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章 收編

大明皇帝打算放棄山西,甚至北方都要放棄。

吳襄是這麼認為的。

他認為皇帝打算南下。

包括李建泰這些人。

但是朱由檢不能說,告訴人們,皇帝打算放棄山西,放棄北方,這種事怎麼能說呢。

吳襄覺得不是問題。

不說就不說嘛。

先把邊軍收攏起來,還剩多少不清楚,總比沒有強,然後帶回去,按照皇帝的方式,挺好挺順利,商隊返回剛好有充足的運力。

吳襄是吳襄,吳襄不是皇帝,他不懂朱由檢。

朱由檢此次親征的目的之一,一定要把周遇吉弄回來。

不是因為周遇吉手裡的幾千兵馬,這幾千兵馬大多數是周遇吉在山西當地招募的新兵,如果周遇吉要帶著他們撤走,只怕大部分士兵會逃跑。

朱由檢也沒時間,更沒有能力去把這幾千新兵的家眷帶走,因為太遠了。

根本就沒打算去寧武關。

去了寧武關,如果被李自成得知,李自成一定會派騎兵追擊,要是被李自成的騎兵纏上,那真是玩砸了,滿盤皆輸。

朱由檢看重的是周遇吉的能力。

現在朱由檢最缺啥?

真正的將軍啊。

朱由檢親自提拔起來的七位遊擊將軍,全是初生牛犢,雖然是競爭挑選出來的,精神氣不錯,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代表初生牛犢能對抗老虎。

李彪,馬玄,李伯升,郭英,武震孟,李昌期,廖榮。

李彪是朱由檢最先認識和看重的。

如今擔任先鋒。

武震夢的勇衛營負責拱衛皇帝安危,不負責衝鋒陷陣。

然後是李昌期。

騎射最厲害的雖然是廖榮,而且廖榮也是京營里老牌校官,但朱由檢記得李昌期,雖然此人的名字只出現過一次,可他能千里迢迢從京城逃出去,一路投奔到南京,那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朱由檢更信任李昌期一些,因為此人能力哪怕不算優秀,也一定合格了,而其餘人的能力真實情況如何,朱由檢無法確定。

所以中軍的事務,實際上是李昌期在負責,吳襄掛名為京營總督,實際上是軍師,經常提出一些意見和看法,這是目前京營的模式。

出京城後第一日比較順利。

結果第二天,也就是今天白日發生的事,讓朱由檢感到了不安。

客軍規模的上升,已經嚴重威脅到主軍,根子上還是京營的問題,京營實在是太新,任何有經驗的將領都能看得出來。

強枝強剪,弱枝弱剪。

看得是主幹。

幹弱枝強,強幹弱枝都不行,必然導致問題。

想要不出問題,要麼強幹強支,要麼弱幹弱支,才能保持穩定,可弱幹弱支又會遭受外部的威脅,現在大明就缺乏穩定的環境,遭受外部壓力的威脅。

南明的問題,本質上就是幹弱枝強。

內鬥是一方面,壓不住軍隊也是一方面,軍隊淪為了軍閥,南明的軍隊自相殘殺的損失,遠比抗擊清軍的損失要大。

想要不成為傀儡,首先自己得有實力。

民心沒有。

君望也沒有。

現在撐起自己的是新軍,如果這點道理都不明白,朱由檢早就落入和李建泰一樣的境遇,前腳出京城,後腳就碰壁。

如何強幹呢。

朱由檢沉思起來,分析眼前的局勢。

李昌期只是校官。

還需要成長。

可沒有時間給他成長。

新軍不能一直是新軍,總是要進步的,否則以後怎麼辦。

除了上戰場的方式外,最好的就是能有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將親自訓練和培養,這樣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具備快速成長的條件。

周遇吉是最合適的人選。

可週遇吉不在眼前,還要找藉口把他調回來,剛好昌平總兵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只是爭分奪秒,這些日子也不能浪費掉。

皇帝身邊除了兩位內閣大臣以及官員們,還有大明交通院的官吏和商隊的幾名東家。

幾名東家是最忙的。

皇帝吩咐晚上犒勞全軍,商隊立刻奔赴各地採買。

昌平總兵李守鑅嘖嘖稱奇。

馬岱陪著他閒聊。

說起這件事,馬岱也覺得不可思議。

突然。

兩名令兵找到馬岱,告訴皇上找他,馬岱連忙跟了上去,剩下李守鑅發呆,雖然是堂堂總兵,不過大家都是落難的鳳凰不如雞,誰也別擺譜了。

一位總兵手裡的嫡系人馬連三千都沒有。

居庸關的兩千兵並不是駐守關城的守軍,而是整條防線上各處的軍士,並不屬於馬岱,名義上歸他統領,他手裡才幾百兵而已。

這樣的雜兵能有什麼用,也只能嚇唬下老百姓。

馬岱經過通傳,進入房間裡,裡面只有皇上一人。

朱由檢拉著馬岱坐下。

馬岱受寵若驚。

“馬總兵老家是陝西人吧。”

朱由檢語氣溫和。

“回皇上,臣老家是陝西榆林。”

“榆林好啊。”

朱由檢感慨,“榆林出名將,多少精銳出自榆林,如今榆林落入賊手,是朕的無能,怪不得將士們。”

馬岱連忙說道:“那些人世代沐浴皇恩,不思忠君報國,竟然投降賊人,皆是可殺之輩,無父無君之小人。”

這話罵的違心。

那些人不少是馬岱的親戚。

不過朱由檢卻是真心這麼認為。

“無論未來如何,如果朕有幸剿滅賊寇,光復大明,那些原來大明的將士們,朕不會追究他們,只要重新歸入大明,一切還是原來的模樣。”

朱由檢用得歸入而不是歸降。

馬岱大為感動。

“皇上能原諒他們,是他們的福氣。”

眼前的馬岱,朱由檢不確定大順有沒有派人聯絡此人。朱由檢認為應該是有的,大順軍裡不缺乏明軍將領,榆林這麼重要的地方投降了大順,怎麼會忘記榆林出身的馬岱呢。

李自成早就在京城周邊派了探子,探子如何傳遞訊息都被記載了下來。

朱由檢不相信李自成會忽略拉攏明軍將領。

他又不是沒有聯絡方式。

“朕還記得,馬總兵早年時,討伐流寇有功,朕親自批閱,一路提拔馬總兵,去年的時候,還在京城見過馬總兵,物是人非啊,一晃十七年了。”

朱由檢拍了拍馬岱的肩膀,“馬總兵辛苦了。”

馬岱徹底動容。

人生有幾個十七年。

他的發家史的確是崇禎朝。

馬岱深吸一口氣,哽咽道,“臣有愧。”

有愧什麼,沒有打敗敵人,還是有愧其他的呢?

朱由檢笑道:“朕現在手裡不缺兵,卻缺乏帥才,手裡的將軍也都是新人,缺乏經驗,朕希望馬總兵能擔負起責任,看在君臣之誼的份上,能否為朕分憂呢。”

馬岱面露糾結。

到了他這樣的年齡和地位,早已沒有年輕時候的幻想,皇帝既然單獨找自己,如此語重心長,必然對自己是很為難的事。

如果年輕二十歲,馬岱倒是會激動不已,認為有好事發生。

果然。

聽到皇帝請他出面掌軍,負責全軍之事,馬岱就明白了,換個角度而言,明升暗降,自己失去了手裡的兵權,雖然實際上才兩千人。

朱由檢真希望馬岱能接受。

雖然的確有分馬岱兵權的想法,此人是榆林出身不得不防,但也的確想要升他的官。

自己真缺將才啊。

手裡的雜號將軍們全是虛的,沒有實際經驗,吳襄倒是勝任,可他畢竟是吳三桂的父親,關寧軍實力已經很強了,雖然這個強是對比大明。

如果吳襄又負責統帥全軍,這個統帥並不是實際上的統帥,而是名義上的,皇帝親征,實權必然掌握在皇帝手裡,可多少會讓吳襄獲得對全軍的影響,不利於穩定。

思來想去,馬岱最為合適。

把馬岱摘出來。

負責指揮全軍,由他提供建議,還可以讓年輕的將軍們從老將軍身上學到經驗獲得成長。

等周遇吉回來。

周遇吉畢竟也是人,不可能把全軍毫無懷疑的交到周遇吉手上。

周遇吉為主,馬岱為輔。

兩人互相制衡,加上自己居中親自掌控,即達到讓新軍快速進步的要求,又能把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箭雙鵰。

本質上,周遇吉也好,馬岱也好,他們手裡兵馬太少了。

其實李守鑅也有經驗。

此人也算是老將。

可他帶來了三千人,這三千人什麼成分,朱由檢不太瞭解,不清楚李守鑅在這三千士兵心裡的影響力如何,所以被朱由檢劃掉了。

實力最弱的馬岱成為最合適的目標。

要是問的物件是吳三桂,他必然是拒絕的。

手裡有三萬人馬,比什麼不香?

哪怕皇帝也給不出交換條件。

馬岱手裡實打實才幾百兵,這才是朱由檢有信心說服馬岱的原因。

“馬總兵自己的兵可以保留,戰場上不能離開親兵。”

朱由檢接著補充道。

馬岱手裡的嫡系是幾百兵。

這幾百兵沒道理動人家的,馬岱聽到皇帝的話,內心終於鬆了口氣,不再猶豫了。

皇帝並不是針對自己。

既然如此,馬岱內心可以接受。

其餘的千餘雜兵丟棄不可惜。

私下說服馬岱,朱由檢才開始公佈訊息,並且接見昌平軍隊的將校,記得每名將校,也讓將校們記得皇帝,如果不是沒有條件,朱由檢甚至打算在內廷一樣,與每名士兵都打個照面。

實在是時間不夠,他還要剛去大同呢。

不能留在居庸關太多時間。

第二日一早出發。

忙碌了半夜的馬岱,對新軍的構成有了瞭然,並沒有做出新的改變,這讓李昌期升起好感,覺得對方認可了自己的佈置。

新軍近兩萬人。

三千人和商隊先行,然後是朱由檢和大軍,最後是京城的太子和後營。

除了勇衛營,其餘四衛營剛剛建立的時候,保留了許多的老弱,來自於御馬監,反倒是京營入宮被整編時,挑選出來的皆是青壯。

這幾百名老弱,按照李昌期的佈置,從四衛營篩選出來,分別留在沿途,取代原來的守軍。

比如鞏華城,白羊口。

居庸關是大關,防線很長,那些不重要的垛堡直接空置,只在主要的兵堡安置十幾名老弱兵負責維持秩序,然後吸收一些邊軍。

按照李昌期的做法,四衛營的兵源素質得到提升。

雖然過程裡必然有人不滿。

只要是變動就會帶來變化,有變化就會打破原來的平衡。

現在京營規模最大,實力也最強,連居庸關總兵也服軟,所以新的平衡逐漸建立,京營的威望得到貫徹,皇帝就有了威信。

主要還是錢糧管夠。

驛道上長途行軍,枯燥乏味,士兵們雖然辛苦,卻沒有人抱怨。

出了嘉峪關,離開了峽谷,第一日行軍六十里,進入榆林驛,第二日從榆林出發,道路兩旁是民田,百姓們已經開始挖溝渠。

開春了,田地裡淤積的水要儘快排出去。

農夫們握著鋤頭。

淤水排幹,這段時間等到好天氣,把田地曬乾後,農夫們會進行犁地,把土地翻一翻。

士兵們從道路上經過,沒有人下去民田,也沒有人貪圖近路敢踏入民田。

除了許多田地有溼的,也有軍紀的原因。

皇上特別下令。

擅入耕田者嚴懲不貸。

新軍的軍紀不錯,底子很好,這是馬岱得出的結論。

行三十里抵達懷來。

第四日行四十里抵達土木堡。

離京城才四五日的行軍路程而已,如果是騎兵,一兩日即可抵達,到了土木堡,也就是進入宣府的範圍,大軍在土木堡休整一夜。

第二日一早如常出發。

行二十里抵達保安驛,停留休整後,繼續出發行軍三十里,下午申時抵達雞鳴驛,大軍駐紮此地過夜,還有六十里就是宣府城。

此時。

周圍的軍將已經派人來聯絡皇上,加入皇帝的隊伍。

宣化總兵王承胤,柳溝總兵劉芳名,兩位總兵早已親自前拿雞鳴驛等候,帶領諸將拜見皇帝。

劉芳名是個有本事的將領。

不過攻打的卻是大明。

此人後來降順,大順失敗後投降大清,跟著大清攻打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平定西北,擊敗反正明軍將領,挫敗鄭成功北伐。

南征北戰,也說明此人用兵能力不錯。

宣府總兵王承胤也是降順降清之人,不過此人沒啥能力。

崇禎二年,明清交戰,袁崇煥令戴承恩在廣渠門列陣,祖大壽於南面列陣,王承胤在西北列陣,袁崇煥則在西面列陣以備戰,中午時刻,清騎兵從東南面進攻,祖大壽率兵奮力接戰,而王承胤卻拔陣向南避戰潰逃。

朱由檢不是很待見這兩人。

不過這兩人手裡兵馬不少。

特別是宣府。

宣化城本部軍兵就有兩千餘人,各處守兵加起來也有兩千餘人,整個宣府竟然只剩五千兵,可在朱由檢眼裡卻不少了。

他這一路來才收攏了幾千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