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章 進城

1997年,我進麻城縣城的原由,是因為我父親在麻城河東開了個人第一家餐館,這次我算是完全在麻城定居了下來了,而龍家村則留下我奶奶,我母親,我姐和我弟。一方面是因為那時我和我父親只能在餐館打地鋪,另一方面我感受得到,父親和母親對我是偏愛一些的,雖然嘴上老是說我是撿來的!很多年有時候我真是這麼覺得的。

父親的第一家餐館,生意不是很好,勉強維持生計,記得早上賣的包子饅頭,早市過後經常會留下三分之一,為了節省成本,第二天會繼續在蒸籠上加熱和新鮮的混在一起賣出去。

中餐生意基本寥寥無幾,偶爾來些三五成群的食客。父親的包子還有炒菜,味道還是不錯的,我自已感覺到河東那一塊地理位置相對麻城區域來講屬於市郊,人流量還是比較少的。

或許父親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河東那邊的餐館經營了一年左右就主動關閉了,但是父親在我兒時,少年,青年階段,他都是健談,樂於交朋友的,人緣好,雖然脾氣暴躁,因此這次離開了河東區域,但還是和房東以及附近同行結下了深厚友誼。

1998年,父親第二家餐館開張,是位於麻城市人民醫院門口,距離麻城市區人流量最聚集的一條街僅一街之隔,麻城那時的核心商圈在新建街,麻城的第一家電影院就位於那裡,娛樂,購物,消費一條街。

這次幸運之神眷顧了我的父親,我父親的第二家餐館位於麻城市人民醫院正門口,出門右手邊往上數,第二家,那時的麻城市人民醫院屬於麻城市管轄16個鄉鎮中最大的醫院,而麻城又是黃岡市管轄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那時的麻城市人民醫院還有個大門是略微粗的鋼管門是手動的,不是現在很多醫院那種自動推拉門,還帶有LED顯示屏,停車場空位數的,那個時候科技比較落後。

正門口往上走是個1000米左右往上的斜坡,如果進醫院就是下坡,出醫院就是上坡路,因為這條道路,醫院門口曾發生很多交通事故,每個春夏秋冬,每天24小時都是嘈雜的人生,有白天有商販的叫賣聲,麻木(專業講就是現在的三輪摩托車)車拉客的聲音,那時TAXI很少,還有晚上醫院救護車的警報聲。

醫院正門口左右兩邊都是餐館居多,中間穿插了一些小商店,正門口右邊的餐館是高勢,左邊是低勢,左邊大多是直接就能進來吃飯或是買商品的,有兩家是有3級臺階的,而他們屬於一家子,男的在開小商店,一個商鋪,有水果,補品,香菸,雜貨之類,女的在開一家餐館有兩個商鋪連著。他們屬於夫妻,而在他們夫妻兩家店中間住著一個大人物家庭,男主人是時任麻城市法院,副院長,他叫陳明輝,女主人工作不詳,兒子叫陳琪,後來在縣城讀小學,他是重要的小夥伴。

醫院正門口左邊屬於高勢是因為,有三家餐館連著都有7級臺階,而在正門口有一家報亭,第一家餐館主要賣燒餅的,我們麻城人叫火燒粑,一天到晚就賣這個,而且生意一直很好,我父親的餐館位置就位於三家餐館正中間,而第三家餐館生意一直不好,幾易其主。

我父親的餐館客源最多的就是醫院的主任醫師,基本上都是手術檯的主刀,我記憶中他們經常光顧我家餐館生意,那個時期,麻城市人民醫院都有著不好的工作風氣,尤其是這些主任醫師,這些高階知識分子經常會暗中收取患者家屬的紅包,少則兩三百,多則一兩千。這可是在1998年左右啊,1000塊錢對於農民來講是多大一筆錢,何況,那個年代很多農村人口大多數還沒向城市轉移。因為除了主任醫師會和同事來我家餐館吃飯,更多的是患者家屬請主任醫師來我家餐館吃飯,順便塞個紅包。當時我年幼,對這個沒有是非之分,現在才知道這種行為是多麼的可恥。醫生是可恥的,患者家屬是可悲的。

我父親和這些主任醫師關係很好,或許是利益關係,我父親經常會收到這些主任醫生喝酒的邀請,有時候碰到主任醫師來吃飯,我父親也會開酒敬他們,在主任醫師眼裡我把菜做的好,人又健談,而在我父親眼中這些人都是鈔票。甚至碰到這些熟客,都會提高菜價,來獲取溢價收益。我個人是很看不慣這種行為的!

因為我父親餐館生意很紅火,家庭開始寬裕起來,我母親和我姐和我弟被接到了縣城生活,

最開始一家五口在餐館後面搭一個布簾,然後後面放一張床,五口住在一個床上,我們都交叉著睡。後來我們慢慢長大,又在附近租了一個單間。我奶奶因為生有五兄妹,一個小姑很早就夭折了,大姑嫁人了,我奶奶在我父親三兄弟中間,輪流注,每年一次,我父親屬於五兄妹中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