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029開發小島

大掌櫃告訴黃二柱子說道:“自貢井鹽和濰坊精鹽市場貨源奇缺,購進精鹽貨物商道之難,外人不足道哉呀,就這樣的精鹽,一月我們商號能購進三十擔五十擔,揚州、南直隸、浙江、北直隸甚至京城商賈,必定頃刻雲集安東衛;四川是道路遙遠社會動盪不安,濰坊精鹽是產量有限搶購艱難,現在我這裡是有價無市,咱山東沿海的海鹽是一千斤二兩銀子一百錢,這樣的精鹽只要運過來,價格我給你最高價,一擔二十兩紋銀,不二價!”

黃二柱子聽過不住地點頭,一會兒又不住的搖頭!

白額虎有疑問問道:“咋了?你有啥事?又點頭又搖頭地?”

回答道:“原來我家裡吃的就是這樣的精鹽,可惜了,現在我沒有辦法得到大批精鹽了.”

這下白額虎開始搖頭了。

你家是哪裡的誰不知道咋的?還家中有精鹽吃,有沒有鹽吃都不好說.”

說話之間,一船海鹽卸完送來倉庫,過秤計算。

劉家商號大掌櫃親自來給白額虎交代結果:“海鹽總重五千七百四十九斤半,價格咱說好的比靈山衛高四成,一斤是二個一大錢,合計是十二兩紋銀另七十三個大錢。

這個價格按照後世計算是八千五百塊錢,主愛是進價少,買進應該不超過三十個大錢一千斤,賣出是二千一百個大錢一千斤,不考慮稅收的話是七十倍的利潤!

要是精鹽的話,一擔是二十兩紋銀。

計量單位不統一不好比較,咱換一下,按照一擔的價格統一比較一下,海邊鹽場灶戶一擔海鹽三到五個大錢;靈山衛商家收到的私鹽,其中的利潤含有稅收,價格是一個半大錢一斤,一擔海鹽是二百七十個大錢。

海鹽到安東衛,一擔價格成為三百八十七個錢。

包括運費是一百一十七個錢。

這些要是精鹽,五千斤精鹽是二十七點七擔,換算成銀子是五十四兩紋銀另四百大錢。

全部換算成人民幣,按照一兩紋銀一千塊人民幣算,用七百的比率麻煩,估算一擔海鹽在海邊鹽場灶戶的價格是五塊錢;靈山衛商家收鹽的價格是一擔鹽二百七十塊錢;安東衛商家收鹽的價格是三百八十七元,安東衛精鹽價格是一擔二千元!

太不容易了,就一個價格,換算過來過去,寫一大堆,要是再加上一斤十六兩的十六進位制的斤數,再算上銀子的純銀含量在明朝叫成色是多少百分比的折色,再加上散碎銀子換官銀的需要的費用按照比例收的火耗,我想會好多人迷糊和頭暈目眩的。

回航都是很快的感覺,回到靈山島已經是幾天時間過去了,在夏河寨巡檢司和曹二彪家裡收集的銀子有一萬多兩,拉回來一船鹽才賣十二兩銀子,山寨的嘍囉有些感覺太看不到眼裡的感覺。

白額虎和徐大個子商量商量了以後的事,安排兩條大船一條從鰲山衛向西南開始,另一條從海洋所向西到鰲山衛兩個範圍距離差不多,海岸線都在四百里左右,都有無數沿海的軍戶和失地的農夫,在辛苦砍柴挑海水珠海熬鹽,在忍受著非人的盤剝一擔海鹽只是三個大錢。

在寫本書的時候,本人做了許多的資料蒐集整理和大量的準備,對於明朝農民和軍戶生活方式做了大量的調查,對於明朝市場的食鹽價格、糧食價格、大米價格、都有收集和整理,包括最主要的是銀子的購買力或者說是現在社會和大明朝社會銀子和人民幣的匯率變化。

一段時間後,差一點本書就不寫了,因為價格始終不能搞清楚,經歷過許多日子的苦難和痛苦折磨,終於近期才幡然醒悟,就是現在的社會,二十年前和十年前以及現在的物價食用鹽價格上漲二十倍,汽油上漲十幾倍,豬肉麵粉都是十幾倍的物價變化,那麼,四百年前的明朝,有二百七十年統治歷史的大明朝,物價變化巨大當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有一點扯遠了。

資料顯示不少地方的食鹽價格是三到四個大錢一斤,也有顯示是十到三十一個大錢的,最高價格是有說食鹽價格一百五十個大錢一斤,我估計都有可能,再運輸裝置落後,道路交通不暢,戰亂頻繁的時代,一切都有可能。

在靈山島居住一段時間後大頭領九環大刀白額虎喜歡上了靈山島,有一天竟然說要不把嶗山上清宮的老家全部搬過來住。

現在加上新進入靈山島的黃山虎帶來的六個新人,靈山島快四十個人,小島現在一窮二白,只有新臨時抱佛腳搭建的草棚子,沒有開墾一點田地,沒有一點糧食儲備柴草等燃料儲備,沒有一點蔬菜種植,最主要的是淡水資源也不是很充足,只有小溪流水,沒有大河小湖等儲水水源。

最後白額虎做了決定,開發靈山島。

白額虎和黃二柱子明天就出發去靈山衛,買幾頭耕牛羊雞鴨鵝等家禽,找幾個流民進入靈山島,把靈山島的養殖方面農業都開始起步,到小溪的上游,利用地勢修幾個儲水的水塘聚集雨水和收集雨水,燒製磚瓦準備建設永久性住宅。

第二天早上,徐大個子和長腿駕一條大船向東北方向移動,準備到海洋所開始回航,沿途在海邊收鹽。

滿載後直航安東衛。

瘦猴和大頭駕一條大船也是向東北方向駛去,準備到嶗山下的鰲山衛然後回杭沿海岸線收集海邊熬鹽的灶戶的產品,滿載後直航安東衛。

一條小船留在靈山島備用。

另一條小船白額虎和黃二柱子林山子還有一個外號皮臉的小嘍囉四個人,駕船出發靈山衛。

靈山島和靈山衛距離在二十里左右,人的視力五公里就是視力極限,所以說,在靈山衛是看不到靈山島的。

回靈山衛也一樣看不到目標,只能不錯方向一直走,等到能看到海岸線的時候,在按照記憶修正航道和改變航向,

作為後世來到四百年前的大明朝,六十年的農民工生活經歷的人生軌跡和感悟,讓黃二柱子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導航,衛星是不可能了,可以畫下來海岸線形狀呀,也可以利用太陽星星的位置用六分儀導航。

現在只能估計大致方向走一多半距離後,看到靈山衛地形地貌和山峰河流位置後,修正航道。

二十餘里一個時辰到了靈山衛,碼頭下船後,林小山看船,白額虎和黃二柱子領著皮臉三人一起,先去買牛羊雞鴨鵝,一邊買一邊往船上送到上午便一點,大約三點左右,購買的任務完成了,總共耕牛三頭,山羊公山羊兩隻,母山羊八隻,小羊羔六隻,小豬仔六隻,黃二柱子想要二十隻,賣家只有六隻。

雞鴨鵝全部都要,只要今天集市上有的全部買下,鐵匠鋪裡去賣來一批農具,在和鐵匠師傅談價錢的時候,黃二柱子隨便問一句:“師傅,咱靈山衛的鐵料哪裡便宜?”

打鐵的師傅說道;“靈山衛附近,有好多個鐵礦,鍊鐵爐也不少,就是以前皇上收礦稅那些年逼得緊,現在皇上不收稅了官府收銀子更狠,鐵料價錢舉高不下,只要有錢,要生鐵熟鐵鐵礦石都能買到,就是價錢便宜不了,比以前更高了.”

靈山衛就是後世的青島市黃島區附近,在這周圍有豐富的煤礦、黃鐵礦、鈦鐵礦、磁鐵礦、方解石、石灰石等豐富多彩的礦產資源、有許多的大型鋼鐵企業、煤炭企業,現在的大明朝靈山衛,不知道勘探開發利用了沒有?

歷史上,青島轄域歸屬幾經變化。

新石器時代即有文明出現,屬東夷部族。

在史前及夏商時期的青島轄域屬萊夷之地,西周時代,屬夷國,春秋初期分別為介國、夷國、萊國等的屬地。

春秋中期齊滅萊,青島轄域開始透過齊國的統治歸流於周,戰國時期,青島轄域大部歸於齊之即墨邑管轄。

越王勾踐滅吳後舍會稽而徙都琅琊,後越國敗於楚國,今青島西海岸新區一帶屬楚國。

據考證秦時,青島轄域西部屬全國48郡之琅琊郡,北部屬膠東郡。

西漢時期,青島轄域大致屬膠東國、琅琊郡,現市區大部為不其縣轄域。

漢景帝劉啟先後立其子劉徹、劉寄為膠東王,都城設在即墨。

東漢光武帝時徙封大司徒陽都侯伏湛為不其侯。

在三國時期,青島地域屬魏國青州,其中膠州灣東岸的不其等縣屬東萊郡,西部的黔陬、壯武等縣屬城陽郡。

西晉時期,膠州灣東岸屬青州長廣郡、西岸屬青州城陽郡,即墨縣屬北海國。

在十六國時期,青島地域隸屬關係多變,大致先後分別屬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系青州和徐州轄域。

南朝宋時,青島地域大部屬青州長廣郡、北海郡、高密郡。

北朝北魏時,青島地域以大沽河為界,東部大都屬光州長廣郡、西部大都屬青州高密郡。

北齊、北周時,膠州灣東岸屬光州長廣郡、東萊郡,西岸屬膠州高密郡、平昌郡。

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膠西縣(原黔陬縣)和琅琊縣,均屬密州;同年重建即墨縣於今址,屬萊州,不其縣撤併於即墨。

隋朝時平度為長廣縣,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膠水縣。

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將州一級改為郡,青島地域屬高密、東萊二郡。

唐代,青島地域分屬河南道萊州(東萊郡)和密州(高密郡)。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膠西縣撤併入高密縣。

五代十國時期,青島地域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仍為河南道萊州、密州管轄範圍。

北宋時,青島地域屬京東東路萊州(膠水縣、即墨縣)、密州(膠西縣)。

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復置膠西縣,屬密州。

金朝勢力南下後,域內各地被金所佔,仍分屬山東東路萊州和密州管轄。

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設膠州,轄膠西、即墨(至元二年撤即墨併入掖縣和膠水縣)、高密三縣。

元朝時,青島地域主要屬益都路膠州、萊州。

明朝時期,青島地域主要屬山東萊州府。

於洪武二年(1369年),撤銷膠西縣,改置膠州,轄即墨等二縣,屬萊州府。

自明朝初年,明廷先後在青島地域設立即墨營、靈山衛(下轄膠州所、夏河寨所等)、鰲山衛(下轄雄崖所、浮山所等)等衛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撤膠水縣改置平度州,與膠州、即墨縣均屬萊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