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頭髮絲的直徑大約是0.1毫米,可見竹絲的直徑有多麼誇張。
那時候可沒什麼機器,也沒有顯微鏡,頂多有個放大鏡。
所有工序全部手工完成,對老師傅的手藝要求相當高,沒有幾十年功力根本做不出來。
靠的就是手上的那點功夫,這是真正的技術活。
“竹絲扣瓷,真正的難點在竹絲的製作,百斤慈竹只出八兩絲,要保證每根竹絲都足夠細。”
“所謂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才可以為良。”
“慈竹最好選兩年生左右,生長在陰面,表面沒有明顯刮擦痕跡的。”
“之後經過刮青、破竹、晾曬、炭烤、去節、分片、刮片、分絲等數個環節才得到能用的竹絲。”
觀眾們陣陣驚訝,光一個材料就這麼麻煩,怪不得竹絲扣瓷會一度失傳呢。
只是把碗摔碎的話,隨便買個套子套上去就行了,幾塊錢一個,誰還去買竹絲扣瓷呢?
非遺之所以失傳,很大一個原因是被現代化的工業產品平替,甚至是超越,價格還更低廉。
從價效比來說,非遺工藝品的確不如流水線的產品。
但它也有自己的優勢,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是多少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果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未免可惜。
陳路一邊講解,一邊操作起來。
“這一步叫刮青,去掉竹子表面的斑點和汙漬,同時判斷竹子的好壞,有蟲蛀或者暗傷的直接放棄。”
竹子放在石桌上,手中刻刀上下翻飛,表面竹青被快速剝落。
“接下來是破竹。”
刮青完成的竹子立在一旁,用破篾刀將其從中分開。
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按照竹子粗細比例均分成合適的等分。
【看主播劈竹子真的是種享受啊。】
【確實,整個過程非常解壓,感覺身上的壓力一下子就沒有了。】
【我本來想跟男朋友大吵一架的,看了幾分鐘瞬間不想吵了。】
【或許這就是非遺文化的魅力吧,比那些修牛蹄的直播間解壓多了。】
【不行,我要在主播的直播間睡一會。】
看傳統手工的製作,就是有解壓的效果。
“竹子還不能用,要經過木炭火烤,把竹子裡的水分全部蒸發出來。”
陳路把劈好的竹篾架在烤架上,控制好火候,原本青綠的慈竹一點點變成紅色。
“顏色烤成這樣就差不多了,放在一邊等竹子自然冷卻。”
現在這個氣溫,竹子冷卻是很快的。
拿出小刀,把多餘的竹節部分去掉,否則會影響美觀,也不好製作。
陳路拿出破蔑刀,把竹子分成薄片去掉竹黃。
竹片均勻分開,一點點地變細變薄,但離頭髮絲還有很遠的距離。
“分絲揉絲抽絲,這三個步驟是讓竹絲足夠細的關鍵,必須要格外小心。”
陳路手下不停,不敢有一絲懈怠。
用衝到把刮好的竹片分成粗細均勻的竹絲。
分好的竹絲用手從頭到尾揉開,讓竹絲尺寸保持一致。
最後是抽絲,把分好的竹絲用竹夾夾著,放在刮刀上從頭至尾受力均勻。
用手輕輕抽出,反覆幾次,方可成絲。
陳路舉著一根竹絲對著鏡頭展示,引得觀眾們陣陣驚訝。
【好傢伙,這竹絲可真夠細的啊。】
【我以為陳哥說跟頭髮絲差不多是吹牛的,現在看來真沒吹!】
【難怪說百斤竹只出八兩絲,剛才一節那麼長的慈竹,就剩下了這麼點竹絲?】
【非遺產品真的個個都是專屬華夏的奢侈品。】
【讓櫻花的那個米飯仙人來看看,什麼才叫匠人精神?】
看著細如髮絲的竹絲,陳路輕舒了一口氣。
從工序上來說,竹絲扣瓷不如古法徽墨和油紙傘的步驟多。
但製作的困難程度卻一點不少,甚至說更難一些。
必須要將竹絲做的足夠細,才可以開始竹絲扣瓷的製作。
初學者想做出頭髮絲般纖細的竹絲,沒個一年半載根本不可能。
這在眾多的非遺傳承裡都算難的那一種。
所以竹絲扣瓷曾經失傳數次,在國家的支援下才得以重現,就是因為太難了。
反觀古法徽墨和油紙傘,其實從未真正失傳。
一節節青綠的慈竹化作淺紅色的竹絲,平鋪在石桌上。
“好了,只剩下最後一個步驟,扣瓷!”
陳路活動了一下手指,只是這麼一會,他就覺得指頭有些酸。
那些老手藝人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難以想象。
【終於到最後一個步驟了,我都等不及了。】
【陳哥抽絲的過程好助眠啊,我差點睡著了。】
【扣瓷就是把竹絲扣到瓷碗上吧,這個過程應該很簡單。】
【你確定嗎,為什麼我覺得並不簡單?】
【肯定不簡單啊,陳哥復刻了這麼多的非遺,有一個簡單的嗎?】
陳路搖了搖頭:“扣瓷的過程也並不簡單,甚至比抽絲更加困難。”
“抽絲雖然繁瑣,但只需要你有足夠的耐心。”
“扣瓷就不一樣了,這是真正的純手工技術活,製作過程全憑一雙手和一把刀。”
“時至今天,也沒有任何的機器能參與制作。”
他取了一個白瓷碗,開始編制起來。
細如頭髮絲的竹絲,一圈圈纏繞上去,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碗。
“扣瓷的難點在於,竹絲的長度有限,編制過程要不斷接入新的竹絲,還要保證每根竹絲緊緊貼著瓷身。”
“大師編出來的竹絲扣瓷,雖然用到上千竹絲,卻看不到任何的接頭,接頭之處藏而不露,渾然天成。”
“要做一個完美的竹絲扣瓷工藝品,非得有十多年的功力才行。”
陳路聚精會神,不敢有絲毫分神。
抽絲的過程中失誤,直接放棄不用就好了。
扣瓷的過程卻是容不得失誤,牽一髮而動全身。
觀眾們跟著緊張起來,大氣都不敢喘。
以挑壓方式編制,暗紅色的竹絲一圈圈纏繞在白瓷碗上。
起底,翻底,翻頂,鎖釦,不斷接入新的竹絲,竹絲做成的外衣漸漸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