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1章 太子之位

朱淵心急如焚地踏入寢宮,一眼便看到了躺在床上面帶微笑的琳琅,以及她身旁那個剛剛降臨人世、正閉眼酣睡的小王子。

琳琅的眼神裡充滿了慈愛與溫柔,彷彿整個世界都圍繞著這個小小的生命在旋轉。

朱淵走到床邊,先是深情地望了琳琅一眼,隨後輕輕地伸出手,溫柔地為她擦拭著額頭上的細汗。

他的動作輕柔而細膩,彷彿怕驚擾了這份寧靜與美好。

琳琅感受到了朱淵的關懷,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輕輕地轉頭看向朱淵,眼中閃爍著母性的光輝,輕聲說道:“陛下,您給孩子起個名字吧。”

朱淵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低頭看了看小王子,那張稚嫩的臉龐上彷彿寫滿了未來的希望與夢想。

朱淵想了想,然後緩緩開口:“就叫他‘瑞軒’吧。‘瑞’寓意著吉祥如意,希望他能一生平安順遂;‘軒’則寓意著高遠、博大,希望他能胸懷天下,成就一番事業。”

琳琅聽了朱淵的解釋,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她輕輕地點了點頭,說道:“瑞軒,真是個好名字。陛下,您真是有心了。”

朱淵看著琳琅和瑞軒,心中充滿了幸福與滿足。他輕輕地握住琳琅的手,溫柔地說道:“琳琅,你辛苦了。為我們朱家誕下了如此優秀的繼承人,我真是太高興了。”

琳琅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淚光。

她輕輕地依偎在朱淵的懷裡,感受著這份來自心底的溫暖與幸福。

無論未來有多少風雨與坎坷,只要有朱淵在身邊,她就無所畏懼。

...........

朱淵那句“為我們朱家誕下了如此優秀的繼承人”,在寢宮內悄然迴盪,卻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周圍的太監、宮女和太醫們神色各異,心中暗自揣測。

難道這就選定太子了嗎?

太監們低頭垂目,不敢妄言,但心中卻暗自盤算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可能帶來的宮廷格局變化。

宮女們則交頭接耳,她們雖身處深宮,卻也對這等大事充滿了好奇。

太醫們則相對冷靜,他們深知宮廷鬥爭的複雜,不敢輕易表露心跡。

然而,最讓眾人擔憂的,還是皇后那邊。

按照祖制,皇后誕下的龍子才能被正式冊封為太子。

如今,香妃琳琅雖為朱淵誕下麟兒,但並未得到皇后的正式認可,這太子的名分便顯得有些微妙。

..............

香妃產子的訊息如同春風一般,迅速吹遍了皇宮的每一個角落,也傳到了朝堂之上。

吏部尚書李澤邦、禮部尚書方泰賢、兵部尚書金肅、工部尚書裴行儉以及宰相蘇山泉,這些朝廷重臣紛紛聞訊而來,他們的目的簡單而明確。

要向皇帝朱淵諫言,封這個孩子為王爺,而非太子。

他們之所以如此堅決,皆因這個孩子並非皇后所生。

按照祖制,只有皇后誕下的龍子才能被冊封為太子,這是為了維護皇室的血脈純正與皇權的穩定。

而香妃雖受寵,但她的身份畢竟只是妃子,所生的孩子自然不能享有太子的尊貴地位。

蘇山泉更是皇后蘇向晚的父親,他對這件事的態度尤為堅決。

在他看來,維護皇后的地位與尊嚴,就是維護整個蘇家的榮耀與利益。因此,他帶頭向朱淵提出了封這個孩子為王爺的建議。

“陛下,香妃誕下龍子,實乃我大周之福。但祖制不可違,太子之位當由皇后所生的龍子來繼承。因此,臣建議陛下封這個孩子為王爺,以示恩寵,也符合祖制。”蘇山泉言辭懇切,語氣堅定。

蘇山泉的話音剛落,李澤邦便緊隨其後,附和道:“宰相大人所言極是。祖制乃我朝之基石,不可輕易動搖。若因一時之寵而壞了規矩,恐會引起朝堂動盪,不利於陛下您的統治啊。”

方泰賢也點頭表示贊同:“臣也認為,太子之位應當慎重考慮。香妃雖受寵,但她的孩子若被封為太子,恐怕會引起後宮和前朝的不滿,對陛下您的聲譽也有所影響。”

金肅則更關注朝堂的穩定:“臣作為兵部尚書,深知軍隊對於國家的重要性。若太子之位不明,恐怕會引起軍隊的動盪,這對於國家的安全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裴行儉則補充道:“臣雖掌管工部,但也深知朝堂之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太子之位若定得不當,恐怕會引起各方勢力的爭鬥,這對於朝堂的穩定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群臣紛紛附和,表示贊同蘇山泉的建議。

這件事不僅關乎皇室的血脈與尊嚴,更關乎朝堂的穩定與臣子的立場。一時間,朝堂之上議論紛紛,氣氛緊張而凝重。

朱淵坐在龍椅上,聽著群臣的進言,心中五味雜陳。

這些大臣們並非無理取鬧,他們的建議也並非沒有道理。

但看著躺在寢宮內、正安然入睡的瑞軒,他的心中充滿了不捨與疼愛。

這個孩子是他與琳琅愛情的結晶,是他心中的寶貝。

朱淵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諸位愛卿,朕明白你們的心意。但瑞軒是朕的孩子,朕自然希望他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至於太子之位,朕自有主張。爾等不必再議。”

群臣聞言,紛紛低下頭,不敢再言。

但他們心中仍然擔憂,擔憂這個決定會給朝堂帶來不必要的動盪與紛爭。

然而,看著其他幾位尚書紛紛表態後不再多言,蘇山泉卻仍舊不肯罷休,他再次向朱淵進言:“陛下,臣深知您寵愛香妃,但太子之位關乎國本,不可輕易決定。臣懇請陛下三思而後行,勿要因一時之喜而壞了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朱淵聞言,輕輕一揮衣袖,示意群臣退下。

群臣見狀,紛紛低下頭,不敢再言。

他們知道,朱淵已經做出了決定,他們再勸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