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治鬥爭進入到白熱化,派系矛盾已經公開化的時候,即使太子胤礽不著手經營軍方勢力,其他皇子也會著手經營軍方勢力。
如果朝野上下普遍散佈著對當前的局勢不滿的情緒,對控制局勢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軍隊系統這一塊,即使太子胤礽不進行經營,無非就是軍方與其他皇子合作。
軍方選擇了與太子合作,八阿哥一黨只要有著常的智商,私底下肯定也在努力經營軍方勢力,這一點只要看看八阿哥一黨後面爭奪前線的大將軍職位就明白了。
對於八阿哥一黨來說,想翻盤只有武力上位一條路,問題是局面在康熙的掌控中,皇位肯定與老八無緣。
軍方也會考慮與誰合作更符合自已的利益,與誰合作贏面比較大。
這才有了後面著名的託合齊飲酒案!
康熙給這個事情定義是謀反,從太子的角度來看,太子胤礽選擇經營軍方勢力,主要目的也肯定不是武力上位,而是穩固基本盤。
太子如果以追求武力上位為目標的話,風險是很大的,即使太子成功控制了康熙,贏得了第一輪博弈,朝野上有著相當力量的反對派,這些反對派肯定會在全國範圍內發動輿論攻擊,太子揹負著篡位的名聲,後面的博弈是否能成功很難說,基於太子的利益來說,太子沒有必要冒著這樣的風險,因為只要他的太子位是穩固的,那麼最終皇位就一定是他的。
需要冒這個風險的是八阿哥胤禩,八阿哥如果沒有武力上位的能力,可以知道八阿哥後面會輸光的。
所以,在太子選擇經營軍隊系統的首要目標是為了掌控住這個對局勢有著至關重要的部門,以根據時局的發展再選擇下一步的步驟。
如果軍方選擇了與八阿哥合作,開始的時候,八阿哥只是讓做點小事,這個小事呢,說大也不大,甚至可能康熙知道後也不會怎樣,但是,這一件件小事做下去,哪一天八阿哥提出,我們來商討下準備玄武門之變,這個時候軍方有能力拒絕嗎?恐怕是沒有的,因為軍方這個時候在八阿哥的賊船上已經遊蕩了太長的時間,不是你想下船就下船的,如果八阿哥翻盤了,你卻在翻盤前下船了,八阿哥上臺後,能饒過你嗎?
問題是,到那時,如果你真的跟八阿哥一起發動玄武門之變,有多大贏面呢?
跟八阿哥一起發動宮廷政變,需要把康熙和太子全部幹掉,並且要有能力掌控住其他皇子和宗室親王的反抗,這個風險是很大的。
如果選擇和太子合作,太子往上一步就是皇帝,並且太子已經冊立三十多年,並且有著政府多年的宣傳,太子在全國範圍內擁有的影響力是八阿哥遠遠不能比的,全國範圍內的官僚,軍隊體系絕大部分都是騎牆派,只要時局普遍對康熙不滿,充斥著或明或暗的想讓康熙下臺的想法,那麼顯然太子比八阿哥的贏面更大。
選擇與太子合作,進可攻退可守。
而與八阿哥合作就不同了,只要上了八阿哥的船,最後只有發動宮廷政變一條路,這個風險和收益很難成正比。
經歷了一廢太子之後,太子黨核心成員遭受了重大打擊,軍方首席大臣倒向太子,可以在太子黨裡面坐上第一排的交椅,而八阿哥黨,阿靈阿,鄂倫岱和揆敘這三個家族坐了第一排交椅,顯然不符合託合齊,耿額的利益,同樣也不符合齊世武的利益,更不符合很多出身不高的軍方系統的官僚的利益。
軍方首席大臣選擇與太子合作,不僅是太子經營的結果,同樣也是軍方基於自已的利益判斷而主動選擇的結果,不然不可能出現,最重要的步兵統領,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如此步調一致的選擇支援太子,這裡面還牽涉到了很多八旗中高階軍官,牽連人數之多,從當時的情況和康熙二廢太子時的話就可以看出來。
實在不能說太子的選擇就是錯的,如果覺得太子的這個選擇是錯的,無非是很多人覺得康熙肯定對局勢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問題是,站在當時的情況下,誰也不敢說康熙一定就能控制住局勢。
那個時候的康熙自已也是沒有信心控制局勢的,不然他完全可以冊立皇太孫,將八阿哥徹底清除出局,再退一步,可以將皇子徹底隔離在政治舞臺之外,或者將皇子派往地方,以遠離中央朝堂的儲位之爭。
依據當時的局勢,全國範圍內都是官僚政治體系,中央的八旗貴族政治已經走到了最後的時刻,經歷了一廢太子,太子黨的核心成員也受到了重大的打擊,在這樣的局勢下,康熙與太子博弈的時候是有很大的主動權的,但是最終康熙始終不敢將制衡太子的勢力清除掉,依舊保留著這一系的勢力。
但是這一系的勢力只要保留著,他的發展就不完全在康熙的掌控中,他最後會不會失控,完全就不是康熙能決定的了。
索額圖和他兒子的悲慘下場,以及太子的親信蘇爾特等人在一廢太子之前,是被直接處死的悲慘下場,步兵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和刑部尚書齊世武以及相同選擇的中高階軍官不可能不知道他們聯合倒向太子後,一旦被康熙發現,是什麼樣的下場。
所以,相關的參與者都會自發主動地維護相關的資訊的保密性,對於參與其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如果資訊是從這裡透露出去的,其他參與者沒有被第一時間摧毀,接下來的報復恐怕不是這個人能承受的,對於主要參與者而言,這是生死之博,對於次要參與者,最起碼仕途估計從此就完了,可能還會被流放,在這種情況下,對背叛者和洩密者的報復都會是毀滅性的。
即使康熙透過其它的情報系統風聞了一些訊息,但是始終得不到準確資訊,一直到安親王府的輔國公景熙告發了安親王府的屬人在安郡王馬爾渾的喪期內宴飲,才根據相關線索追到了準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