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趙高思考之際,“黑暗剪子”率先展露了力量,在天空之上浮現起一輪熾熱如血的赤色光芒,並懸掛在那裡。整片天地被渲染上了鮮紅色。
隨後,玄翦化作一抹飄忽不定的身影,以雷霆之勢直逼趙高,一襲黑銀雙色直劍如同從上向下劈落,針對著趙高的兩個肩膀。
轟鳴!
「遮掩」的一腳在地面留下了一個巨大深坑,同時藉著這個衝擊力猛然向前進撲,手持的「遮掩」劍揮砍了一道輝煌耀眼的劍光,掃過那輪赤色烈陽,彷彿一道激盪的能量波動般,向著趙高的右腰掃去。
在這一刻,「恐懼」的動作更加敏捷迅速,她那閃爍著冰藍色鋒芒的武器「恐懼」劍充滿了大量鋒利的刃氣,震盪了空間,在周圍引起了層層波瀾。數道耀眼的青色劍光橫掠趙高的左腰。
\"右邊,上面,左邊。\" 趙高語氣沉穩,在林木之間迴響。
驚人的一幕發生了,強大的內部能量如同湍急的大河流淌於趙高的身體內部,在體外形成了壯觀的波動。這些內力彷彿海水中游蕩的巨蟒,在不斷盤繞扭結後終於聚集凝聚成為了三頭暗紅色的巨大蛟龍。
這時,在竹亭之中,跪坐在茶案後,緊繃神經的江漓瞪大了眼睛,眼前的場面從低階別的戰鬥迅速轉變為奇幻的境況。這個世界的運作似乎並不遵循傳統的科學法則。
看著「黑暗剪子」從上至下劃破蒼穹準備揮下重擊,即將命中趙高管轄的地方的關鍵部位,趙高突然做出了反應。他隱藏在衣袖深處的那雙手緩緩抬出,指縫間瀰漫著一抹暗紅內能的光澤。
轟然巨響震動大地,趙高雙手硬碰玄翦手中那兩把顏色分明的直線劍。劍刃在趙髙的掌心中開花了火舌,耀眼的火花在空中激射,彷彿是天空中最猛烈的煙火。
這個時候,隱藏的敵人一一現身,盾日與幽鱗一起發動攻擊。他們的長劍穿透般的筆直向趙髙撲來,與此同時,趙髕藉由澎湃內勁擊退玄翦。
緊接著,雙掌如利刃一般改變攻勢,堅決對抗幽鱗的劍和盾日的到來。
經過一次對擊後,趙高略作退步,雙掌細微顫抖著。從他掌心流出的一滴滴鮮紅血液和留在地面上的尺餘深度腳印一同見證了這次激烈的較量。
面對趙高的是盾日、玄翦和幽鱗三位敵人的三面包圍。這構成了一幅等邊三角的戰陣式樣,封閉了所有可退之處。
\"以肉掌對戰三把知名之劍......這是江漓的驚歎所在。便宜舅舅確實強悍至極,竟然不用任何兵器,直接以平凡身軀抗衡盾曰之劍,以及玄翦的黑白劍、幽鱗的劍。關鍵在於,趙髕的手沒有遭到嚴重的傷勢,只是劍刃留下了一些刮痕,稍微流了幾點血罷了。這意味著趙髕似乎是在修煉內外功,正在檢視自已的體魄極限。”
帶著讚賞之言傳了過來,掩目以鋒利的眼神注視著,面容凝重。他的鬥志滿格,絲毫沒有怠慢。
儘管玄翦與幽鱉兩人沒說什麼,心裡還是極為震驚,充滿困惑不解。
趙高是一個閹人,並且體態有殘缺。依據常理來看,這具身體根本無從練就外家的“堅挺”技能。但現在的趙高,卻同時練內外兩家功夫,並且外功之精深已然超凡絕俗,世上少有人能相比。
\"外功,堅挺!\"
呂不維這位壯士眉頭深深皺起,對於這個藏掖頗深的趙高展現了的潛能感到震驚莫名。調查發現,趙髕並無研習外來內力的記錄。
誰能預料得到這背後的驚人之處,他從來沒有任何透露過自已強硬異常的身體特徵。
轟鳴迴盪,炫酷劍輝重又爆裂。玄翦沉默無語地揮動手中的長劍,直接向趙高衝殺而去。而幽鱗與盾日在他身後緊跟其後,數十道寒光劍氣佈滿周圍空間,包圍了戰場。
戰鬥持續展開。只見趙髕身形靈活如蛇遊,巧妙避開鋒銳的劍擊,他體內凝聚的能量化成了三隻墨紅色的水蟒,在周圍四處穿行。它們不僅衝破周圍的劍芒氣浪。
眼見處可見,翠綠的竹叢被戰鬥的影響侵襲,或破碎,或折斷,留下大片的虛空地。亭內的江瀨對這場單三敵一之戰頗感興趣,而便宜的親舅舅似乎一直未落下風。然而情況對他並不有利。
他赤手空拳無法像使用利刃一樣進行進攻,而且也不能對幽鱉動手,因為他和他的漓生之間存在交易:換取了中車令,交換了驚鱗。
相邦的府邸內,曾經鬱蔥蔓延的竹林已經被破壞大半。趙髕,被幽鱉、玄翦和盾日團團包圍的戰爭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站立在一邊的趙髕雙手垂於體側,雙目平靜,那身帶有黑色紅絲點綴的官服上多處裂縫開口。袖袍也被撕裂了一些。
隱日雙手緊握住劍柄,藉助力量支撐在地上以維持平衡,他的身體仍在顫抖不止,五臟六腑在持續地振顫迴盪。他的一幕一幕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久久未能停歇。
相對而言,秦無歸的情況稍稍好了些。然而,他的嘴唇處滿是殷紅的血液,在地面的縫隙裡緩緩流淌著,漸漸浸溼了一小片泥土,使其染上了一抹血色。
至於驚鯢,她的狀態則還算安逸,單手持劍護在腰側,肚中的胎兒雖受到了激烈的行動影響,在她的溫柔引導下開始平穩地波動著。
同時,面具之下的眼珠微偏,注視著不遠處竹亭內的一幕。那裡長信君的目光偶爾落在她身前,不知出於何種緣故,對她產生了興趣。
竹亭中,江漓凝視許久之後收斂目光,轉身面向呂不韋。笑容文雅而不顯勉強,“您的接見方式與眾不同,令人銘記在心,難以忘卻。”
聽到這話,呂不韋的笑容同樣是笑得意味深長且略有勉強,“能讓長信侯難抑記憶,老臣感到由衷的榮幸。老臣擔憂自已對您的接見有絲毫不慎或不周之處。”