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客官稍等一哈。”小二應了一聲,進了廚房。
“少爺,你好餓嗎,剛剛不是吃了飯?”小五問。
沈阡陌搖一搖頭:“等一會你就知道了。”
很快小二便端來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白蘿蔔粥。
沈阡陌接過粥,用勺子輕輕攪動了一下,然後小心翼翼地取出銀針,將其緩緩探入粥中。
將銀針提離粥面,他緊盯著銀針的變化,但見——銀針瞬間變成了藍色,緊接著又轉化為了黑色。
“這試驗與婠婠證供在御書房中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樣!”他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激動。
“馬的,我終於找到你了。”
“這這這這……少爺,這粥裡有有有有有毒?”小五小六臉色蒼白。
“並不是,別吵吵,安靜。”
“唉!”
沈阡陌並沒有立刻下結論,而是擦乾淨,又重新做了一次試驗。
仔細觀察了一會兒銀針的變化,確認無誤後,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答案。
他喃喃自語道“果然是化學反應!可惜我化學考零0分,不然哪用糾結!”
“繼續。”
他再次向小二吩咐道:
“小二,請再給我準備兩碗粥,一碗是紅蘿蔔粥,另一碗是青蘿蔔粥。
聽著,這次要特別注意,切紅蘿蔔和青蘿蔔的刀不能是同一把,
砧板也要分開使用,絕對不能混用。
包括煮粥的鍋也同樣要分開,要洗的乾淨,
那洗菜的水也一樣,不能有任何的牽連。”
“客官……”小二臉有難色,奇怪望著他,這人真奇葩,想搞事麼?
“嘩啦啦!”小五豪橫扔了一把碎銀子:“愣著幹嘛?速度,去。”
“哎喲,這多不好意思啊!”小二搓搓手,手一探,銀子已經消失不見,賭王也沒有他的手快。
小六擺手叮囑:“記得嚴格!趕緊去。”
“一定一定!”
小二眉開眼笑轉身進入廚房,開始忙碌起來。
不久之後,兩碗熱氣騰騰的粥被端到了沈阡陌的面前:
鮮豔的紅蘿蔔粥,清新的青蘿蔔粥。
沈阡陌再次取出銀針,小心翼翼分別探入兩碗粥中。
在紅蘿蔔粥中,銀針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光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果然不出所料!”
而在青蘿蔔粥中,銀針也同樣沒有變色。
“果然如此!”
“應該是白蘿蔔粥中某種特殊成分與銀針發生了化學反應,紅蘿蔔粥和青蘿蔔粥中就沒有這種成分。”
這次對比試驗進一步證實了他的猜想。
那碗白蘿蔔粥沒有毒。
而是〔某物〕與〔銀〕產生了反應。
“小二,小二——”
“客官,又如何?”小二見三碗粥原封不動:“是不是粥不合口味?”
“不是。”
“小二,接下來我需要你準備十幾種不同的蔬菜粥,將廚房有的每種蔬菜通通煮一碗粥。
都要單獨切、單獨煮,絕對不能有任何的混淆。
切菜的刀、貼板,以及煮粥的鍋,都必須嚴格分開使用。”
“這……”小二傻眼了。
小五將一綻50兩銀子重重拍在桌面:“別傻狗一樣,機靈點。”
“好嘞好嘞!”小二雙眼放光芒。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廚房忙碌著準備各種蔬菜粥。
挑選了十幾種常見的蔬菜,如菠菜、芹菜、南瓜、冬瓜等,
每種蔬菜都按照刁鑽食客的要求進行了單獨的處理和烹飪。
一種種蔬菜粥陸續捧上,沈阡陌用銀針進行探毒。
他仔細觀察著銀針的變化,記錄下每一次試驗結果。
在試驗過程中,他始終保持著嚴謹的態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經過十幾個蔬菜粥的試驗後。
沈阡陌得出了最終的結論:
百分之百化學反應。
別的蔬菜粥中並沒有引黑的成分。
“想不做實驗,真踏馬的累!”
沈阡陌站起來的時候望著一大桌粥,笑了:“小二,給我送給外面的乞丐吃了。”
“好嘞,客官真是心善之人。”小二應了一聲,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唏噓不已。
外面。
“少爺,你現在打算怎麼救老爺?”
“承天門,聞冤鼓。”
小五小六大吃一驚“少爺,你要吿御狀?”
“沒錯,我要敲響承天門前的聞冤鼓,為父親洗清冤屈。”
“可是,少爺,那可是要冒很大的風險啊!那鼓一旦被敲,後果很嚴重,萬一”
“沒有萬一。”
“你有好辦法嗎?”沈阡陌打斷了小五的話,語氣冰冷:“我必須這麼做,不大白於天下,等大理寺一栽定,就不可能讓你翻案了!”
“少爺,你是想讓文武百官壓皇帝?”小六靈機一動。
“你腦子倒是好使,走,承天門——”
三匹快馬絕塵而去。
承天門。
那門前架起一面直徑1米八以上的超級大鼓。
沈阡陌頭上綁了一塊白布,上面歪歪扭扭用雞血寫了一個大大的:冤字。
在陽光下很刺眼。
“馬的,老朱忒奸詐了,那鼓錘放那麼高,大鼓又駕那麼離譜,小孩子矮一點的人根本就夠不著。”
沈阡陌走向那高大的聞冤鼓。
一把將鼓錘抓在手中,然後猛地一揮,重重地擊在了鼓面上:
“咚!”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鼓聲震天動地,將整個承天門都撼動。
“什麼?有人敲鼓?”一邊守值的官員被這突如其來的鼓聲驚動,帶著三名侍衛飛速趕來。
“何人擊鼓?有何冤情?”守值官員沉聲問道,同時示意侍衛們將沈阡陌圍住。
沈阡陌挺直了胸膛,揚了揚手中的訴訟狀紙:“我要告御狀。”
守值官員聽後,神色凝重,他明白膽敢前來敲響〔聞冤鼓〕的人,必定是有著極大的冤屈。
於是,他迅速將情況上報給了上級傳令宦官,
並讓侍衛們將沈阡陌帶至一旁,別讓擊鼓人溜走,等待皇帝的命令。
軍機英武殿。
大人物高坐。
四位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
六部大人:吏部尚書李禎、戶部尚書趙元、禮部尚書王璟、兵部尚書楊靖、刑部尚書陳瑜、工部尚書張儉。
朱元璋正在聊到北伐這事兒時。
“諸位,北伐是大明頭等大事,關係到江山社稷,朕的各位兄弟得擰成一股繩,把元廷那幫殘餘勢力給掃乾淨,讓天下歸一。這一仗,不光是為了咱們的臉面,更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安生日子。各位兄弟可得使出吃奶的勁兒,一塊兒拼了這場硬仗!”
徐達深以為然,拱拱手:“皇上,臣願領兵10萬北上,直搗黃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破其防線。”
常遇春聲如洪鐘:“萬歲爺,臣建議分兵兩路,一路主攻,一路策應,相互協同,以確保北伐順利進行。”
鄧愈想了想:“微臣以為北伐需注重後勤補給,籌措糧草穩住了,才能確保大軍無後顧之憂。”
湯和望著手上資料建議:“臣認為,應加強情報收集,混入細作,攻城時放火進行裡應外合。”
朱元璋不置可否,轉頭望向戶部尚書趙元:“啟東,糧草方面可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