講(的毒),就是拿武俠小說來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為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現狀,延緩)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所以氣脈通流不過是身根與身識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
譬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氣脈都在通的呀!你們注意哦,每一個人任督二脈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麼你說我怎麼沒有個東西在流動的感覺呢?那因為你的意識用在某一個追求觀念非常緊的時候,影響了身識的神經也緊張起來,緊張起來自然感覺到有個東西在轉動。這個東西一轉動反轉來影響你的意識,“啊!這個東西好!”意識進入了另外一個現量境界上,是誘導性的進步。就是這個道理。不是不對,也是對。
但是,你認為任督二脈都通了,或者奇經八脈通了,乃至於密宗講三脈四輪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錯了!這個將來給你們講,講到那一部分再詳細告訴你們。
所以第六意識的現量是這樣一個東西。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禪師,古代許多的禪師充其量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歷代的禪師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為教理不通。唯識是非通不可的,有這樣嚴重。
所以現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識,你看玄奘法師在偈頌第一個,性境,前五識屬於性境,它屬於現量不屬於比量。因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前五識是現量。
所以你假設一個人修持懂了這個理,不管你……,你坐起來就是傻拉瓜唧坐著都可以,你的意識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別的作用,你身體坐久了,這個現量自然起變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體起變化,剛才譬如提到奇經八脈、任督二脈乃至身體內部到了某一個氣脈、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這裡,身體內部是亮的,發各種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認為得道了!(那)你這一觀念錯了,就屬於外道哦!雖然不屬於魔道,卻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個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樣(身體)內部發亮。至於這個是什麼境界呢?這是五蘊裡的“受陰”境界。“受陰”是什麼呢?就是感覺,還是感覺範圍。這個感覺的東西哪裡來?感覺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
懂了吧?這樣懂了吧?尤其明光(師呼人名)啊,你要特別注意呦!你是學科學的,對這個課要很側重,我希望你特別注意哦!要挑起這種擔子來哦!
這個都屬於這個境界——這是受陰。那麼這個五陰同唯識的關係太嚴重了,將來再說。現在我們暫時把現量的討論到這裡為止。所以說你要整理這個講稿恐怕很難哦!(上次你們要整理)要很邏輯的啊!
第二關於性境。要注意哦,唯識有三境,哪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三境。“三境三量”是唯識名詞,剛才上面“三量”已經介紹了。
這個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現在我們用原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明顯地告訴你,直接告訴你,所謂直指人心見性(一笑)。
他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
性境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阿賴耶識的功能所變出來的。
換句話說,進一步(講),我們這個四大、所有的身體、前五識這個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現的。
所以我們要死以前,把這個好的眼睛捐掉的時候,這口氣沒有斷,腦神經沒有毀壞,趕緊就捐了。當然有一點點痛苦,這是菩薩道,犧牲了,給後面人用,這個好的眼睛挖出來馬上冰凍。這是假設說已經死亡的人,一個眼睛,為什麼接到好人上面還起作用?一個學科學的問你學佛的,這是什麼道理?講物理的,唯物哲學就是物理,因為它眼神經細胞在沒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麼請問,你所謂靈魂、心性、這個意識作用哪裡去了?在哪裡?馬上要告訴你哦!
這個禪宗、唯識學裡頭都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古人也已經問過。一條蚯蚓、一個蛇,把它斬成三節或者兩節,那個蚯蚓把它一剁三節,它兩頭都在動,請問:本性在哪一頭?
一條蛇,把它剁成三節,它的尾巴、中間、頭都在滾,尤其是毒蛇,很靈的蛇,你把它剁成兩節,那個頭馬上跑了,那個半節的蛇頭它會去找藥,把草藥找來以後,這樣接上,自已把自已兜攏來就好了。雲南白藥就是這樣發現發明的。
那個雲南人到山上採藥,因為割草藥把蛇給割斷了。結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後嘴裡含了草來,自已把自已這麼一放(那麼)一放,兩個身體(這麼)一兜,那條蛇等一下又(能)走了。喲!他很奇怪!這是什麼東西啊?那個採藥的人啊,腦子一動,又去找到這個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斷,砍斷了後那個頭就又跑去找藥,一找來他就把它(藥)搶下來。所以發明雲南白藥是這樣來的,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你說這蛇、蚯蚓,怎麼講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問題,唯識答覆你很簡單:這叫做“餘命未斷”。餘命——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沒有完全分開。也就是說,一個物理的作用——餘力未斷,我們把電風扇的開關關了,可是電風扇還要轉動好多圈它才停。一個東西旋轉很厲害的時候、生命活動很厲害的時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話,它生命還要旋轉一下,最後才完全靜止。這在物理的道理是“餘力未斷”,生命意識的道理呢?是“餘命未斷”。所以人一死了,別的地方(還沒有死),意識(先)死亡,我們要死的時候第一個——迷,腦子迷糊了、心裡迷糊了,意識先死亡。前五識性境還死得比較慢。尤其這個時候他的餘識還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賴耶識。說白了(阿賴耶識)我是這個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阿賴耶識。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這是生命。
當然這一段還要詳細地分析呦!所以真正的佛學是個大科學。你們要注意,光是在那裡辦刊物,所以我反對辦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塵、六根六塵,倒來倒去的,就是那幾桶水——不要再講了,講了幾十年已經夠煩了,聽都懶得聽了!現在要向科學裡頭進軍,要懂得這個。
所以前五識性境,阿賴耶識呈現變的。好!那麼我們懂了是這個樣子。普通顯教講四大皆空,一講了四大皆空啊,我們下意識有個註解,就是——很討厭!很討厭的東西。對不對?那麼再加上小乘的見解不淨觀、白骨觀啊,把它看得一毛錢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見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薩道自已把自已傷害,出了一點血,是犯菩薩戒的、犯殺戒的。因為你這個肉身就是菩薩身。假設你一旦悟道成佛,它就是個肉身菩薩,那麼我就是個肉身菩薩,我自已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已洗澡洗下來的那個洗澡水不能馬上倒,自已還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們覺得很可笑,一點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淨;第二,你本身那下來的東西,它是壞的呀?也不是壞。為什麼?它做肥料,會幫別的、其他的生命又成長了。腐朽就是神奇,所以化腐朽為神奇;神奇也就是腐朽。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錯啊!六塵也不惡啊!所以禪宗祖師講,“六塵不惡,便同本覺。”(原文在三祖《信心銘》: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六根有什麼壞?用不著空哪一面——取一面,舍一面啊——不取不捨。“六塵不惡,尤同本覺。”它是自性所變的性境。所以依菩薩道來講,等於中國的《孝經》上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你看曾子著《孝經》,看起來那麼愚腐,(其實不然!)
換句話說,你愛惜自已的生命,也就是愛惜父母,也就是愛惜菩薩。它是性境所呈變,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為什麼四大皆空?這四大是不值錢的啊?!——非常值錢!
所以他是報身佛啊!因此要修報身啊!
好!性境。
怎麼是“獨影境”呢?“獨頭意識”所發生的(境界)。“獨影意識”裡頭有個“獨頭意識”,也叫“獨影意識”,注意啊!這兩個名詞翻譯不同,是一個東西。“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我們現在西方文化裡頭心理學研究的,“下意識”也翻譯叫“潛意識”。現在的心理學只到這一步。實際上於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識他都沒有懂。現在的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潛意識”不過是隻懂得“獨影(頭)意識”而已。
怎麼叫獨頭、獨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夢的時候那個意識,那個夢就是“意識”的變化,但是夢的境界叫“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為什麼獨一個頭?只有意識在動。因為你眼睛沒有動,這個眼睛還閉著睡覺,耳朵也聽不見外面的東西。可是在夢中你也聽見其他的聲音——那是夢中的聲音,那是夢中的看見、夢中的感受、夢中的吃東西味道也很好,夢中的前五識都在動,跟第六識配合起來,這個是叫“獨影意識”。第六意識單獨放出來,不靠我們現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做獨影、獨頭意識。我們在夢中——,這個“獨影意識”、“獨頭意識”你們注意呦!特別注意!(卷二終 2007-04-11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