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風吹識浪”,能夠成就一切東西。所以我們的業力構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構成,把心意識這個道理非要徹底研究通不可。
比如我剛才叫這位同學出來講,前五識的“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個我們就要作實驗。
怎麼叫“合三離二”?我們的眼睛看東西,看見東西,照唯識來講九個因緣才能看見,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經,有眼識,有光,再加上空間,要有距離――空間嘛,這樣才能看見,要有個空。這個空是有相的虛空――空間。如果這樣眼睛這樣(師做動作)沒得空間,眼睛就看不見。所以眼睛(看東西)要空。
耳朵只要八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間。那麼哪三樣要合攏來才能起唯識作用?呼吸,鼻子,鼻識要呼吸,進來給鼻子來碰到、合攏來。鼻子需要合攏來,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所以這個鼻子只要七個因緣。嘴巴要吃東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個因緣。身體的感覺(也只要七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有了空間反而沒有感覺了,必須挨攏來才有感覺。身體譬如說,我們陳教授坐在這裡,陳教授我說我錐你一下,因為我們兩個有距離有空間他不會感覺。必須要錐到身上才曉得感覺。
所謂“離二”,眼睛跟耳朵必須要空間的。鼻識,舌識(嘴巴)、身識要“合三”――這三樣要合攏來。“合三離二觀塵世”。你看世上的人們只曉得自已哎呀我會想我會感覺,愚笨,他不懂。“愚者難分識與根。”唯識這個識在哪裡?難道它是神經作用嗎?既不是神經又不是細胞又不是什麼,這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我們感覺神經啊反應、細胞在反應,這是根源。這六根六體上的根,不是識。識,它起作用是靠神經啊、細胞啊,是靠生理的機能啊,靠那個東西的後面有個東西,叫做“淨色根”。像是洪醫師,我們大醫師在這裡給你們上醫學的課。我從擴音器聽到洪醫師跟你們同學的論辯,再三告訴你“淨色根”是什麼東西。洪醫師上去告訴你們“淨色根”是什麼東西。這個“淨色根”。
“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俗話說神經的細胞也不是了。這微妙的很吶!“五識”要靠這個東西起作用,等講到這裡再討論。那麼今天我們還沒有進入正題。
首先跟大家講,我們這一次動機,為什麼要研究唯識法相與中觀?中觀又是一個問題。求證的、修證的功夫,唯識是唯識、中觀是中觀。換句話說唯識法相的學問是世親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這個系統;中觀般若是龍樹菩薩這個系統。這兩個綜合起來才談修持、修證。
那麼因講了這個序論,說為什麼這次要研究這個,然後對於現代人類文化衰落,等於現在人,文化、整個的文化是個空白。我們怎麼樣對時代文化思想,挑起一個良心上的責任,如何自已來求證這個東西,尤其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那麼第三,我們才順便討論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經》,還有這兩天我找我們那些管出版的同學趕印,趕快來印這個《成唯識論》單行本的原文,大概下個禮拜可以印出來。我們大概這一次的方向是走這個路線。
所以希望你們諸位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背來。前五識,它三首詩,這三個偈子。他把八識分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他都有三首偈子,前面兩首偈子是講那個識的作用,後面一首是講怎麼樣修證到這個識境界變成證道的境界。
比如我們前面前五識的頌三。前五識,就是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身體等。這首偈子: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請你們注意,大家修持,我們坐在這裡打坐,為什麼身體沒有辦法忘掉,丟不開?受這個肉體的限制。肉體的作用,前五識――眼、耳、鼻、舌、整個的身體,前五識。你要能夠修持到變相,色身都轉變了,整個把這個肉體能夠修持變成空了——“唯後得”,要得到後得智的。菩薩到八地以上才能轉。“果中猶自不詮真”,果位上的羅漢沒有辦法把身體變得了。但是這個身體不是另外的物質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見果位羅漢轉了內在的意識以為“心”轉了,實際上肉身沒有轉啊!還是沒有轉了整個的身、心。是“果中猶自不詮真”啊!他對於真如道理還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立刻把肉身就轉了,前五識。“圓明初發成無漏”證得無漏果。
“三類分身”,然後這個肉體可以千百萬億化身出去,度眾生。“三類分身息苦輪”,可以化身在地獄、化身變畜生、化身變惡鬼,才能夠度一切眾生。“三類分身息苦輪”。每第三個偈子都是講那個識證果的境界,都告訴你了。
只是我們大家一般現在講唯識啊,因為學者講唯識不敢碰後面這個偈子啊!韓老師講,不要說沒有修定,連打坐都不會打,打坐兩條腿翹起來還可以頂住下巴的,他還敢講“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所以唯識法相是(講)求證的,不是空洞地講理論,是佛法的中心。我們今天就到這。
重要的序論向諸位要討論,先報告,不過後來經過再三的考慮研究,我們這次要講唯識學的這個序論,在大家研究的這個熟悉、熟練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難。因此,我想放到中間或者放到後面我們來做討論。現在發現,我們同學們,甚至於外來諸位居士們關於八識、唯識的《八識規矩頌》還不清楚,還不深入。那麼,後來我們這一次的《成唯識論》的困難增加了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只好犧牲一兩次的時間,把這個《八識規矩頌》再要講一道,簡單地講一道。至於這裡的住院的同學們,《八識規矩頌》這一次講完了,希望(學得)非常仔細哦!不但將來口試隨時能夠答得出來,筆試都能夠默寫背得出來,不是為了學問,是為了自已修證的,有極需用的道理。
總之關於這個唯識方面,有兩個觀念要認清楚。佛學裡頭之所以有唯識這一門學問,這是佛過世以後八九百年之間,等於我們中國歷史的東晉時代、兩晉這個時間,整個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幾百年的修習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國歷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這個時代,經過玄奘法師的細心的翻譯,把它構成了中國唯識宗的一個大系。這個也就是整個的佛法,顯教、密宗,甚至於說各宗各派,包括世間法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學問。
尤其是現在,現在文化整個沒落了,甚至於說中外各個宗教哲學都在破產的狀況中。幾乎人統統被唯物的思想——儘管不懂唯物思想,因為科學的發展,工商業、科技的發達,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這個環境中。少數各方面講精神玄學的,乃至精神科學的,如何脫離物質世界,而能夠找到人的生命的本來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亂。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識的瞭解都非常重要。為此就有兩個道理:我們曉得要研究唯識,就要依據一個主要的論著,所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這部書在佛學裡頭、佛經《論》部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課程,一般講修持的同學,我希望都不要放過了。《瑜伽師地論》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現在一般講巴利文的後代的梵文翻譯。在英文裡叫yoga。所以經常說一般人以為學這個動作啊,打坐啊,練身體這個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e2)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這些動作啊、打坐的姿勢啊,這叫做身yoga,身體的身。還有唸咒語是聲yoga,修聲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沒有了,所謂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國來了,就在佛學裡頭——這部《瑜伽師地論》。
講到這個說明,我們要注意的,瑜伽我們為什麼翻譯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裡頭,這個一般人修持,拿中國話來講:修道的人。這個道不一定講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它),這個道是個代名詞。在印度來講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a1)。攏總叫修道就是瑜伽(jia1)。那麼真正一個人,專門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e2)師”,不叫yoga,叫瑜伽師。實質上中文翻譯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jia1)”了,叫“瑜伽(qie2)”,所以中國的佛經裡頭有“瑜伽(jia1)”“瑜伽(qie2)”兩種念法。換句話說,“瑜伽(jia1)”就是yoga了。這是一個修道的總稱、統稱。一個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e2)。瑜伽師,就是說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個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個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際,到達如何證小乘羅漢比如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薩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裡頭分成了十七章的範圍。所以叫作“瑜伽師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層一層,這個層次,這個“地”代表層次,所以是《瑜伽師地論》,一共有十七地。
那麼假設你學佛的觀念不要搞錯了,大乘菩薩分十地,為什麼《瑜伽師地論》分十七地?不是的。他這一部的著作裡頭就是分十七個步驟,說明了由一個人如何到達修持成佛,要成就這個階段分十七地。
那麼,所有唯識宗,《瑜伽師地論》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論。把印度的佛學,由釋迦牟尼佛起,顯教、密宗各個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統統攏裝在內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學必須要研究這一部書。它是真正的佛學大綱,也就是真正的佛學概論。
那麼,所有的唯識的道理是《瑜伽師地論》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說明,是唯識。前面“五地”,分成哪個“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這個作用――五識身相應地。“相應”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麼樣子相應、互相感通感應,這個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識地,意地的在《瑜伽師地論》裡包括最多了。我們特別注意這句話。就是“意”,我們這個能夠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識地這個唯識所形成的,唯心唯識。
那麼後面三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個“尋伺”的道理,這兩個字古代的翻譯(這個我們先報了,免得他等著寫黑板),還有“有餘依地”、“無餘依地”。“有餘依”就是說證得涅槃的,如何“有餘依”、“無餘依”。那麼這樣合起來,這幾地,它唯識討論的,這五種最重要。至於說中間,所講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在黑板上寫了啊)。“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錯了的,不是聖境,他以為是定。也有敘述,分析得很精詳。“有心地”,怎麼叫有心?“無心地”,禪宗經常說證到無心,怎麼樣是無心?說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的道理在哪裡?那麼《瑜伽師地論》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來研究唯識,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不要說研究到滾瓜爛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幾乎看得你會不懂了。第一文字的關係,文字的翻譯特殊;第二太科學化了,邏輯的層次太嚴密了。
尤其我們中國人的頭腦不大喜歡搞邏輯,大致上是醬油跟醋倆差不多。所謂指頭一舉就開悟了,這個中國民族很歡迎;究竟悟了沒有悟不知道,反正當成悟了——“啊,這個很好!”所以那麼分析的精詳是不大歡迎的。不大歡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說這個民族缺乏了邏輯科學的頭腦,也就是劉教授前天也講得缺乏,我們大家慣性地,並不是我們沒有。沒有經過這個教育嚴格的訓練,數學的頭腦、科學頭腦太缺乏。第二呢,我們的天生有一點麻煩,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們要注意,真正講修持,尤其對現在這個時代、未來的時代,《瑜伽師地論》是更重要。
這個《瑜伽師地論》十七地一百卷同華嚴經一樣的多,比華嚴經還多,華嚴經只有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有兩種,一種叫六十卷的華嚴,先期的翻譯;後期翻譯完畢的叫八十卷的華嚴。可是《瑜伽師地論》是一百卷,講卷數本書更多。
那麼《瑜伽師地論》這一部書道理、重點在哪裡?講修持。“修持”名詞在唯識學叫做“證成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不過這些名詞希望大家最記得“證成道理”。證明的“證”,成功的“成”,修證完成,這個道理——怎麼樣修道,能夠證到這個道。不是觀待道理,也連帶著觀待的道理。這都是唯識學的名詞。
什麼叫觀待道理?觀,就是觀察;待,就是相對的。換句話說,證成道理是功夫,觀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講唯識學有些是觀待道理,在邏輯上分別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來,這個觀待道理配合這個證成道理,事跟理兩個真合起來,那是非常難的,非常非常難!因此我們一般後世以來研究唯識學多半落在講觀待道理上,所以能夠把唯識學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學密宗、學禪、學什麼,觀待同證成道理配合起來幾乎很少。
比如我們曉得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學禪。禪,都曉得基本上達摩祖師吩咐的是依《楞伽經》為印心根本。《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主要一部經,也是禪宗的主要一部經。換句話說,各宗各派都離不開的,這一部經。那麼,它重要的是在證成道理,修證完成。那麼,同時密宗呢?學密宗的人對於《瑜伽師地論》、楞伽、華嚴等等都非要徹底瞭解不可,不然密宗學起來很危險,多半學成外道,學成魔道。說學成外道是很客氣,學成魔道是很容易。
為這些道理,所以我們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一定先弄清楚,這是初步的,等於說學唯識學,它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玄奘法師因為唯識學,講唯識有那麼地困難,所以他翻譯了這些(經典)以後,以自已的心得、瞭解,再把唯識的大綱的綱要,簡要——不是詳細地——簡單的要領,歸納又歸納,所以他作了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想,《八識規矩頌》大家現在手邊都有,就是這個《楞伽大義今釋》上面有的。《八識規矩頌》有個《貫珠解》,就是幾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識的居士範古農,稍加簡單明瞭地註解,他這個注得比較更簡單更要好。諸位假設沒有書的,在座有書的可以跟他換一個位置,幫忙一下,沒有書的找有書的旁邊去坐一下。
那麼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他把八個識分成四個部分。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給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麼我們曉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師為什麼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作偈子呢?這個就是學唯識首先要了解的。唯識學認為一個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結果成佛,不像別的宗派說,把人——譬如說我們普通人都聽到禪宗是空的,或者說學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這個觀念很錯誤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麼人的見解?是我們一般人自已下的註解,不是佛說的註解。佛經上很少找到說“空了就是佛”,沒有這個話。這是一般人自已對佛學錯誤的見解相傳。況且你還空不了,沒有修空了的。
那麼怎麼樣能夠空?這個空這個問題,依邏輯來講,什麼叫做空?空有很多種啊。譬如說這個虛空也是空的。譬如講,我們現在拿唯物的思想來講,一個東西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沒有這個人。那麼這種這樣叫做空嗎?這個空在佛學叫做“斷見”,斷掉了,這個東西沒有就沒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種。拿般若經來講,空,一直連下來有十八個空。你說“空了就是佛”,哪一個空啊?拿我們來講,空間也是個空。理性觀念上對於這個東西沒有了也是個空。沒有了是絕對否定了。沒有這東西就是沒有。
那麼拿我們意識境界閉起眼睛來,覺得腦子不大思想,清清淨淨地、迷迷糊糊地,那個自已認為也是空——這是你意識境界,是你第六意識的現狀,並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認為這是空,你大錯而特錯了!如果這樣認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來腦子越白痴了,會糊塗了,將來什麼東西也不會想。所以依佛經(講)的果報,坐起來迷迷糊糊,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什麼感受,坐在那裡,以為自已是空,坐久了,他生來世是變豬。變成頭腦沒有思想的東西。不要說他這種,假設一個人在(這樣的境界)——統統哦!以為我自已這樣空——坐久了,三年以後,你文字都不會寫了,什麼都想不起來,思想非常遲鈍。這不是空。這是意識停留在一個無記位,喪失了記憶力。你意識可以把自已喪失,造成喪失記憶力。所以偷懶的人、不肯用腦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來。這個腦筋是越用越出來,它不用了以後,它慢慢就變成什麼智慧也沒有,一天就是這樣(師示)懶洋洋的,就會到這個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已整天腦子靈光出不來,慧力出不來,可以說前生你就是這一類的頑空境界坐慣了,所以腦子會笨,思想會混亂。我講腦子是借用的名詞哦。
所以佛法不承認這些亂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後來又批駁。
所以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只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只是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為四智,這時凡夫成佛。轉識成智,這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為四智,轉識成智。
所以玄奘法師以八識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寫三首偈子,他所以寫了《八識規矩頌》。頌就是佛教文學,非詩非詞,又像詩、又像詞,是印度的文學的韻味與中國文學詩詞的韻味的參合攏來一種變體,所以在佛經裡經常有頌、偈,這是印度文學、佛經文學與中國詩詞文學參合的變體的一種作品。
那麼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禪宗裡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為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象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是這個道理。
那麼,現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先把這個《八識規矩頌》瞭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痴。”所以有些同學我要你們背啊,你覺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說是你,我認為背書的記憶力比你們都高明,當年我要背這個的時候也很花時間。因為它不是詩詞,很拗口。但不論用什麼方法,你必須要把它背來。這個背呢,不像詩詞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來。這個東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來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總想讀詩一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用感情去背,絕對背不來。
現在我們提到前五識這個偈子,看下面註解——“性境現量通三性”。我們先講這幾個名詞。我們先拿現量這個名詞來講,這個名詞必須要講一道,因為有許多新進的同學,好象也有聽過也沒有聽過,一看,聽這個課很吃力的,所以……
唯識學有三量,這個“量”有三量,這個名詞必須要記得:現量、比量、非量,這三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詞,在三量以外還有個“聖教量”。
我們曉得,這個現量,“量”是什麼東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範圍”,也可以說它內涵的意思,拿邏輯來比方,量是這麼一個意思。[斷錄]
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映象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呈現出來。好了,我們曉得現量是這樣。
那麼現量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三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為說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就是我們譬如講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念咒,什麼都沒有,這一剎那一擺的時候,心裡頭什麼都不去分別,這一剎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裡頭沒有思想,可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講我們參禪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譬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唸佛唸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著了?——不是睡著,很清醒。那麼心裡有別的雜亂思想沒有呢?——沒有;雜亂思想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那麼這種現量的境界,參禪的,修密宗的,乃至於是這個唸佛,經常會呈現。實際上有時候人,普通一個人乃至一個寫文章的文人,一個藝術家也經常碰到這個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有時候下筆啊,筆拿著,呆住了,好像怎麼……沒有思想了。可是說,前面一個人過來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車子是否聽見了?——聽見啊!什麼都知道。知道以後,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很輕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到達了這裡,加上自已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麼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註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於比量,沒得現量。
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
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麼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麼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為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麼。不過有許多人因為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為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家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於比量。)[斷錄]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麼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於做人,我經常,因為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系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於比量。
實際上,我們這個現量,第六意識,那麼,我們加上——唯識學講到這裡,我們現在講的唯識、我的唯識了,就是告訴大家,經典上所有,包括哪一個經啊……太麻煩了,簡單明瞭告訴大家。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這個道理。
所以你們這個,在我們住院的同學聽唯識,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聽,大概你們這個課程下來,你們的思想智慧要開了。不用心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地方處處(要用心)。所以要給你們開邏輯的課,就是訓練這個思想的觀待的這個頭腦習慣。
剛才因為我講到這裡,我說嚴格地講,意識的現量也屬於比量,有一位同學坐在後面在點頭,因為他已經領悟到了。那個當時一念清靜,你只要曉得這一念清靜,認為這就——“是的!”,這個“是的!”這一念已經落入比量了。“是的!”這一點頭,對待的道理就出來了。(這是現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著這個三量的講解。
至於“非量”呢?“非量”有幾個解釋。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多好,乃至於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怎麼高明,統統在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講了一句話:“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講),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意識現量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無所謂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這個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那麼至於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一種思想,一個人或者是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的牽其走,或者是心裡非常高興、非常悲哀乃至於想自殺,乃至於有時候高興起來,“幾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飲思吞海”,渴時海水說不準也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狂欲上天”。這種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說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說輕點是“非量”。我們拿這個三量先作介紹。先來研究意識的(三量)。
所以這個三量,我們現在是講唯識名詞介紹,有個範圍,啊。這個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識學進一步講呢?我們現在介紹的,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來說明這個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這問題來了。
這個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麼樣飛、風怎麼樣吹、水怎麼樣流,乃至我的身心怎麼樣活著,這一切滿眼永珍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先插進來一個問題。所以學唯識宗的批駁什麼《楞嚴經》啊,批駁其他經典。那麼其他經典也一樣,《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裡頭,“如片雲點太清裡”。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在你心體裡頭、在我們自已心性的本體裡頭,不過萬里虛空當中的一點雲那麼(微小)。你看他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何況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還依虛空所生呢!整個的十方世界還包含在虛空裡頭。就是說,這個文章反過來:整個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陽在這個虛空裡頭。但是,佛說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性本體裡頭,不過是萬里青天裡頭一點灰塵而已。就是說我們的心量有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