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探索“日月有數”奧秘的日子可真有意思。部落裡的那些年輕人啊,對我的教導那簡直就像小饞貓盯著美食似的,眼睛亮晶晶的,恨不得把我講的日月知識一股腦兒全塞進他們那充滿好奇的小腦袋瓜裡。
不過呢,時間一長,我就發現些古怪事。你瞧,部落房子有大得像宮殿的,氣派得很,彷彿能住下整個部落的神仙;也有小得像雞窩的,感覺一陣大風就能給吹跑咯。食物呢,有時候那可是堆成小山,看著就讓人滿心歡喜,覺得能吃上個十年八年的;可有時候又少得可憐巴巴,好像大家都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我就嘀咕啦:“這裡頭是不是藏著啥神秘定數呢?”
有一天,我把大夥召集到部落中央空地。我站在一塊大石頭上,扯著嗓子喊:“嘿,各位親!我這腦袋瓜最近一直在琢磨,咱部落房子大小、食物多少這些事,是不是有個‘大小有定’的規律在搗亂?”
阿牛那傢伙撓著頭嘟囔:“姜強,你又在搞啥怪?房子和食物不就看咱的本事和運氣嘛!”他那模樣,就好像我在說什麼天方夜譚一樣。
我腦袋搖得像撥浪鼓:“非也非也,這裡面學問大著呢!就說蓋房子,咱可不能瞎蓋,得考慮人力(T)、材料資源(d)還有居住需求(q)。這就是定數,知道這些,就能算出目標價值(L=Tq/d),只有符合 L/T=q/d=1 與 q/L(社會生產率)=d/T(個人生產率)時,才是既要追求公平又實現效率的陰陽平衡喲。這公式可厲害啦,就像部落裡的神奇魔法,不僅管蓋房子,勞動生產、交換、分配、其他消費,甚至捕獵、軍事、修煉都用得上。”
勞動生產
部落裡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摸著鬍子問:“那勞動生產咋說呢?”他那一臉的疑惑,就好像在探索一個神秘的寶藏。
我嘿嘿一笑說:“就拿種地來說吧,要是 10 個人(T = 10)去種地,可生產資料(d)只夠 5 個人用,咱還想收穫 20 個人工作量才能得到的糧食數量(q),這就像蹺蹺板歪了,肯定出問題。就像咱那次在新地種糧,沒算好,好多種子都睡過了播種的‘黃金時間’,結果那年糧食少得讓人心疼,感覺就像大地把糧食都藏起來不給我們似的。”
我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而且不同莊稼要求不一樣哦,種小麥像養嬌貴的寵物,人力需求少,但對土地肥力(d 的一部分)要求高。那小麥啊,就像是部落裡的小公主,得小心翼翼地伺候著。土地肥力不夠,它就不好好長,就像小孩子挑食一樣。種水稻就像伺候大爺,人力(T)要多,水源(d 的一部分)得足,不然想收好多水稻(q),那是白日做夢。”
“咱就說那春天吧,萬物復甦,那可是種地的好時節。咱得像個精明的掌櫃,按莊稼要求分配人力和生產資料。錯過了時機,後面再咋努力,產量都上不去。就好像你錯過了一班船,再等下一班,可就耽誤事啦。夏天熱得像蒸籠,莊稼要多喝水,除草也得跟上,人力(T)和工具(d)都得安排妥當,不然莊稼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焉了吧唧的。那時候,大家在地裡幹活,汗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流,就像下雨似的。”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力(T)得像戰士一樣充足,儲存空間(d)得像大倉庫,不然糧食發黴了,咱可就虧大啦。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冬天呢,外面冷,外面的活兒少了,咱可以在屋裡修修工具(d),再安排點人力(T)做手工活,像做衣服、織漁網,滿足大家生活需求(q)。在屋裡幹活,暖和和的,大家一邊幹活一邊嘮嘮嗑,其樂融融。”
交換方面
有人眨巴著眼睛問:“那交換呢?”
我眨眨眼睛說:“咱部落之間交換物品也得按這公式來。假如咱部落 5 個人(T)負責交換,咱有的東西(d)價值相當於 10 個人的勞動成果,可咱還想著換回價值 20 個人勞動成果的東西(q),這就像用小石子換大寶石,不平衡啦。就像咱以前用好多珍貴獸皮換人家普通陶器,就是沒考慮這‘大小有定’,簡直是腦袋犯糊塗。”
“而且物品價值會變哦,就像咱部落的鹽,生產工藝改進後,同樣人力(T)生產的鹽數量(d)多了,交換的時候就得機靈點,調整咱想換回糧食的數量(q),不然就像把寶貝當破爛賣了。這就跟在集市上討價還價一樣,得有眼力見兒。”
“季節也會影響物品價值嘞,冬天食物少,咱儲存的糧食(d)在交換中就像金子一樣值錢了,用少點糧食(T)就能換更多其他東西(q),像皮毛做冬衣。那時候,大家都把糧食看得緊緊的,捨不得輕易交換。夏天水果多得像星星,咱就可以拿水果(T)去換些生活用品(q)。大家提著一籃子一籃子的水果去交換,那場面可熱鬧啦。”
分配方面
又有人問:“那分配呢?”
我清清嗓子說:“分配勞動成果也得按規律來。比如說咱收穫了一定量食物(d),要分給 20 個人(T),按平均算每人期望食物量(q),要是不按平衡原則,把大部分食物給了少數人,那其他人不得像被搶了糖果的小孩一樣鬧翻天呀。”
就像有一次,我們打獵收穫了很多獵物,但是在分配的時候,負責分配的人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實際需求(q)和勞動貢獻(T),導致一些家庭得到了過多的食物供給(d1),而有些家庭同樣作出貢獻的卻沒有足夠的食物供給(d2)。結果那些沒有得到足夠食物的家庭就對分配者產生了抱怨,部落裡的和諧氛圍被打破了,這說明了分配者,要麼,是以公謀私德不配位,把分配權力拿來當人情,要麼,就是對管理本身的無知了。
“除了食物,工具、住所這些資源分配也一樣。夏天熱得像火烤,咱要多給部落成員分點水(d),還要把防暑的草藥分給在太陽下幹活的人,不然他們得變成烤紅薯啦。大家喝著清涼的水,抹著防暑的草藥,心裡別提多感激啦。冬天呢,就得把更多保暖的皮毛(d)分給老人、小孩和身體弱的人(T),讓他們像小企鵝一樣暖暖和和過冬。看著老人和孩子們在溫暖的皮毛裡笑得那麼開心,我這心裡也暖洋洋的。”
捕獵方面
部落的獵手好奇地問:“那捕獵呢?”
我手舞足蹈地說:“捕獵的時候,人力(T)、捕獵工具(d)和期望捕到的獵物數量(q)關係可大啦。要是 15 個人(T)去捕獵,可捕獵工具(d)只夠 8 個人用好,還想捕到需要 30 個人全力以赴才能抓到的獵物數量(q),那可太難啦,就像想用小網撈大魚。”
“就像咱那次捕野牛,陷阱和長矛不夠,人還沒安排好,結果大部分野牛都跑啦,只抓到幾頭,像跟野牛玩了一場失敗的遊戲。那時候,大家都很沮喪,覺得自已沒本事。”
“不同獵物得用不同辦法,捕兔子不需要太多人力(T),但得準備好多小陷阱(d),兔子太機靈啦,像個小滑頭。捕老虎這樣的大猛獸,就得好多人力(T)和厲害的武器,像帶毒的長矛(d)。那捕老虎的時候,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老虎傷到。”
“季節不同動物習性也變,春天動物繁殖,咱得像個善良的守護者,少捕獵(T),可以抓點魚(q)或者採點野菜(d)。夏天動物到處跑,咱得像個聰明的偵探,根據動物蹤跡(d)安排人力(T)和陷阱。秋天動物忙儲存食物,活動多,咱就像個勤勞的獵人,增加人力(T)和工具(d)多抓點獵物(q)存著過冬。冬天有些動物冬眠了,咱就像個有經驗的獵人,抓不冬眠的動物(q),還要注意保暖(d),不然人凍得哆哆嗦嗦,哪有力氣捕獵,像個凍僵的冰棒可不行。”
“不過,除了按平均法則分配為基礎保證生存之外還要按貢獻分配。比如,有的人能力強出的人力(T)多,獲得的獵物多(q),那麼,他們應該相應得到更多的獎勵,否則,誰也不願意多出人力(T)付出,都出工不出人力(T),這樣會打擊人們的積極性,降低他們的期待值(L)。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個別能力(T)也是存在著差異性的,因此,按照個別勞動生產率(d/T)獲得相應的獵物(q/L)分配(d/T=q/L),使其個人的人力(T)對應期待值(L),這既然是符合多勞多得的表現。
而有些人由於能力(d/T)強本來在物質分配上可以獲得對應能力更多的比例(q/L=d/T),但是他們由於“知足知止"願意主動拿“富餘”的合理所得,出來讓給部落中的老弱病殘們需求的不足,“損有餘補不足”提高部落甚至聯盟整體的生存率,讓部落與聯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得到充足的延續,這也是德配其位的體現,部落應該在精神上支援與補償,比如,宣揚發揚他們的事蹟與提拔他們的地位,這也是一種平衡原理。因為,這種懂得‘天下為公'的人也是領導整體更大發展的未來領袖特質之一,部落這樣的人多了,整體的公平與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更加強大。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平均法則是保證生存的基礎,而貢獻分配則是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只有當人們的勞動成果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們才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為部落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到那些能力較弱的人群,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和支援,讓他們也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只有這樣,部落才能真正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走向繁榮富強的未來。能帶領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真正走向輝煌者,可稱之為‘聖人‘!”
軍事方面
部落的勇士嚴肅地問:“那軍事方面呢?”
我一本正經地說:“打仗的時候,兵力(T)、武器裝備(d)和期望的戰鬥成果(q)得平衡。就像咱有 50 個戰士(T),可武器裝備(d)只夠 30 個人用,面對強敵,咱想打敗敵人(q)得有 80 個裝備齊全戰士的戰鬥力,這時候貿然開戰,那就是羊入虎口。”
“就像咱以前和敵對部落衝突,沒算好就衝上去,好多戰士沒武器,只能空手和敵人打,傷亡慘重哇,像一群沒牙的老虎。那場面太慘烈了,我現在想起來都心有餘悸。”
“不同戰場和敵人得有不同安排,在山地作戰,兵力(T)得像撒豆子一樣散開,還得有適合山地的投石索(d),要是還按平原作戰的方法,那就等著吃虧吧,像在迷宮裡亂撞。要是敵人擅長遠端攻擊,咱不僅要有盾牌(d),還得訓練弓箭手,增加遠端攻擊力量(T),不然咱計程車兵就成了敵人的活靶子,像可憐的小兔子。”
“季節也會影響作戰,夏天熱得像在火爐邊,士兵容易中暑,得準備防暑藥品(d),行軍時間(T)也得安排好,不然士兵沒力氣打仗啦,像軟趴趴的麵條。冬天冷得像冰窖,得準備保暖衣物(d),作戰策略得像閃電一樣速戰速決,減少在外面凍著的時間(T)。”
修煉方面
一個年輕人眼睛亮晶晶地問:“那修煉呢?”
我神秘兮兮地說:“修煉的人數量(T)、修煉資源(d)和期望達到的境界(q)也得平衡。就像咱部落有 3 個年輕人(T)想修煉,可修煉資源(d)只夠 1 個人高效修煉,他們還都想達到很高境界(q),不調整的話,要麼像小孩搶玩具一樣為了資源打架,要麼修煉得慢得像蝸牛爬。”
“不同的修煉者天賦和體質(T)不一樣,對修煉資源需求(d)和期望境界(q)也不同。身體素質好、對內力有天賦的,就像武林高手閉關一樣,多花時間精力修煉內力功法(d),想成為內力高手(q)。對法術領悟強的,就像魔法師找魔法材料一樣,需要更多法術秘籍和特殊材料(d),想施展獨特法術(q)。咱不能用一個模子套所有修煉者,得像裁縫做衣服一樣,根據他們的特點找到適合他們的‘大小有定’。”
“季節對修煉也有影響嘞,春天大自然生機勃勃,修煉者心境也會受影響,這時候可以像花朵吸收陽光一樣利用這個特點(T)領悟和生機生長有關的法門(d)。夏天熱得人煩躁,修煉者可以像躲貓貓一樣躲到山洞或者森林深處這些陰涼寧靜的地方(d),調整修煉環境(T)讓心境平和。秋天萬物凋零,修煉者可以像哲學家思考人生一樣從這感悟中汲取力量(T)探索生死輪迴的奧秘(d)。冬天冷得刺骨,可以像勇士接受挑戰一樣考驗修煉者的意志力(T),這時候修煉耐寒功法(d),體質和意志力都能增強。”
咱部落的人慢慢都懂了“大小有定”這個規律,在各方面都開始調整啦。勞動生產上把資源和人力安排得妥妥當當;交換的時候機靈得很,根據市場和價值變化調整策略;分配上公平和效率都兼顧;捕獵、軍事和修煉也都根據情況靈活調整。
我笑著說:“只有各方面都陰陽平衡了,咱部落才能像棵大樹一樣一直枝繁葉茂。咱得繼續探索實踐,把這規律用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部落裡的變化越來越明顯。大家都在按照“大小有定”的規律辦事,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條理。在勞動生產中,再也沒有出現過人力和資源不匹配的情況,糧食產量穩步提高。交換的時候,大家都變得更加精明,總能換到最需要的東西。分配也更加公平合理,部落裡的爭吵聲少了很多。捕獵、軍事和修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在一次部落大會上,我被大家推選出來講話。我站在臺上,看著臺下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心裡充滿了自豪。
“親愛的部落同胞們,我們透過探索和實踐,找到了‘大小有定’的規律,並且將它運用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激動地說道。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完善這個規律。我們要讓我們的部落變得更加強大,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攜手共進,創造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我的話剛說完,臺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從那以後,“大小有定”的規律在部落裡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只有保持平衡,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而我,也將繼續在部落裡探索更多的奧秘,為部落的發展貢獻自已的力量。
但是呢,這規律也不是萬能的。有一次,部落突然遭遇了一場罕見的自然災害,洪水把大片的農田都給淹沒了,好多儲存的食物也被沖走了。按照之前的“大小有定”規律,在勞動生產和分配方面都得重新調整了。這時候,大家有點慌了神,不知道該咋辦才好。
我站出來說:“嘿,大家別慌。雖然這場災害打亂了我們原本的平衡,但我們可以根據新的情況重新計算定數。現在人力(T)主要得投入到抗洪救災和重新開墾農田上,材料資源(d)也得優先分配給修復房屋和製造抗洪工具。居住需求(q)暫時得降低一些標準,先保證大家有個安全的地方住。”
於是,大家齊心協力,按照新的調整方案行動起來。在抗洪救災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有些人力(T)在抗洪的時候受傷了,這就影響了他們後續的勞動能力。還有,一些材料資源(d)在洪水的衝擊下損失慘重,導致資源短缺。
我又琢磨起來:“看來,我們的定數計算得更加靈活才行。不能只盯著原來的公式,還得考慮這些突發的意外情況。”
我把大家召集起來說:“咱們得在原來的‘大小有定’規律基礎上,再加上一些對突發情況的考量因素。比如,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要預留一部分人力(T)和資源(d)作為應急儲備。而且,在計算目標價值(L)的時候,要把這些風險因素考慮進去,讓公式變得更有彈性。”
大家聽了我的話,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我們又對“大小有定”的規律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經過這次災害的考驗,部落變得更加團結了。大家也更加明白,“大小有定”的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和最佳化。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部落又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比如,附近出現了一個新的部落,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生產方式。在和這個新部落進行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原來的定數計算在跨部落的交換和合作方面也需要進行一些調整。
我們和新部落進行物品交換的時候,發現他們對物品價值的衡量標準和我們不太一樣。我們原來認為很有價值的東西,在他們那裡可能並不那麼看重;而他們的一些物品,我們也需要重新評估其價值。
我和新部落的智者一起探討,試圖找到一個適合兩個部落之間的交換和合作的新規律。我們發現,除了考慮人力(T)、資源(d)和需求(q)這些基本因素外,還得考慮兩個部落的文化差異、風俗習慣等因素。
我笑著對大家說:“這就像是給‘大小有定’的規律穿上了一件新衣服,讓它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適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部落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們的“大小有定”規律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從最初簡單的在部落內部的應用,到後來在跨部落的交流合作中的拓展,這個規律就像一棵不斷生長的大樹,枝繁葉茂。
而我,作為這個規律的探索者和推動者,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註明:該價值公式又叫“價值槓桿原理”或者“萬能公式”,它是本人從易道邏輯的陰陽五行原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槓桿原理(標、本、權、重)最早記載是墨家經典。已經是數理邏輯實證過,統一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正在應用到生命科學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目前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上內容只是粗糙的簡單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