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時代為紀障城。
《春秋.左傳》中記載“魯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障”。
《續山東考古錄》卷二十一,“紀障在南九十里,今安東衛故城”。
《日照縣誌》(光緒本)也說:“莒邑東海,贛榆東北,有紀障城,今安東衛即其地”。
衛城東,今有教場地名,相傳為戰國齊將孫臏,在此操練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見於史書。
安東衛明代以前的歷史和建置沿革情況,因史籍湮沒,暫時無法考證。
據《安東衛志.裡至篇》記載:“衛去海五里,按字義,‘衛’圍也,防也。
京師之外,屏一方之保障,東海汛地,設衛最多,而安東方者,莫逾於此,故名.”
“衛”是明代的軍事編制,每衛五千六百人,都設在要害地區。
可見安東衛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大明朝設衛時間是明代定鼎之後,因為歷受倭寇竄擾,遂于山東沿海各軍事要地,設定很多衛、所以備倭寇,計有防海衛、防運衛十九處和所十五處。
所由衛領,衛所將士由都司領導節治,都司則皆屬中央五軍都督管轄。
安東衛,就是明初十九衛之一的防海衛,可見“安東衛”之名,最遲在明初已經出現。
至於建置安東衛的具體年代,諸說不一。
《日照縣誌》(光緒本)說:“於縣南九十里置安東衛”,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
《安東衛志.建置篇》說:“建自洪武季年”。
縣人丁愷曾著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記有:“明志以安東衛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
“經查閱明代的紀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
所謂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併入而得。
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國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顧得設定衛、所之事?
安東衛儒學署李甫在《衛志》序言中說:“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陸梁,出沒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國公湯和,於東海諸邊,嚴設城堡,轄隸臬司(即按察使),選練墩卒,棋佈守禦,倭寇始而得戢,安東遂成重地.”
據此考證說明,安東衛的設定,當在洪武十六、七年,與光緒本《日照縣誌》註文所記,庶幾相符。
衛所是明朝兵制的產物。
朱元璋和他的高參劉基(字伯溫),對歷代兵制進行了認真地研究,創立了明代所特有的衛所兵制。
在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主要是設親兵衛。
後來地盤佔到那裡,衛就設到那裡。
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瑤勾結謀亂,並訓練盜匪百餘名,借朝貢獻巨燭,內藏火藥兵器,伏匪兵於貢船中。
因此,胡惟庸被誅。
朝廷痛斥日本暗通奸臣,遂即絕其朝貢,中斷往來。
由此以後,倭寇時常竄犯我沿海各地,燒殺搶掠,民不聊生,官府無法遏制。
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等大臣,巡視東海沿岸數千裡,擬在要塞地區設定衛、所,以便防倭禦寇。
不久,設立安東衛,置行都司(為省級最高軍事執掌機關)、指揮使(統率衛兵之首領)、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一千二百人為千戶所,所轄百戶所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駐安東衛城,後所駐衛城東北九十里,名曰石臼寨,後稱石臼所,有專城,實為分汛要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王朝該設的衛基本都設立。
山東設立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四個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東沿海增設七個衛,並派魏國公徐輝祖來山東督建。
安東衛是建設、治所六百年曆史的海防古城,位於日照城南八十里之嵐山,雄居繡針河口北岸,瀕臨黃海之濱,地勢險要。
雄偉峭拔的老爺頂、官山、筆架山(又名埡口山)、嵐山、炮臺山等,面海而立,從北、東、東南三面環抱衛城。
登高而望,衛城東枕老爺山,西傍繡針河,南臨滄海,北鎖官山。
前三島(車牛山島、平山島、達山島)橫臥海濤之中,西北重巒迤邐如屏似畫,實為魯東南海隅勝地和軍事要地。
相繼設立的衛有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城)、靖海衛(榮城)、大嵩衛(海陽)、靈山衛(膠南)、安東衛(日照)。
設這些衛的目的就是保衛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擾破壞。
明朝初年,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
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登),三是登州營(蓬萊)。
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海陽六個千戶所;
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
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
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
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
這樣在明初山東半島東部先後設立完善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
在明朝時代,交通通訊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各營能就近快速地傳達軍令,便於各衛、所及時策應,以應對海上的突發侵擾事件。
明代天順(1458-1464)年間,調中所去天津衛,調右所去徐州衛。
屬安東衛的只有前、左、後三個千戶所,每所都設正副千戶、百戶等職。
安東地屬青州府,衛設通府(負責地方行政之長官)、通判(處理政務的官員)、經歷(管地丁銀兩出納文書的官員)、教授(負責學署課試的學官)、訓導(協助學官教育生員的官員)等職。
據《安東衛志·形勝篇》載:“原建城卜基於今衛城北十里之坊口,遺蹟尚存”。
何時移於今之安東衛地,其說有二:
一說是洪武之季時。
康熙十年衛守備趙雙壁,在《衛志·文昌閣序》一文中說:“安東衛城,建自舊明洪武之季時……湯信國巡視撫輯,至衛西北經營區劃,欲建城郭……土木未興,偶有青鸞銜旗於斯,即今之衛堂處也。
信國環視形勝,見左山如屏,右河如帶,大海繞於前,關山聳於後,遂移其地,而城成焉”。
此說雖未交待具體建城年代,並帶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歷史時代,是湯和巡視後所建。
民間傳說,信國公在考察選址建立安東衛所的時候,放炮安營紮寨。
驚動一雲遊四海的道君,道君架雲飛昇化為一隻青色鸞鳥,銜起湯國公的一個大旗,飛到現在建設安東衛的位置放下旗子,湯信國環著周圍察看各處地形地貌,只見左手有高山地勢雄偉險峻,右手邊一條大河猶如玉帶纏繞婉轉,背後關山重重、高聳入雲,面臨黃海煙波浩渺碧水瀚瀚。
隨即確定在鸞鳥放下旗子的位置,建立衛城;這就是民間藝術傳說,不可靠證,姑且吾忘言之,汝且妄聽之可也!
另一說是明弘治三年所築。
如《山東通志》(雍正本)附記安東衛城一文載:“明弘治三年(1490)所築,週五裡,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門樓四座,池寬二丈五尺,深八尺.”
上述二說雖然不同,建築年代相差百餘年,但原建城於坊口,後移今之衛地,事實無訛。
衛城後經山洪衝激,城池損壞多處。
嘉靖年間,衛經歷司何亨,呈請朝廷撥給官銀一千兩,稍事修葺,始有改觀。
城上,除門內俱有門房三間,供藏武器之用。
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共設八鋪、小巷四鋪,按時巡更,以防盜賊。
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毀,圮為平地。
除城池外,城內建設主要有公署、儒學、倉庫、武器庫、演武廳、廟宇等等。
公署有按察司、守府、衛衙、經歷司(在衛堂東)、鎮撫司(在衛堂西)、儒學署(在西街路北,後為文廟)、巡檢司(在衛府後)、千總署(在北門內西街)、左所(在儀門東)、前所(在儀門西)、安東營(在北門內西街),還有倉庫(在衛治東)、監牢局(在衛南門裡西南隅)、火炮局(北門裡街東)、武器庫(在衛堂東)、演武廳等。
廟宇有關帝廟、三官廟、鎮武廟、火神廟、城隍廟等。
大街有東西石坊。
這些古建築,歷經歷史上時代變遷、風雲變幻、久已廢圮。
安東衛,自有明以來,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貿易通商口岸。
內控魯蘇江淮遼闊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麗、日本諸國咽喉,海陸交通發達,城內城外,店鋪林立,南北商客,絡繹不絕。
可謂商賈雲集,人市如潮。
衛城集市,發端明代,《安東衛志》載:“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後廢)。
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
此制延續至今,每日均有早市,衛城商業日漸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