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若不是你提前和我解釋明白,我都要以為,那廢帝劉辯真給你託夢了。”
董白十分感慨。
“咳咳,妹妹,你要學的還多著吶。”
劉辯老臉一紅。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關鍵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才能打動人心。”
董白點點頭:“可託夢之言,畢竟無憑無據,公主能相信嗎?”
“她信也好,不信也罷。”劉辯輕輕一笑,“這只是個打消她疑慮的藉口,即便再拙劣的藉口,都比沒有藉口要好。”
“她是個聰明人,如果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和我們合作。可她與我們有血海深仇,不管是用來說服她自已,還是用來說給外人聽,這個藉口都必不可少。”
董白聞言,若有所思。
半晌,董白笑道:“哥哥,有你在,真好。”
六姐妹一行回到相國府門前,看到荀棐站在門口等待。
見到董白回來,荀棐緊繃的眉頭瞬間舒展開來,上前一步,一拱手。
“渭陽君,棐等您多時了,家父請您過府一敘,還請賞光。”
董白見是此人,也不願搭理,便縮回識海深處去了。
劉辯抬頭看了看天色,日頭已經偏西,此去恐怕就要在荀府吃晚飯了。
“按日頭算,姐妹們陪我也有兩日,且回家去休息一晚,莫要讓家人擔心。”
劉辯溫和一笑,依次拍了拍眾人手背,眼看呂雯還打算說些什麼,忙道:“這是本君的命令,勿要推辭,明日再來當值。”
說罷,劉辯擺了擺手,上了司空府派來的小轎,珊瑚和親衛步行跟隨。蔡琰等人見確實不需要自已,也各懷心思回家去了。
司空府距離相國府不遠,劉辯到府前下轎,只見荀府大門洞開,眾多丫環僕役分列左右,以最高規格迎接渭陽君到訪。
“哥哥,何必如此聲勢浩大?”
劉辯微微搖頭,一臉不快。
荀棐賠笑道:“渭陽君造訪,乃是鄙府盛事,自然要講些規矩,不能失了禮數。”
劉辯點點頭,邁步前行,不時朝著兩邊點頭微笑。
高達80點的魅力,瞬間融化了所有丫環僕役的心,原本他們心中還有些怨氣,如今全部消散,只留下豔羨與驚歎。
入得正廳,荀爽鬚髮皆白、老態龍鍾,正端坐席上。
劉辯上前一禮。
“小女子董白,拜見荀公。”
荀爽眼神渾濁,嘴唇蠕動了片刻,只是微微點了點頭。
“渭陽君,棐兒說你想見老夫,如今見也見了,若是無事,就請自便吧。”
荀爽將頭偏向一邊,但顫抖的手早已出賣了他的內心。
“父親。”
荀棐大驚,上前一步,想要說話,卻被劉辯伸手攔下。
劉辯直接跪倒在地,行了大禮:“荀公當世大儒,小女子懵懂無知,懇請拜入荀公座下,忝列門牆。”
荀爽擦了擦眼角,緩了緩,道:“她不會說這種話。”
“敢問荀公,他是誰?”劉辯面露茫然之色。
“沒什麼,一位故人罷了。”
荀爽擺擺手。
“渭陽君,請起吧,老夫年事已高,已經不再收徒。況且相國是袁氏故吏,你也算袁氏門徒,又何必拜入老夫門下?四個月前,老夫尚且躬耕田畝之間,實在與你無助。”
荀棐面露焦灼之色。
“荀公不願,小女子也不敢再求,只願執弟子禮,伺候荀公一日。”劉辯俯身再拜。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這道理太過淺顯直白。
荀爽終於忍不住,老淚縱橫。
當年因為自已逼迫,採兒自殺,一直是心中不可言說之痛,如今採兒又回來了,還願意親近自已,實在是不可想象。
荀爽一遍又一遍告誡自已,眼前之人,音容笑貌都與採兒不同,況且轉世之說本就是虛妄,但,每次看到那清澈而堅定的眼神,自已的信念就會被沖垮,毫無抵擋之力。
荀爽,作為荀子傳人,儒學大師,自然是不相信什麼輪迴轉世之說的。
可還是鬼使神差,收下了渭陽君董白,作為自已的關門弟子。
這訊息甫一傳出,立刻在公卿士族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有辱罵荀爽晚節不保的,有譏諷荀爽老而無德的……
當然,絕大多數人還是保持了沉默,因為荀爽輩分極高,不是他們這些人能夠品評的。
太傅袁隗倒是挺高興,畢竟董卓是自已故吏,又是自已招入京城。
眼下局勢已脫離自已掌控,唯一希望就是能保住身後名節,現如今有荀爽替自已頂風頭,總算是可以稍微喘息一下了。
司徒楊彪對此倒是並不在意。比起荀爽的奇怪行為,他更對異軍突起的渭陽君感到恐懼。
短短几天時間,此人身上發生眾多變化,從一個深居簡出的弱女子,忽然變成炙手可熱的渭陽君,還得到荀爽授業的名望加持……
若此人是男子,扳倒董卓,豈不是遙遙無期了嗎?
看來自已還得蟄伏,繼續觀察形勢。不到最後關頭,弘農楊氏絕不押注。
身為女子,劉辯自然不便在荀府過夜,陪著荀爽吃過晚飯,又將隨身玉佩留給荀爽當做信物,這才回到相國府。
【恭喜宿主,S級人物荀爽,對您的好感度提升至79,請再接再厲!】
劉辯輕嘆一聲,79好感也不錯了。
荀爽似乎將自已認作了早逝女兒荀採的替身,但畢竟身為潁川荀氏的當家人,在家族和自身情感面前,孰輕孰重還是分得清的,絕不可能輕易效忠某人。
不過,這就夠了,只要確保荀爽,不會積極反董即可。
要不然一堆S級以上的大佬,誰知道能想出什麼計策,自已雖然有著歷史經驗的加成,也真不一定能防得住這些人。
剛回到府中,便有侍者迎上來,說董卓在書房等自已。
劉辯苦笑一聲,這也真夠忙的,不過,這也是好事,這說明自已距離真正的權力越來越近了。
來到書房,董卓居上,身後站著呂布。
左側跪坐著李儒、賈詡,右側跪坐著王允、蔡邕,幾人正在激烈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