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章 關於辨別家族業力和如何擇姻親

看一個地方的風水最簡單辦法是看這個地方的草木繁盛否,動物是吉獸否,健康活潑否。

與此對應,看一個家族接下來是否興盛富足,要先看家裡男丁壽命及健康狀況。男丁是天地之間陽氣的最直接表徵(男人屬陽,陽是剛強的,也因此首當其衝,是脆弱的)。

但看是否能持久地富足下去,則兼看家族中女人的身心狀態。

男丁狀況是家族陽氣的外應標誌。女性則是陰氣的外應。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平心而論,既不去重男輕女,也不重女輕男。

陰陽平衡,男女狀態都不錯,家族才會長盛不衰,福德綿長。

而“好”字是由女與子一起組成的。有女有子,女子皆安,方為好。

具體來說的話,觀察人世間,從古到今,一個家族若是隻生女兒,連生幾個,在古代甚至於七八個,這個家族如果富,很容易富轉衰。

若是窮,則窮更甚。

一連生女,固執求男,若求得,此男很可能沒出息,或者敗家子,或者身體有病怏。比不如女兒們。因陽衰之家實難以生出好兒郎。

而這樣的家族,整個家族中,男丁身體狀態往往較差,會有早夭(低於60)例子,病痛較多,或有吃喝嫖賭等惡習,是敗家子,日子不去好好過,更不用說積德行善,光宗耀祖了。

此為陽氣不足,要廣做善事,勤修德行。

但不要以為只看男丁就可以了。

還是那句話,不要重男輕女,也不要重女輕男。

若是一個家族裡面,全是男丁,兄弟姐妹們每一個求生女兒皆求不來。窮人家兒子多,娶妻難娶,富人家娶妻雖容易,但婚後妻容易多病災,該家族陽盛陰衰,那麼這個家族氣場過亢過烈,剛猛易折,所謂亢龍有悔,久則必敗。且很容易是一敗塗地。

窮人家,雖窮,但兒孫滿堂,無論男,還是女,無論兒子孫子還是女兒孫女,或者兒媳孫媳,都很健康,氣氛和睦,是該家族“氣”在上漲。家族不久後必現盛況。

若一發財就出事,尤其男丁,說明家族業力嚴重(陰氣轉重)。族人在陰間過得不好。

一定修善積德,扭轉時局。

不然這個時候倒黴的會往往先是男丁,因陽氣首當其衝,先出症狀。

為子女結姻親,記得學會觀察對方家族這些特徵。

爭取結到善人家。陰陽平衡,共修善業。良性迴圈。

而覺照自家家族的業力狀況,也以此方法來衡量。

但應注意的是,這些知識點不是為增添心中恐慌的,更不能用於惡意貼標籤。所有被稱之為智慧的知識,都是心中懷善,才能辨明陰陽,趨吉避凶。

不然就像小孩子拿了大刀,傷人傷已。

所以不要諱疾忌醫。內心中正,客觀評價,對於自身及外界有了客觀觀察與瞭解後,對症下藥,逐步改善。

大家都是盼著日子越過越好的。方法對了,也一定會越過越好。

陰盛陽衰,是衰敗的開始。

陽盛陰衰,即便繁盛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也好景不長。

陰陽平衡俱好,方會長久完滿。

若陽衰陰也衰,當勤懺悔,《地藏經》,《解冤拔罪妙經》等等佛道經典是必修功課。

這些經典的力量,可極其快速高能猛烈地超拔罪業。

若是情形安好,可不借助佛道經典,在日常生活中檢點身心即可。是為暗合於道。

但若情形不妙,一定勤修佛道。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利器。是迷途中的導航臺,是落難者的庇護船。是大雨傾盆中的傘與屋。

珍重之,勤習之。定能破迷開悟,否極泰來。

但這樣家族出來的孩子,往往會排斥正道,無信仰,無善惡觀念,渾渾噩噩,甚至大放厥詞,忤逆成性,惡習累累……

業力深重,旁觀而愛莫難助。

不得不為之嘆息。而進而警惕自身。

而家族和個人衰敗,很多是從嫖娼開始的。

因何?

萬惡淫為首,淫其實是“過度”的意思。萬惡淫為首,可以解讀為萬惡是從“過度”開始的。

過猶不及。

過度了,陰陽就失衡。

“精滿不思淫”,人體陰陽失衡,慾望就會盛。

開始胡思亂想,尋花問柳。開始不走心,只走腎。

而那些誤入風塵者為何人?

前面有篇文章《關於凶宅,吉宅,關於人身》中說,每個人體都是一座房子,都自帶風水。

風塵女皆是家族和個人世界能量一片低迷混亂陰沉,陰陽氣皆衰者。

就算在抖音搔首弄姿者亦是如此。

色情片中男女更如此。

氣場混亂汙濁下沉。

觀看了他們就是跟他們結了緣,就會受他們氣息干擾。這豈止是一般不良場所可比擬,這是瀰漫了淫邪貪婪等極其低頻氣場的——畜牲道餓鬼道與地獄道在人間的表徵。

聖人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之語。一眼看過去,烏煙瘴氣。沾惹上,自身氣場能不受染著?

不可不慎!!!

學會觀察自身當下身心狀態可以準確瞭解到自已的業力情況。

使得修行事半功倍。

願世間有緣皆剛柔並濟。

一個剛柔並濟的人是趨於完善的人,可得富貴與長生。

一個剛柔並濟的家族可得興旺發達與長長久久。

一個剛柔並濟的國家、世界,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作為個人,自身陰陽平衡,是指具男人一面,也有女人一面。

當面對女人人群時,展現大丈夫大氣磊落不拘小節的一面

當面對男人人群時,發揮細膩包容共情的一面。

頂天立地,又虛懷若谷。

若有偏頗,一時做不到,找能與自已互補的人事物,取人之長短,補已之短長。共生共存。也可平安長久。

但其實世間萬物就是這樣執行的。

本就如此。

不用去刻意去說與做。道法自然。這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