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縣城在洛河南部,白水河北岸,美麗的白水河從銅川蜿蜒曲折流經白水,從縣城西邊環繞著向南,在南橋拐了一個彎,再向東流去。
在縣城西北五公里處,有一座小華山。白水河自西北流經山下,山陡壁峭,山石屬青石崖,山上有大小不等的原始山洞。古時,人們依山修廟,塑神像,鑿石開路,設定鐵索,方可攀緣而上。其山形狀宛若華山,故名“小華山”。山上峭壁中空,洞穴天成。山上有齊雲洞,觀音洞,希夷崖等。齊雲洞,因高於雲齊而得名。齊雲洞下臨滔滔白水,對面有蔥蔥郁郁的樹林,山光霞影泉流曙色,盡收眼底。洞口有小石坎如缽形,泉常停滀而不溢。在此洞旁有另一洞,寬二、三尺,人可以通入,深曲莫測,從來沒有人敢進入。曾經有一群人舉著火把一同走 進洞裡,不到百步,就感覺寒風瑟瑟, 一陣冷氣直入骨髓,隨即就轉身逃了出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敢進去過。
在洞的西側,峭壁屹立,不可攀登,於是,就有一小橋繞山而行,上部有石崖叫希夷崖,中間有希夷臥像。希翼是毫州的陳摶別號,陳摶好山水,常遊於此,因而這裡的人們就追慕而雕塑其像。
小華山南二十米處的白水河上有一白龍潭。這裡崖石狹窄,河床之中有一巨石,大約一丈多高,河流沿巨石湍流而下,猶如瀑布,水沫飛濺,恰似冰霜,遠遠望去,就像白雞撲飛而下,下有深潭,故得名“白雞撲潭”。
潭大約方圓六丈許,約有兩丈深,水柱衝下,浪花翻起,潭中激流成漩,濤浪滾動,宛如白龍浮游,即使在酷暑炎夏,也有雪霜之氣。潭邊岩石曾有不少石刻,大多因年久月深不可辨認,唯有北宋元符年間題刻還清晰可辨:
“石聲之中聞漆水,寒雲影裡見青山。”
潭上建有龍王廟,據廟內碑記載,當年潭中曾出現白龍,故名“白龍潭”。清代進士邑人董獲麟有詩云:
一水冷冷晝夜過,
兩岸峭折觸盤渦。
涼颼蕩石雪翻浪,
皓月當空銀貯河。
清映荻花紋爛漫,
光涵柳絮影婆娑。
何當雪奮龍飛出,
雲雨瀰漫接素波。
沿河南下,到了白水城西南,此處溝深流急,河床呈槽狀,槽端水四丈多深,古時,這裡曾經為渡口。如今,當你在夜間路過此地,打遠就能聽見隱隱約約的划船聲。
明朝知縣莊瑋留下這樣的詩:
迢迢銀漢落城西,
雨後風前見遠溪。
寒色直飛青嶂曲,
濤聲高觸白雲低。
躍金咫尺煙波漲,
噴玉參差沸鼎齊。
為何源頭活潑處,
阿誰能不眼前迷。
站在西河寬闊的河床向北望去,河東邊高處,有一個突出的高原。高原的東邊有一個窄窄的溝,這個溝把高原劈成一個獨立的荒島。溝西邊就是寨子村。寨子村離城大約有二三里路,那裡住著二十來戶人家 ,種著河坡的層層梯田和荒島上貧瘠的坡地。雖然靠近白水河,卻三年兩頭是乾旱。寨子村有兩個環院,一個是上頭村,有十來戶人家,南北走向,坐東朝西。另一個是底下窯,底下窯裡是靠著溝邊鑿的土窯洞,圍著溝住著不到十來戶人。從上頭村子到底下窯裡要下一個坡,走過一個打麥場。從打麥場的西南角拐個急彎下到底下窯的窯背後面, 然後再向西下一個直直的陡坡,就到了底下窯的門前。門前就是溝稜,長著一人多高的棗刺,密密麻麻的像一道屏障擋在環院的前面。寨子村人家的土地大都在溝的對面和村子北邊,到地裡幹活需要從村子北邊繞過去。
宣統三年,那是一邊忙著收秋一邊種冬麥的時候,連著幾個月沒下雨,秋莊稼稀稀落落很不景氣,漫山遍野的柿子樹倒像火一樣燃燒著,這邊一團,那邊一片,給蕭瑟的秋景增添了活力。
高峻坐在柿子樹下,摘完最後一籠柿子,起身把地上的樹枝一一拾起,手腳並用折成短截放齊,再用藤條捆好,拿著擔子正要挑回。就見對面小路上,二虎推著螞蚱車向這邊走。看見高峻就把車子放在路邊,走了過來。
“峰五哥,摘完了?”
“剛完。你玉米也掰完了?就這兩袋子?”高峻站起身,看著二虎車子上的兩袋子說。
“完了。玉米棒子像毬大點, 一畝地就掰了兩袋子。走,給你捎上。”二虎說著就走到柿子樹底下幫高峻抬樹枝。
“那正好, 省得我擔。柿子也不大, 天太旱了,想曬些柿餅,也好換點糧食。”
兩人把柿子和柴火放在車上,用繩子繫好,二虎推著,高峻在前面用一根繩子拉著,“咯咯吱吱”地往回走。
“聽說又來催皇糧,打這點玉米都不夠墊牙縫。”二虎一邊喘著氣,一邊說。
“地裡打不下糧食拿啥交,我去年的皇糧還欠著沒交,今年也一樣,不是不交糧,實在是日子難過。”高峻說“嘴快掛槐樹梢了。當官的哪管百姓的死活。有朝一日,我要是當官了,就要為老百姓謀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